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良知比对错重要,教孩子从小就有是非判断标准

做一件事什么最重要?有人说是过程,过程会让人体会到努力的快乐;也有人说是结果,看到一件事的最终结果,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冲击。

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做事的过程无非就是努力与不努力,一件事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好坏对错,而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却是良知。

究其原因,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带着一种错误的想法去分析问题,然后又带着错误的认知去努力,那么最终一定会出问题,即便取得了成功,也只能算是侥幸。

如果毫无良知,就会去做不该做的事,还有可能为了实现最后想要的结果而不择手段。而更可悲的是,没有良知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有问题的,而且还可能会变本加厉地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此想来,有没有良知显然要比最终结果的对错重要得多。

因为,如果有良知,人从一开始就不会做不好的事情,最终一件事即便做错了,也还有改正的余地;可如果没有良知,那么从一开始,人就已经在做错事了,最终的结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而这时候要是想更改,就需要从最初的良知本性改起。

所以,不要总将目光放在一件事到底有没有好结果上,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从一开始就具备怎样的初衷,也就是看他是不是有良知,他是不是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是不是具备善恶分辨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欣赏的是孩子的个人品质,而不是他所表现出来的那个行为;要多看孩子做这件事的初衷,而不能仅仅关心他是不是成功。否则,如果我们过分关注行为和结果对错,孩子便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行动以及完成上面,他会认为只有表现出努力和最终成功,才能获得爸爸妈妈的欣赏与爱,至于其他的他也就无暇顾及了。

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只知道“随手扔垃圾妈妈会不高兴”,但却并没有意识到“随手扔垃圾就是没有公德心的表现”,那么他可能会为了让妈妈高兴而不扔垃圾,可是一旦妈妈没在他眼前,他也许会有侥幸心理,认为“反正妈妈看不见,我就算扔了她也不知道,她也应该不会不高兴”,这样的心理一出现,他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执行原则”,妈妈在的时候是一个表现,妈妈不在的时候就会是另一个表现了。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就是让孩子“致良知”,即恢复人性的本善,如此,孩子的意念也就是真实无妄的了。这是教育的重要方向。

可见,培养孩子也是有重点的,一定要抓住。

·多夸奖孩子的内在品质。

“人之初,性本善”,良知的建立从很小就开始了,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善念、善心、善行,我们自然应该毫不避讳地加以欣赏。

当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比如,他很友爱地将自己的玩具送给了别的小朋友,那就夸奖他说“你对朋友非常友爱,我也感受到了这份爱,真好”。这种夸奖会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行为是怎样一种性质,这也就会促使他更愿意去做更多这样的事。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从表现来看可能不那么好,比如,他为了给朋友倒水而不小心摔碎了杯子,如果从事情的对错来看,孩子弄坏了东西是做了一件错事,但是他是为了招待朋友,这是很礼貌的行为,所以从本质品质来看,孩子是没有错的。这时,不妨提醒他“招待朋友也要小心自己哦,别毛手毛脚伤了自己,东西轻拿轻放就好”,这样的提醒就是在教他该怎样正确地表现自己的善念。

·向孩子展示明确的是非原则。

明确的是非原则,就是很绝对的对与错,怎样做是可行的,怎样做是绝对不行的,很多事其实都是有明确的是非标准的。关于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表现是孩子能进行参考的重要基础。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说一套却做一套。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告诉孩子不撒谎,但自己却不诚实,这就会让孩子误以为是非原则是有两套标准的,再加上他很难把握那个标准,也就会在日后对撒谎这件事感到无所谓。

鉴于此,我们就需要向孩子展示明确的是非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论在外在内都要一致,在向孩子解释的时候,也要明确是非,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含糊其辞。即便是自己做错了,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这样孩子才会从我们身上意识到是非分明到底是怎样的。

·教孩子把握好区分是非的界限。

其实很多事都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有良知,自然会“一念成佛”;良知欠缺,也只能落得个“一念成魔”。孩子内心也要对是非划定一个清楚分明的界限,这不仅对他自己的为人处世有帮助,而且也会成为他自我保护的依据。

在提升孩子道德认知水平的同时,告诉他生活中可做、不可做的事情;提醒他哪些人的行为是不能学的,哪些人的行为又是他学习的榜样。同时,也要教孩子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来识别谎言、欺骗,让他的善心有正确的施展目标。

在生活中有很多实例是可以拿来当成参考教材的,借此来为孩子分析,引导他思考,帮助他形成自己的判断,这要比直接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更有效。还可以拿孩子经历的一些事来分析,让孩子在自己的实际经历中去体会是与非的区别。另外,一些童话、寓言、故事也是不错的分析材料,选择合适的也可以拿来一用。

·多从正面去引导孩子。

关于是非的问题,孩子不会一下子就能区分开,一旦认识不清,很容易就出问题。这时我们的引导应该是正面的,是要提醒他怎样做是正确的,而不能只是揪着他的错误不停地训斥他,我们越是急躁,越是只训斥他的错处,他也就越无法弄清楚自己该怎么办。

正面引导孩子也不是说大道理,其实就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引导他自己发现对错,这比单纯地教训他哪里错了要有用得多。

教育启示

是非判断能力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良知水准,能明确区分对与错,才意味着这个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磨炼自我的过程,“性相近,习相远”,我们要做的是让他的“习”不会与其原本就有的善渐行渐远。所以,不要简单地只因为孩子做错了就大发雷霆,关注一下孩子内心的品行才是更重要的。 vrAXm7ZIq3z32eMeGfDlAd/y0t3kQXbufj534nwxQDc7rn/q5RcGoXzb3FzjHf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