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换位思考,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塞勒•塞维若曾说:“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差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的确如此,教育孩子,就要懂得换位思考,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一位妈妈和两岁的孩子在屋里玩,傍晚太阳还没下山。孩子跑了一会儿,站在阳台门口,忽然扭头对妈妈说:“月亮。”妈妈抬头看看窗外,一眼没看见,便回应说:“还是白天啊,哪里有月亮呢?晚上才有月亮呢!”

可孩子却坚持说:“月亮。”妈妈不禁好奇地问:“月亮在哪里啊?”

孩子小手一指。但孩子太矮了,妈妈只得蹲下身子,顺着孩子的小手望去,果然,在窗户外面,高楼之间,一弯白白的月亮还不是太亮,可也已经能看到了。而如果是像妈妈刚才那样站着向外看,由于阳台窗户的高度以及视野角度所致,的确是看不见月亮的。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生活场景,但其中却有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道理。一些妈妈也曾经仅凭着自己的感觉就认为某些事是不可能的,如果是与孩子有关,也会认为是孩子说错了或者是在撒谎。可是,只是换了个角度,只不过是站到了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去看,就能看到他所说的内容,真的是所言不虚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其实很多时候当你与孩子产生矛盾时,并不一定都是他不听话所导致的,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所以误解了他,甚至是完全没有理解他。

这种不被理解,在孩子感觉中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他会觉得自己是不被重视的,而且爸爸妈妈不信任自己,如此一来就会打击他与你交流的积极性。时间久了,他可能就不再愿意与你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彼此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明明是最亲的血缘关系,相处起来却犹如陌生人,这种家庭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与成人肯定是不同的。成人总觉得自己经历得多,所以看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看得更多更远,可孩子不一样,一来他很单纯直接,所以他看问题的角度恰恰就是成人最容易忽略的那一个;二来他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成人不能顺着他的思路走,自然也就不能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了。

所以,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站错了位置,或者说是我们总是把自己摆得太高。蹲下来,弯下腰,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一切,从他的思考角度去想问题,没准儿就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了。

那么,怎样才算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了呢?

·详细了解一下孩子和孩子们。

孩子当然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对孩子的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做了什么,不知道他喜欢什么,不了解他所看、所听、所想的,所以才会错误地判断他的一切。

所以,花些时间和精力,走进孩子的世界试试看,看他所看的、听他所听的,了解他的想法,不明白的就问一问。

不仅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如果有机会,也要了解当下与孩子同龄的或者年龄相差不多的孩子们的想法、喜好,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孩子的思想,这也更有利于我们去理解他和他的小伙伴。

·别太相信自己的“眼见为实”。

“我都看见了,就是你干的!”“别狡辩了,眼见为实,小孩子不能说谎!”我们总是将自己亲眼看到的景象当成是判定孩子出问题的唯一理由,并由此斩钉截铁地给孩子下各种论断。而如果孩子开了口,我们都会以自己亲眼所见来反驳他,并笃定他就是在说谎。

可是,眼见的可能只是某一时刻的某一画面,我们并不了解前因后果;眼见的也只是表面现象,我们也并不明白孩子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他的某些表现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显然这时候做出的任何一种判断都会显得很武断。

越是这个时候,就越不要仅凭“一眼”就判断孩子的表现。多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将会有什么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这么做的感受,一定要问清楚原因,还要问清楚他准备怎么办,这样才不会误解孩子。

·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还要注意倾听。对待孩子,我们都不那么愿意听他说什么,总是习惯性地自以为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结果得出错误的结论,孩子不高兴,我们自己也没什么好心情。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变化时,就不要再笃定地说我们自以为是的内容了,而是要变主动为被动,好好听听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的倾诉,不要随便打断,也别带入我们的过多的感受,听他说清楚就好。一定要注意倾听孩子,因为孩子越小越喜欢说,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耐心,认真听孩子说,当他发现和爸爸妈妈倾诉不会不受重视时,他自然就愿意向我们多说了。

·还是要保留成年人的理性。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抛却自己的世界。成年人终归是要比孩子有理性的,因为成年人见得多了、经历得多了,对很多事都会比较有经验。如果孩子表达了他的感受,我们首先要理解,接下来还要用成年人的理性去分析孩子所遇到的这些事情。

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可以理解的,但什么又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我们一面站在孩子的角度,一面也要将成人的看法讲出来,不用强加于孩子,只是告诉他我们的看法。用他能理解的语言,简单解释他所不能理解的现象。理解了孩子,他也就会变得顺从了。

教育启示

我们与孩子并不是敌对的关系,如此亲的血缘亲情可不要因为彼此的不理解而变得淡漠。不要总是要求小小年纪的孩子来理解我们,而是应该反过来,我们要主动去走进他的世界,用成年人的理性去了解、爱护孩子。事实上,孩子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和孩子真正做到心灵相通。 NKMhqGabVNR09sqZxiKlRkvKXWDU5oVh+i8UJCvlcOFkceTDOxqMtFlkJFPhjMI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