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活用教材

教学中,要有教材,要信教材,但不唯教材,而是活用教材。首先,要重视教材对教学的指引功能,毕竟教材是由专家学者编写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次,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稳定性和通用性的教材必须与时效性和个性化相结合,才能产生新的整体效应;再次,要树立大教材观,整合一切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供教师和学生阅读的重要材料。要备好课,必须与教材进行对话,备好教材。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如教参、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簿之类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无论这些教材是由怎样的权威机构提供,教师对待教材较为科学的态度都应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要依据自身的实践和研究,探究学科课程与教材的功能,以创造性使用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凭借,在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它仍旧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料。

教师研习教材,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握教材。把握了教材的特色,教师才能与教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准确理解编写者的意图,进入教材的内在天地。在把握教材特色的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把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确切了解整套教材在各个年级教学内容上的分布情况,统观全局,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联系;在单元(或章节)与单元(或章节)之间瞻前顾后,从单元序列中看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把握教材编排的纵向联系;在单元(或章节)内部左顾右盼,把握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等方面有哪些差别。因此,教师在备教材时,应把握课程框架结构,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写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制订好单元教学计划。一方面,对教材要有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更要从微观着手,脚踏实地,力求实效。

二是吃透教材。首先,要把教材看作一个范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把教材看成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要与作者形成对话,感悟文本的内在意韵。教材的背后是作者,是编者,是“人”,我们要尝试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编者对话,努力把握他们的思路与编写意图。

三是激活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应在对教材合理挖掘的过程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创造性地将死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可以同时引用其他同样题材的教材,触类旁通,使学科与学科之间形成一个“互联网”。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当教材进入教学过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可操作化、活动化,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改组教材。教材不仅是学习的资源,同时也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如果长期从第一篇、第一段开始,依次教学,按部就班,那么在失去时效性的同时更失去了针对性。“不变”容易导致“僵化”,教师必须保持自己处理教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才会迸发生机。

五是拓展教材。在当今社会中,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可以获得的唯一学习资源。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载体,达到“不教”的效果呢?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中可拓展的地方,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范畴由教材向外延伸。“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绝不仅仅限于教科书。”我们要发挥“教科书作为教材群之母港”的作用,以教科书为依据进一步开发教材资源。在新课程指引下的备教材,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从教材所呈现的知识、能力、情意等系统引发出去,向其他学科、其他空间开放和延伸,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突破传统教学的有限空间。

六是备好重点。备课时,一定要弄清教材重点和教学重点。

备好教材重点,就能突出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就能使教学系统、科学;备好教学重点,就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渗透学法,就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地、自然地融入常态的教学之中。

重点内容重点备。对重点内容,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重点去研究,要剖析重点内容的来龙去脉,将重点问题熟记于心。

重点内容反复备。重点内容往往不是一次备课就能完全搞清的,要立足于反复备,在反复备的过程中加深体验,进一步吃透重点内容。

重点内容联系备。重点内容往往与其他相关知识有联系,备重点内容就是要挖掘这种联系,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审视重点内容。

重点内容渗透备。重点内容最初出现在某个章节里,但在其他章节往往也会有进一步的应用,备课时就要注意渗透这种应用。

重点内容集体备。集体备课出智慧,把重点内容交给集体来备,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就能对重点内容的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重点内容创新备。重点内容往往研究的人比较多,也就容易形成教学的思维定势,备课时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提升。

七是备好难点。探讨疑难问题,寻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时,要善于从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分析教材,确定难点,并根据难点的类型,设计行之有效的突破难点的方法。只要对所教学的内容多分析,就可以把握好难点。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难点是突破难点的前提。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突破难点,就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难点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去加以解决。

难点如何突破?

第一,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如果教师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联结新旧知识的纽带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来实现难点的突破。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教学中则可通过突出“连接点”突破难点;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则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难点。

第二,依据教材内容的难点选择板书内容,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难点的辐射源,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把提纲性、艺术性、直观性融为一体,既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又能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

第三,强化感知,突破难点。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抽象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直观的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教师可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以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从感知经表象上升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破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难点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不一定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难点的教学上。

最后,让我们看一个“活用教材”的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列表”解法。

初为人师的我,在教初一数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完用代入和加减两种消元法解题,并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之后,突发奇想:能否将行列式思想引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但我总觉得将“行列式”三字讲给初一学生听,他们不一定听得懂,就对“行列式进行了改进”。

我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写成下列形式(注意与一般形式略有不同):

无论用代入消元法还是加减消元法,当a 1 b 2 -a 2 b 1 ≠0时,都可得到:

为了利用求解公式(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我告诉学生不必死记硬背求解公式,只要将二元一次方程组(1)的未知数系数及常数项列出,并按箭头所示方向进行乘法运算,且斜向上相乘时取积的相反数,再将交叉项合并,依次为公分母、x分子、y分子,就能很快获得答案。

例:解方程组

解:原方程组可化为

我用几分钟时间将此法教给学生,学生也学得很快,一下就掌握了,此后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他们就能很快地获得答案了。 AGbG9Nxe/6U4lLRE2LFFPkby6A6nyRybb1/8dDzruf90p6u6aQ/eeAmJCeUQAx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