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一些影视剧中,都会有这样一种场景:如果夫妻双方即将要吵架了,或者刚开始吵架,那么较为冷静的一方一定会先扭头对孩子说“先回你自己的房间,关好门”,然后剩下夫妻两人再开始讨论问题。
但是我们或者身边的一些家庭中,一旦夫妻发生争吵,如果孩子自己不主动走开,爸爸妈妈多半都想不起来要让他回避。有的家庭,甚至还会特意把已经回避了的孩子再叫出来,让孩子当这场争吵的评判人,或者连着孩子一起也被动加入被数落的对象中。
当然并不是说外国的爸爸妈妈就比我们表现得好,只是想要提醒所有的爸爸妈妈,夫妻间最好不要发生争吵,但万一无法避免,也一定要避开孩子,不要将孩子卷入父母彼此的争斗之中。
可能有人觉得这无所谓,谁家还没个吵架的时候?孩子看见了也没什么,但事实上,夫妻间的争吵势必会破坏家庭的气氛,不管是简单程度的拌嘴,还是狂风暴雨般的吵闹,都会让孩子难过。相比较其他人,我们是孩子最喜欢也是最信赖的人,而争吵时我们的样子在孩子看来都是很恐怖的,这会让他产生不安全感。特别是我们靠争吵来解决问题,也会给他留下不好的榜样。
而且,孩子都是很敏感的,爸爸妈妈的争吵很容易引发他的联想,他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其内心都会存有很自卑的心理,而且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的脾气也会变得摇摆不定,要么会变成过度控制自己进而导致抑郁,要么就是恰恰相反变得暴躁不已,甚至会因此而情绪失控,做出令人意外的行为来。
吵架虽然也是生活中发生概率极大的事情,但在孩子面前,能避免还是避免为好。如果找不到好办法,不如试试下面的方法。
夫妻间的争吵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出了问题,但是争吵的时候却都在不停地指责对方的问题,可是这样的指责对于问题的解决却无济于事,反而只会让双方之间的矛盾增加。
所以,与其逞一时口舌之快,倒不如先想想办法解决问题。先看看自己身上哪里有问题,放下自己的姿态,承认自己的问题,并努力想着要改正。这样当双方各退一步的话,彼此也就不会吵起来了。也就是说,多看自己,少看别人。
有问题没问题,只要好好交流一下就好。可是,很多人的交流却非要用针锋相对的方式,开口闭口都是很尖刻的语言,甚至辱骂,甚至用很难听的语言彼此伤害。最终,交流的结果只是让双方都感到难过、生气,却根本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要交流,最好还是用和平一些的方式来进行。把问题摆出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有哪些解决的方法,自己可以做到什么,对方可以怎样做,有没有两方合作可以完成的事情,有没有外力可以借。
总之,就是双方在一起用商量的口气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彼此指责对方都做了什么错事,否则只会激化矛盾。
有些家庭中,夫妻间的争吵不仅不能避开孩子,反倒还会强硬地将孩子拉进来。比如,有夫妻会让孩子来评判“爸爸妈妈到底谁说的对”,或者让孩子选择站在爸爸妈妈哪一边;而还有的夫妻则希望孩子来做调解员,自己做不到彼此缓和,反倒是希望孩子在中间进行调解。
夫妻二人间的吵架,都是彼此的问题,这与孩子有什么关系呢?自己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强硬地把孩子拉进来,孩子的处世经验本就少,他相当于进入了风暴中心,这种可怕的感受会让他更加不知所措。因为害怕,很多孩子都会哭起来,那岂不是更难解决问题?
作为成年人,应该自己努力解决问题。争吵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孩子,不要让孩子感受这种不和谐的气氛。
孩子的确是可以成为夫妻间的调和剂,但那是建立在他自愿的基础上,而不是强迫他“你怎么不去安慰你爸爸”,也不是强迫他“快去跟你妈妈说说话”,这样其实会让孩子很难过,他可能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只会想“你们自己怎么不去说”,这时的孩子其实是很茫然的,被强迫的调解基本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虽然是夫妻两人的争吵,但不要觉得我们就不会影响到孩子了,他的内心已经产生了不安的情绪,也许他自己已经偷偷哭过了,他可能还会幻想出许多不好的事情来,如果时常有这样的心理,孩子就无疑是在恐惧中成长的。
所以,如果没法避开争吵,如果孩子不小心也经历了这次争吵,那么事后我们一定要想着去安慰孩子。
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虽然有争吵,但都是为了对方好,还是爱着对方的,而且也很爱这个家,更爱你。不过,爸爸妈妈下次会记着好好说话,不会再争吵了。”
这样的安慰是为了让孩子放心,以解除他的恐惧。
教育启示
其实人人都知道争吵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但却还是会有人对争吵“情有独钟”,这都不过是自尊心与好胜心在作祟罢了。但彼此是夫妻,争个强弱又有什么意义呢?更何况我们的表现都会被孩子记住,如果他也就此学会了用争吵来解决问题的话,这岂不是有违让他快乐的初衷?所以,尽可能不要争吵,和平解决问题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