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 扬长避短用多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学给教育带来了全新而深刻的革命,在很多方面是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将会有迷人的广阔前景。

为了使多媒体网络教学“一路走好”,为了使多媒体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基于“生于忧患”之考虑,换个角度观之,另类目光视之,说“冷眼”也可,说“理性”也罢,我提“十问”。

·一问“情感”归于何处?

课堂是面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课堂是点燃每一位学生思想智慧的火把,课堂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迸发的舞台。媒体要素(如文本、视图、音响、网页、电子信箱等)要和情感要素(如教师的人格魅力、富有情趣的讲解、师生的密切合作等)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新的整体的特殊效应。

有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掌声与叹息声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当学生改对或改错一个病句,电脑就会发出掌声或叹息声,可谓用心良苦。但“多情”却被“无情”恼!

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师生的情感交流,可能是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可能是颇有特色的板书、直观的模型展示、具体的实物演示,而这些都不是媒体教学所能实现的。

问课堂,人在何方?问师生,情归何处?

·二问“变化”怎么应对?

课堂随时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最显眼的标志是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对于课件固定不变的教学思路与课改要求开放性、启发式教学的矛盾,教师应该怎么应对?

曾听过一节几何课,讲一道题的多种证法。课件里隐藏了五种证法,教师提问学生,当学生说出了隐藏证法中的某种证法思路时,哪怕很小声,教师都能很快听到,继而报以微笑,充分肯定,点击鼠标,显示证法。有位学生举手说出他的思路,声音不算小,可教师就是充耳不闻,当学生再次举手时,教师仍目不视之——课件里没有这种证法啊!而学生的思路虽非最优,但能证此题!

·三问“他人”怎为我用?

网络技术和资源共享,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多渠道获得教学课件的可能,减少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也为充分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创造了条件。可能是教师确实太忙,可能是制作课件使用的软件难以转换,可能是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有限,也可能是看见了他人课件造成了思维定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拿来”就用,也不考虑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学生。

我早年曾制作一个数学课件,由于当时制作课件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要进行板书,还有一些内容是课堂中的活动,这些都没能在课件中体现出来。我当时不会使用“隐藏”或“链接”,30多页课件中至少有十多页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备用的。碰巧的是,在一次异地随机听课时,一位数学教师竟全用了我的课件,该板书和活动的部分没有了,不该全讲的几乎全讲了,差点惹出笑话来。主动“拿来”,值得肯定;盲目“拿来”,怎为我用?

·四问“思维”空间安在?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确实有容量大、速度快、操作易、效率高等优势。然而教学是快的技术吗?现实的情况是,由于课时紧张却又追求容量,使用课件时画面的切换较快,思维空间没有留足,表面上看内容丰富,实际效果“夹生”的多。课堂里曾经生动的“抑扬顿挫”少见了,教学中意犹未尽的“留白”也不多了。教学,在某些时刻,更可能是慢的艺术。

我不时见到学生课后用优盘拷贝老师课件的情形,有时还要“优盘排队”,喜乎?忧乎?

另一方面,如果在课件中把学生思维都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现出来,这种“展现”也很可能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杀手”。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运算和资源储备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而不是用多媒体的“展现”功能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弱化。

·五问“想象”境界存否?

儿时读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老师让我们齐读一遍,接着大略讲解诗意,特别强调“千山”“万径”来照应“孤舟”“独钓”,用“绝”“灭”来照应渔翁“超然物外”之境界。然后老师让我们一边读诗一边想象诗中的情景,又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慢慢地轻声地拖着长音读着诗,所有学生想象诗境。老师读完了还让大家伏在桌上继续想象一会儿,我们所有同学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诗境。没有板书,没有挂图,只有无配图的课本,儿时的诗境却在我脑海里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前些年当了校长,去教学巡视,忽闻教室里传来了“千山鸟飞绝”时,我好奇地悄悄隔窗向教室里看去,屏幕上的“诗境”瞬间替换了我儿时的“诗境”,以至于我现在闭上眼睛想《江雪》诗境,竟然只有那屏幕上的诗境,而我儿时的诗境已荡然无存。

我绝没有否定课件在帮助学生想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只是想说,在多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学中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创设想象的境界还能做得更好些吗?

·六问“时间”该怎样分配?

学校里常常有这种情况:

问老师:“最近忙吗?”答曰:“最近要做个课件,忙死了。”

指导一些青年教师参加数学教学评优活动,我惊奇地发现,这些青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数学课件的制作上!

课件制作,是一项技术工作,是一项创新活动,是科学和艺术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的。

教师的教学准备,是更多地放在制作课件上,还是更多地放在钻研教材教法上?我认为应该是后者!钻研教材教法才是教师要用心思考、用心反思、用心打磨的!学校里确实有些制作课件的高手,但教学水平却无人喝彩。

对于课件制作与教材教法钻研在时间上的矛盾,为师者一定要合理分配好。

·七问“实验”能否取代?

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很多“实验”问题。

在一次多媒体技术产品展示会上,厂家技术人员甚至说:“从技术角度说,现在中学里的各种实验,都可以通过我们的产品解决。”

我惊异!我惊喜!我担忧!

惊异的是,多媒体技术如此发达;惊喜的是,一些实验条件尚不具备的学校有了一条解燃眉之急的途径;担忧的是,学生的动手实验会不会被多媒体取代?

事实上,这种担忧不是多余的。近年的听课中,谁没有见过用多媒体实验取代学生动手实验的?我在这里呼吁:对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一些必须让学生动手的实验,不能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学生的实物实验操作!

长期虚拟实验下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物操作能力、实验误差分析能力等将会严重弱化。也就是说,他们将失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八问“实践”如何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被列为必修课程。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培养学生分享、尊重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

说得太好了!我真希望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现实的情况是这样吗?不完全是。至少有一定数量的涉及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缺少实践环节,许多“实践”是虚拟的,是网上搜索来的。我们提倡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反对具有实践内容而缺少实践环节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九问“文本”可否忽视?

我读中小学时,语文老师经常这样说:“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看课文。”数学老师经常这样说:“这个定理很重要,请同学们用红色笔划上记号,特别在‘××××’下标上着重号。”1977年,我回城参加高考复习,重拾课本,批注、画线、小结重现,当年课堂情境历历在目,给我的复习带来了丰富的情感支撑和高效的知识掌握。

我当教师时,也经常请学生在课本上写写画画,经常查看学生的课本,看看学生是否有画(画层次、画要点、画疑难)有批(眉批、旁批、尾批)有练(完成书上简单的练习),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现在的一些情况是,一些课堂上出现了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演示,一节课上完,课本几乎没动,一切尽在“屏幕”中。另有一种情况是,“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课堂上,学生步步紧跟屏幕,师生都以屏幕为教学的中心。

源于文本,高于文本,利用文本,不唯文本,这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课堂教学之境界。

·十问“主体”如何体现?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时空,课堂是师生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时空。可以看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即便是在网络时代,多媒体网络教学同样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就不能以教师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更不能喧宾夺主——让多媒体这个“宾”夺取学生这个“主”!

课间行走在教室外的走廊,时常看到多数班级里提前“屏幕登场”,有些班级还音乐渐起。上课了,拉下窗帘,光亮处就是屏幕,声音来自屏幕,学生和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屏幕。一节课下来,屏幕是中心。学生曾在周记中用歌词般的语言抱怨说:“哦,‘屏幕’‘屏幕’,是你是你还是你!”也有教师这样笑着对我说:“倘若停电了,我真不知道还能不能上好课。”

网络时代,勿忘教师主导,更勿忘学生主体!

基于上述十问,我以为,多媒体网络教学不能忽略情感,不能没有变化,不能拿来就用,不能思维僵化,不能破坏想象,不能费师多时,不能取代实验,不能远离实践,不能忽视文本,不能主体不明。多媒体网络教学要让优势“最大化”、弊端“最小化”。倘若如此,这“十问”问出了效应,问出了价值。扬长避短用多媒体,学生幸甚,教育幸甚! F02SrY7PcTpS27LGBw7JcT1LoZMeFvBR59QTux4CRDg/DaEqxFk5ozndlWTwmx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