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肌力评定

骨骼肌在人类所有类型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活动如生产、学习、娱乐、体育运动等都离不开骨骼肌肉的功能参与。骨骼肌肉功能状况在康复医学中是确定损伤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及活动受限情况的重要因素。而肌力作为骨骼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肌力的评定是临床康复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评定内容之一,是所有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自主随意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包含肌肉爆发力和肌耐力。在运动中,肌力的作用是维持身体姿势、启动或控制运动。

一、概述

人体有600多块肌肉,主要分为横纹肌、心肌和骨骼肌。这些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运动。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来源,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骨骼肌收缩带动关节、肢体活动。在关节活动正常的前提下,肢体活动能力主要由肌肉的收缩能力决定。因此,临床上通过对肌肉收缩能力的检查,帮助医生和治疗师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肌肉或相关神经的受损情况,也是临床康复疗效判定的重要指标。

(一)骨骼肌肌纤维类型

骨骼肌占人体体重的40%~50%,其中,约含50%的人体蛋白质。超过50%的骨骼肌中所含的蛋白质存在于构成骨骼肌的粗肌丝(肌球蛋白)和细肌丝(肌动蛋白)中,两者的互动关系是肌肉力量的来源。

骨骼肌收缩功能表现与组成肌肉的肌纤维的类型有关。这一分类与肌纤维ATP获能方式有关。

1.慢缩肌纤维 该类肌纤维结构特点是含肌原纤维较少,含线粒体和肌红蛋白较多,支配其收缩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也较少。这类肌纤维收缩时的能量供给主要以有氧代谢为主,故其收缩较慢,但维持时间较长(2分钟以上),例如走路和慢跑及维持姿势时。

2.快缩肌纤维 又称快收缩酵解型纤维。该类肌纤维结构特点是含肌原纤维较多,含线粒体和肌红蛋白较少,支配其收缩的运动神经元细胞较大。这类肌纤维收缩时的能量供给主要以ATP分解及糖酵解为主,故其收缩快,瞬间张力高,同时也易疲劳。由于这些纤维肌丝数量多,所以直径比慢缩肌纤维大。快缩肌纤维在短时间(2分钟以内)收缩时被使用,如举重等运动。

3.中间肌纤维 又称快氧糖酵解纤维。这类肌纤维兼有慢缩肌纤维和快缩肌纤维的特点,具有适应机体需要选择性供能的能力,是肌肉效能收缩中的后备力量,以备随时适应机体不同活动的需要。

以上几种肌纤维相互交错地分布在人体骨骼肌中,并且有很强的遗传学特点和个体差异。不同个体的运动表现不同与此有密切关系。

(二)骨骼肌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骨骼肌从功能角度分析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运动 骨骼肌最显著的功能是牵拉所附着的骨骼,并通过关节产生肢体活动,如四肢肌肉收缩产生上下肢及手足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完成各项日常活动和运动等。另外,骨骼肌的收缩还参与人体呼吸运动、改变胸廓容积,起到调节呼吸的作用。

2.姿势 骨骼肌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维持和调整姿势。姿势是人体运动、特别是四肢运动的起始,先有稳定的姿势,然后产生正确的肢体运动。骨骼肌帮助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维持和调整从头颈部、肩胸、躯干、骨盆、膝关节至踝关节的稳定。

3.保护 骨骼肌作为人体最大的软组织,附着在四肢、躯干及胸腹腔,起到重要的缓冲、保护内脏器官和骨组织的作用,既能维持正确的脏器位置,又能保证脏器一定的自由度。

4.产热 骨骼肌的效能除了肌纤维收缩、带动肢体产生活动外,还表现为将组织内的化学能量转换成热能。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能量中约有3/4为热能。另外,在寒冷环境下,人体通过颤抖(寒颤)这种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形式产生热量,维持基本体温。

5.血管泵 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心脏是主要的动力来源。心肌强有力的自主节律收缩将心室中的动脉血液泵送到周围组织器官。另外,外周骨骼肌的收缩能促进外周静脉血及淋巴液回流心脏,从而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尤其在下肢远端。因此,通过踝关节的主动运动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的方法常被称为踝泵。

(三)骨骼肌收缩类型

在人体运动中,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运动效果不同,有些肌肉收缩可产生肢体运动,有些肌肉收缩可维持身体姿势。因此,根据骨骼肌收缩后肌纤维的张力和长度变化等特点,可分为以下不同的肌收缩类型。

1.等长收缩 骨骼肌收缩但不产生肌纤维长度的变化,所以不伴随关节角度的变化,只产生肌肉张力。这类肌肉收缩主要用于稳定关节和肢体位置,不产生运动,因此也称为肌肉静力性收缩,如单足站立时下肢肌肉的收缩。

2.等张收缩 骨骼肌收缩时维持一定的张力不变,肌纤维长度在收缩过程中改变的肌收缩方式即为等张收缩。因这类肌肉收缩产生关节活动,因此也称为肌肉动力性收缩。根据肌肉收缩时肌纤维运动的方向性,等张收缩又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1)向心性收缩 即该类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缩短,肌肉起止点随着肌纤维收缩做向心性运动,构成关节的近端骨和远端骨相向运动。这类收缩可产生或加速运动并克服外来的抵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肌收缩方式,如肱二头肌收缩产生肘关节屈曲动作。

(2)离心性收缩 该类肌肉收缩产生张力时肌纤维被拉长,肌肉起止点随着肌纤维收缩做反向离心性运动,使构成关节的近端骨和远端骨向相反方向运动。肌肉离心性收缩可减缓肢体运动速度并控制运动。如肘关节屈曲时肱三头肌的收缩就是离心性收缩。

3.等速收缩 也称等动收缩,是指肌肉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角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且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一般生理活动状态很难产生等速收缩,只有在特定的仪器上才能实现。

(四)骨骼肌的力学作用分类

人体功能活动中都有骨骼肌参与,而且某一肢体关节的运动是多组肌肉共同参与协同完成的精细动作。因此,根据骨骼肌在某一关节肢体运动中所起的具体力学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主动肌 直接产生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肌,其中起到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肌。在肢体活动中,主动肌是肢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主要通过肌肉的等张收缩方式(向心性收缩)产生肢体的功能动作。例如,三角肌中部纤维收缩的主要功能是肩肱关节的外展活动,因此,肩肱关节外展的主动肌是三角肌。

2.拮抗肌 是指与主动肌动作相反、限制或阻止主动肌收缩的那些肌肉或肌群。在肢体活动中,每个关节周围的主动肌与拮抗肌是成对出现的,在完成某一动作时,随着主动肌的收缩,拮抗肌协调地放松或适当地产生离心性等张收缩,以控制肢体活动的速度并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动作的精确性。例如,在肘关节屈曲时肱三头肌的收缩为离心性收缩,肱三头肌是屈肘动作的拮抗肌。

3.协同肌 是指人体活动中帮助主动肌完成动作的肌肉或肌群。协同肌由副动肌、固定肌和中和肌组成。

(1)副动肌 是指和主动肌产生的动作方向一致,辅助主动肌工作的肌肉。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是屈肘动作的主动肌。与此同时,一起和肱二头肌收缩、辅助其收缩产生屈肘动作的肌肉还有肱肌等,即屈肘的副动肌。

(2)中和肌 是指在人体活动中,用以抵消掉原动肌产生的不符合目标、不必要多余动作的肌肉,是协同主动肌的另外一种形式。例如,在屈肘动作中,旋前圆肌的收缩可中和肱二头肌收缩产生的旋后动作。

4.固定肌 是指在人体运动中,固定构成关节的近端骨(或相对固定的一端骨骼),以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移动,起到稳定关节近端作用的肌肉。例如,在肩关节起始位屈肘,腕关节交替屈伸时(弹钢琴动作),必须要固定好肩、肘关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稳定、准确的垂腕和伸腕节律性交替动作。

总之,肢体关节的每一个动作,并非简单的某一块肌肉独立收缩完成的,都是由包绕在肢体关节周围的多组肌肉、肌群,根据功能动作的目的,协调调动主动肌、拮抗肌和协同肌,适度地共同收缩而完成的协调运动。临床上检查主动肌的收缩情况可辅助判断肌肉或神经系统的状况。

(五)影响肌力的因素

在生理情况下,同一人为什么有的肌肉收缩力量大、有的肌肉收缩力量小,为什么同一块肌肉可以产生不同的力量等,这些问题都和影响肌力的因素有关。

1.运动单位的募集情况 神经元与其所支配的肌纤维之间的关系对肌力的大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共同构成一个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可支配数量不等的肌纤维,如分布于头面部的运动神经元只控制很少的肌纤维,以便产生面部精细动作;而位于大腿的运动神经元则支配上千条肌纤维,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同时,一块肌肉又由多个运动神经单位组成。人体可以根据任务活动的需求募集同一肌肉不同数量的运动单位,以获得不同的肌力大小,控制准确的肢体运动。当运动神经发放的冲动强大时,募集的运动单位多,肌力就大;或当运动神经持续发放高频冲动时,激活的运动单位较多,相应产生的肌力也大。

2.肌肉的横截面积 是指肌肉内肌纤维束横截面积的总和,也是影响肌力的重要因素。通常,短粗的肌肉较细长的肌肉肌力更大,如小腿三头肌肌力要比缝匠肌肌力大。

3.肌肉的初长度 即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因为肌肉自身有弹性收缩的特性,因此在生理情况下肌肉是可以缩短、松弛和拉长的。短缩的肌肉,粗、细肌丝重叠降低了产力的能力。而在收缩前被适度拉长(静息长度的1.2倍)时,为肌短缩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所以肌力最大。

4.肌纤维排列的方式 如前述,肌肉横截面积越大,肌力越大。羽状排列比平行排列横截面积大、成角大,所以,如腓肠肌等肌肉具有较大的收缩力。

5.骨骼肌收缩的类型 在骨骼肌常见的三种类型的收缩方式中离心性收缩产生的力量最大,其次是等长收缩,最后是向心性收缩。

6.年龄和性别的因素 在观察骨骼肌力量大小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生物性因素。如性别的原因,通常女性的肌力是同年龄阶段男性肌力的2/3左右;而在人生长发育的自然过程中,20岁之前肌力是逐渐增加的状态,20岁则达到肌力的顶峰。

二、徒手肌力检查

肌肉力量是骨骼肌功能的主要体现,测评肌肉力量可反映肌肉自身或支配肌肉的神经功能状况。肌力评定是临床肢体运动功能测评的最基本内容之一,测评的方法根据使用评定工具的不同可以分为徙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检查等。基于临床实用、简便易行等考量,徙手肌力检查仍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可靠、准确且实用的评定方法。

(一)徒手肌力检查

徙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ing,MMT)是指在特定体位下,通过观察被检查者克服自身肢体重力和检查者施加的外在阻力而产生主动运动,以及观察被检查者肌纤维收缩的情况来评定肌肉肌群肌力和功能的方法。徙手肌力检查是康复专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术,是临床最常用的评价因疾病、外伤、废用等所导致的肌力下降的方法,适用范围广泛。

徙手肌力检查是由Lovett于1916年提出的肌力测定方法,随后不断有所改进。该方法不需任何检查工具,并充分利用被检查者自身的重量作为评价的基础,结果可靠。

(二)徒手肌力检查的评级依据

1.重力因素 重力因素是徙手肌力检查评级中最基本和重要的肌力划分依据,在MMT检查中要特别注意利用。重力因素主要是指产生运动的肢体需克服的自身重力,而非被检查者的全身重力,分为对抗重力和去除重力两种情况。

(1)对抗重力 被检肢体能够对抗自身重力,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的肌力,即为3级肌力。

(2)去除重力 被检肢体能够在去除重力影响下,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的肌力,或克服肢体自身重力的影响,仅能完成部分活动范围的运动,肌力为2级。

实现对抗重力或去除重力进行徙手肌力检查,主要通过受检者体位或特别设计的肢体摆放位置实现。

2.阻力因素 是指检查者在被测者能克服自身重力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的基础上施加的额外负荷。根据所施加负荷的大小,阻力因素又可分为:

(1)充分阻力 被检肢体在对抗自身重力基础上,还能对抗检查者施加的充分阻力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的肌力,为5级肌力,即正常肌力。

(2)部分阻力 被检肢体在对抗自身重力基础上,还能对抗检查者施加的部分阻力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的肌力,为4级肌力。

3.肌纤维收缩的情况 是指当肢体肌力较弱时,即不能对抗自身重力完成动作或完成部分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此时的肌力表现可通过观察产生肢体动作的主动肌的肌肉收缩情况来评级。

(1)有肌纤维收缩 触诊或视诊观察引起关节活动的主动肌或肌群有肌纤维收缩,但不足以带动肢体活动者,为1级肌力。

(2)无肌纤维收缩 触诊或视诊观察引起关节活动的主动肌或肌群完全没有可观察到的肌纤维收缩者,为0级肌力,是MMT中肌力最弱的一级。

(三)徒手肌力检查分级标准

1.Lovett分级评定标准 由美国哈佛大学矫形外科学教授Robert Lovett于1916年提出。Lovett分级评定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徙手肌力检查方法(表4-3):

表4-3 Lovett徒手肌力分级标准

2.MRC分级评定标准 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在Lovett肌力分级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如被测的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以在此级右上角标“+”、稍差时则在右上角标“-”,以补分级不足(表4-4):

表4-4 MRC肌力分级标准

3.Kendall百分数分级评定标准 1983年,有学者以抗重力运动幅度和抗阻力运动幅度为依据将肌力按相当于正常肌力的百分数加以分级,同时在评定中还考虑了受试者的疲劳因素。

(四)徒手肌力检查流程

临床徙手肌力检查并非从5级至0级逐一进行,而是根据评级依据,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其中,依据重力因素分级评定是重要环节(图4-61)。

图4-61 徒手肌力评定流程图

(五)徒手肌力评定程序及注意事项

1.MMT评定程序和操作方法 在进行徙手肌力检查过程中,不使用仪器,仅借助重力因素和外在阻力等因素即可进行肌力大小的测评。如何利用好重力因素是测评准确的关键,选取特定的体位是利用重力因素的方法。具体操作程序:

(1)选择特定的体位或肢体摆放位置 体位可以利用好重力因素进行测评,是测评准确的关键。选择体位的原则:MMT 3级以上的肌力测评宜选取肢体对抗重力的体位;MMT 2级以下的肌力测评宜选取去除重力影响的肢体摆放位置。

(2)固定被测肌肉肌群肢体的近端 评定者按要求将患者所需评定的躯干或肢体近端固定,使之处于能够单纯完成某一动作的最佳位置,同时避免相应关节的代偿动作。做好肢体固定、防止代偿动作出现是徙手肌力检查准确的重要一环。

(3)检查受测肌肉外形轮廓 在开始测评前,用触诊或视诊检查被测肢体肌肉的外形轮廓等,以预测受试者可能的肌力范围。

(4)示范受试肌肉在测试中的标准动作 在开始正式测评前,检查者应耐心向受试者解释、介绍测评的方法和目的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顾虑,同时,示范受试肌肉的标准动作,争取患者的配合。

(5)阻力手或支撑手的摆放 完成以上准备工作后,嘱受试者选取特定的体位,同时根据测评肌力的需求,测试者还应摆放好施加阻力的手和MMT 2级肌力检查时的支撑手位置。

2.MMT评定注意事项 MMT肌力检查过程应准确规范,以确保评定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检查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检查选择适当时机 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受试者进行测评。需注意在疲劳、运动、饱餐后不宜进行检查。

(2)检查时肢体摆放规范 没有任何评定工具时,受试者的体位和肢体摆放规范化是保证检查结果可信度的关键。检查者应熟练掌握MMT检查时肢体在各级肌力检查中的特定体位。

(3)阻力手的摆放 MMT 4~5级肌力检查需要检查者在被检查的肢体上施加阻力,此时需注意阻力施加部位应在受测肌肉肌群的附着点的远端位置(不跨关节),并且阻力方向与肢体运动方向相反。同时,应保持恒定的阻力。

(4)熟练掌握骨骼肌功能解剖 检查者应熟悉肌肉的起止点、走行方向等。

(5)了解受试者情况 充分掌握受试者的其他情况,如全身状况、关节情况、关节有无异常病理形态等,以及受试部位有无疼痛、肿胀、痉挛或挛缩等情况,并在检查结束时及时记录。

(6)注意对比 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两侧对比。如单侧肢体病变时,应先检查非患侧同名肌的肌力,随后检查患侧以比较其差异。

(六)徒手肌力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MMT徒手肌力检查的适应证 徙手肌力检查法临床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病变、运动终板病变和下运动神经元疾病等引起的肌力障碍的评定。其检查评定的结果可辅助判断肌肉病变、神经病损等情况,同时评价病损后的肌肉功能状态,为患者功能预后及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该肌力评定方法也适用于上运动神经元疾病迟缓期或肌张力恢复期的受累肢体的肌力评估。

2.MMT徒手肌力检查的禁忌证 对骨折错位或未愈合,骨关节不稳定、脱位,术后尤其是肌肉骨骼结构修复术后,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急性损伤、严重疼痛及关节活动极度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和滑膜炎等疾患应禁止肌力检查。对疼痛剧烈、关节活动受限、严重骨质疏松、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骨化性肌炎部位也不适用肌力检查。

三、人体主要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方法

人体主要肌肉的徙手肌力检查是以功能动作的完成情况为目标进行评定的,因此,在评定时围绕动作应观察主动肌或主动肌群的肌肉收缩情况,而不是单一的肌肉收缩。以下按上肢、下肢、颈与躯干、面部四个部位介绍临床常用徙手肌力检查的操作。

(一)上肢主要肌肉的肌力检查

上肢主要肌肉徙手肌力检查方法参见表4-5。

表4-5 上肢肌力检查法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下肢主要肌肉的肌力检查

下肢主要肌肉徙手肌力检查方法见表4-6。

表4-6 下肢肌力检查法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颈及躯干主要肌肉的肌力检查

颈与躯干主要肌肉徙手肌力检查方法见表4-7。

表4-7 颈及躯干肌力检查法

续表

续表

(四)面部主要肌肉的肌力检查

面部表情肌由面神经支配,这部分肌肉的特点是多为扁薄的肌肉,位置多表浅,大多起自颅骨某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在面部五官如口、眼、鼻腔周围,其主要功能是参与面部表情传达情感,同时也参与头面五官的功能,如进食、睁闭眼等,对其功能评价,在偏瘫患者和面瘫患者的康复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面部肌肉肌力分级标准 因表情肌都是较小的肌肉,其肌力评价分级的依据主要以产生功能动作的完成性为主,这与四肢躯干的MMT分级依据不同,具体采用以下标准:

5级:正常收缩,与非患侧对称(或完成动作随意又轻松)。

4级:良,与正常稍不对称(能完成动作)。

3级:中,活动幅度约为正常侧的1/2(基本能完成动作)。

2级:差,活动幅度约为正常侧1/4(肌肉有可见的收缩,但完成动作比较困难)。

1级:微,稍有肌肉收缩现象(不能完成动作)。

0级:无,无肌肉收缩现象。

2.面部主要肌肉肌力检查内容及方法 面部肌肉肌力的检查按部位分别使用不同的功能动作,检查不同的内容,具体如下:

(1)眼肌

眼轮匝肌:分为眶部、睑部和泪囊部,眶部、睑部共同收缩使眼裂闭合,产生闭目动作。

上睑提肌:该肌收缩上眼睑上抬,开大眼裂,睁眼。

以下眶内肌收缩,主要产生眼球在空间的几个方向的运动。眶内肌包括四个直肌和两个斜肌,分别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以及下斜肌和上斜肌。这六块肌肉有机的组合收缩,完成双眼的同一方向的动作。

右上直肌、左下斜肌:收缩时产生双眼球向右上方转动。

右上斜肌、左下直肌:收缩时产生双眼球向左下方转动。

内、外直肌:收缩时眼球水平内外移动。一只眼的外直肌和另一只眼的内直肌协同收缩,产生向外直肌侧的侧视。

(2)口肌

口轮匝肌:包绕口裂周围,收缩时产生缩唇动作,如吹口哨。

提口角肌:起于上唇上方的骨面,止于口角和唇的皮肤,收缩时产生提口角和上唇的动作,如冷笑。

笑肌:收缩时产生并拢口唇并向后牵拉口角的动作,如得意洋洋地笑。

颧大肌:收缩时仅口角外侧向上、向外抬起,如微笑。

颊肌:收缩时缩紧两面颊部,并拢口唇,呈现吹口哨时表情。

颏肌:收缩时使下唇前伸,同时皱缩下颏皮肤,表示怀疑和蔑视。

降下唇肌:收缩时向下拉口角,如嘲弄。

(3)前额、鼻部肌

额肌:收缩时使眉毛抬起,表现出惊讶,在前额部形成水平皱纹。

皱眉肌:收缩时使眉毛拉向中央及向下,皱眉,两眉间形成纵行皱纹。

降眉间肌:收缩时使眉弓内角下降。

鼻肌:收缩时可调整鼻孔的开大和缩小。

(4)咀嚼肌

颞肌、咬肌、翼内肌:收缩时紧紧闭合颌后咬牙,参与咀嚼动作。

二腹肌、舌骨上肌群:收缩时下拉下颌,做张口动作。

翼外肌:双侧共同收缩时,使下颌向前移动;单侧收缩时,使下颌向左右两侧移动。

四、徒手肌力检查结果记录和分析

完整的徙手肌力检查还要有全面科学的检查结果记录和分析。

(一)检查结果记录

徙手肌力的检查结果应详细记录在评定单中(附录3~附录6)。具体记录的内容和记录方法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注明肌力检查的等级 所记录的等级应根据临床实际采用的分级标准,如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百分数分级标准等,记录0~5级,以及“+”“-”号。

2.注明关节活动受限情况 若受测肢体关节活动受限,应首先准确记录受限关节的可活动范围,然后再记录该受限活动范围内的肌肉收缩情况。

3.注明痉挛、挛缩、疼痛等情况 若受测肢体同时还存在痉挛、挛缩、疼痛等问题,也应详细记录,可分别用“S(spasm)”“C(contracture)”“P(pain)”等备注在肌力检查结果中。

4.记录特殊体位或肢体摆放位 因疾病、外伤等因素导致检查不能按规范体位和动作完成时,也应记录下改变后的情况。

(二)检查结果分析

肌力异常的表现形式为肌力减弱甚至消失。在分析肌力检查结果时,除结合病情分析外,还应考虑受试者个人的因素。

1.被检查者个人情况 徙手肌力检查评定,其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被检查者自身状况,有必要了解被检查者的一般状况,如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并在分析结果时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2.对比分析结果 肌力检查的结果,应在比较中分析,得出结论。如单侧肢体肌力减弱,和非患侧对比结果更有指导意义。

3.结合疾病分析 不同原因造成的肌力下降,其临床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不要孤立地分析检查结果。如周围神经受损引起的肌力下降,多表现为仅该神经支配下的肌肉力量下降;吉兰-巴雷综合征则引起全身肌力广泛性下降等。总之,应通过肌力评定,辅助神经损伤、软组织损伤进行定位诊断,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等。

4.肌力低下原因 肌力低下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临床主要见于以下疾病:

(1)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 中枢神经损伤的急性期多见肌力下降。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症状亦为肌力下降。

(2)肌腱损伤 肌腱是肌肉附着于骨的连接组织,肌腱受伤,肌肉附着力下降,肌力下降。

(3)废用性肌萎缩 各种原因制动,导致肌肉适应性、肌容量下降。

(4)劳损 过度使用造成肌肉组织受损。

(5)关节肿胀 限制关节活动,肌力下降。

五、器械检查法

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肌力定量指标,还可借助仪器设备对肌力进行测评。临床常用的器械肌力检查法包括等长收缩肌力评定法、等速收缩肌力评定法等。使用器械检查肌力的前提条件是被检查者徙手肌力检查评级在3级以上。

(一)等长肌力评定

使用仪器可以对目标肌肉或肌群静力性的收缩力量进行量化测试,这种采用等长收缩方式对肌力进行测量的方法即称为等长肌力评定,是临床常用的器械性肌力检查方法之一。

1.握力测定 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时,上肢于体侧下垂,被检查者手持握力计,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被检查者持续发力,读取握力计上指数,重复测试2~3次,取最大值(图4-129)。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表示,主要反映前臂和手部相对力量大小,成人正常的握力指数参考值应大于50。

图4-129 握力计测定

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

2.捏力测定 是检查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对捏的力量,是手功能量化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用捏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肘关节屈曲,被检查者手持捏力计,捏力计表盘向上。被检查者持续发力,读取捏力计上压力数,重复测试2~3次,取最大值(图4-130)。捏力的大小同样可用捏力指数表示,主要反映手指抓握能力的相对力量大小,成人正常的捏力指数参考值应大于30。

图4-130 捏力计测定

捏力指数=捏力(kg)/体重(kg)×100。

3.背力测定 是检查腰背部伸展力量大小的定量测评。测试时两膝伸直,躯干前屈为起始姿势,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做伸腰提拉动作。被检查者持续发力,读取拉力计上压力数,重复测试2~3次,取最大值(图4-131)。背部伸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计测试时,腰椎瞬间应力可迅速增大,因此,有腰部疼痛不适的患者或老年人,不适合选用这种测力方法评估。成人正常的拉力指数参考值,男性一般为150~200;女性一般为100~150。

图4-131 背力计测定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

4.四肢等长收缩肌力测定 用于检查四肢肌肉等长收缩时力量大小,可使用等长肌力测试台完成。其基本方法是在一定体位下,通过钢丝绳与滑车装置牵拉固定的测力计,读出力量指数。

(二)等速肌力评定

等速运动是指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肌肉伸缩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运动方式。等速肌力收缩并非生理性的肌肉收缩方式,但是等速运动时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同时,关节活动中任何一点的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在肌力定量测评中有显著优势。

1.等速肌力测定原理 等速肌力测定是用等速运动的方法对肌肉运动功能进行动态的评定。其原理为测试时受测肢体带动仪器的杠杆做大幅度往复运动,这种运动是以关节为轴心的环形运动,所以其运动速度即是角速度。运动速度由操作者通过仪器可预先设定,受试者肌肉用力,不能改变受试肢体的运动速度,只能使受试肌肉的张力增加,输出力矩增加,从而促进肌肉力量的增强。受测时,肌肉最大程度收缩,仪器就反馈性地给予对应的阻力,肌力越大,阻力越大。因此,可测出不同关节角度时的肌肉最大收缩力。

2.等速肌力测定中的常用参数

(1)峰力矩 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牛顿/米(N/m)。

(2)最佳用力角度(峰值角度) 即产生峰力矩时相应的关节角度。

(3)到达峰力矩时间 指从肌肉收缩开始到达到最大肌力时所用的时间,单位是秒。它也是反映肌肉爆发力的指标之一。

(4)力矩加速能 指肌肉收缩最初1/8秒的做功量,即前1/8秒力矩曲线下的面积,为肌肉收缩爆发能力的主要指标。单位为焦耳(J)。

(5)峰力矩体重比 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缩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的个体或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借此可消除个体间因体重差异带来的影响,使横向个体间肌力具有可比性。

(6)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 主要判断关节活动中主动肌与拮抗肌群之间的肌力平衡情况,可辅助判断关节稳定性。

(7)平均功率 指单位时间内肌肉的做功量,反映了肌肉做功的效率。单位为瓦(W)。在等速肌力测试中,平均功率与测试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即测试速度越快,平均功率越大,肌肉做功效率越高。

(8)耐力比 指肌肉重复收缩时的耐疲劳能力。一般做一组20~25次最大重复运动后,最后5次肌肉做功量与最前5次肌肉做功量之比,即为耐力比。耐力比常用百分比表示。

3.等速肌力测定的禁忌证 测试前应全面了解受试者全身状况,包括受试者能够耐受的测试强度和测试时间。同时,还应了解受试者是否存在严重的内脏器官病变和功能障碍,特别是心、脑、肾、肺等器官是否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衰、肾衰竭或其他内脏问题。如存在上述问题,应先内科治疗,待内科问题解决,再行肌力检查。另外,临床上见到以下情况,应避免或慎重选择等速肌力测试。

(1)绝对禁忌证 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手术后早期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或滑膜炎、关节不稳和关节急性扭伤疼痛者。

(2)相对禁忌证 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滑膜炎或渗出、亚急性或慢性扭伤者。

(三)几种肌力评定方法的比较

等速肌力测定是指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肌肉伸缩速度保持不变的状况下,在仪器对受试者产生顺应性阻力时测定的肢体肌肉力量,可以反映关节活动各个角度上肌力的大小,并且可得到精确的量化数据。同时,等速肌力测定还可获得肌肉做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数据,并且一次测试可同时测得主动肌和拮抗肌两组肌力,兼可了解拮抗肌群间的平衡情况。

等长肌力测定仅反映关节处于某一角度时静止的肌力大小,而无法反映关节处于其他角度时的肌力大小。

在等张肌力测定中,肢体关节的运动速度很难达到恒定不变,虽然能反映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收缩效力,但由于受人体杠杆作用的影响,关节运动至不同角度时肌肉的力矩值不同,故等张测定时所用阻力各角度也不同。同时,其施加的阻力大小不能大于其中最小的力矩值,否则运动即中断而无法完成,所以等张测定实则测定这一最小力矩值,其结果必然偏低。

由此可见,等长肌力测定和等张肌力测定都不能完美地评价所有骨骼肌在任意状态下的肌力,等长肌力测定能反映某一设定角度时的肌力大小;等张肌力测定能反映关节带动肢体运动所需克服的最小肌力水平;而等速肌力测定能反映在关节活动各个角度时的肌力情况,同时还可以评价肌肉耐力等。从这点看,等速肌力测定要优于传统的等长肌力和等张肌力测定方法。然而,等速肌力测定仪器设备造价高,操作复杂,同时等速肌力收缩也不是生理性的肌肉收缩效能方式,所以其临床应用也有受到限制。 X58JC4KCJFokUlhu3D4hcVEtoHOikkyc4rUqJwPxvkpAYJ/Ez4ABDCmcB87a7fD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