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些学生在回忆他们当年的数学老师时这样说:我们的数学老师,画任何图形都不用三角板和圆规,胳膊一抡,就是一个标准的圆,信手一拉,就是一条直线,在坐标轴上一画,就是一条抛物线。学生听老师的数学课,就是一次作图欣赏。
这就是这位数学老师的“绝活”。我不清楚这位老师其他方面的情况如何,但仅凭学生对老师“绝活”的钦佩程度来看,至少老师的“绝活”已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谢云老师写过这样一段文字,记录大学时代教过他秦汉两宋文学的万光治老师:
先生讲课时,难得打开讲义或课本。每站上讲台,便望着教室后面的某处天花板,眼光破镜而出,犀利如剑,仿佛要穿墙而出,直透到“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渺远意境里去。接着开口,开口便有如悬河,汩汩滔滔,上下几千年的风雨岁月,便赫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又仿佛水泻平地,洋洋洒洒,有着一股夺人的气势。宏奇瑰丽之境或萧索黯然之意,全在那疏放有致的纵横捭阖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其实,我们早已习惯了慢条斯理、温文尔雅的行课方式,万先生这种突如其来、挟风带雨的风格,便有一种特别强悍的凝聚力和威慑感,弥漫了全室,将一颗颗心带到秦汉两宋的沧桑烟云里。平时上课,教室里总是嘤嗡不断,嘻哈连连,万先生的课,却清风雅静,幽寂无语,似乎所有人都屏声敛息。先生却依旧目不斜视,旁若无人。人呢,当然有,都沉浸在先生用语言和气势预设铺陈出的氛围中,只是不知今世何世,亦不知身在何处了。
谢云老师说他至今想来,虽然遥隔20多年光景,但先生超强的记忆力,对史料的精熟程度,仍令人钦佩之至。而他授课时的情境,至今历历在目,每每念及,都是美好的回忆和享受。
每位教师若都能修炼一手属于自己的绝活儿,该有多好!
教师的绝活儿,多与教师所教的学科有关。
比如,语文老师的诵功——对古诗词的吟诵,书功——写出一手好字,写功——写出一篇篇美文,若还能成为灯谜对联之类的专家,则更是妙不可言。
就说灯谜吧。任课教师利用它,能激活课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知启智,融洽师生关系;班主任利用它,能充实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内容,增添班集体的生活情趣,借以协调人际关系和改善心理氛围;社团组织利用它,能寓教于乐,活跃节假日活动的气氛,有助于培养智慧型的学生干部;学生家长利用它,有助于融洽亲子关系,营造家庭学习氛围,促进学习型家庭建设;学生有了它,则能育德、增知、启智、激趣、促美、创新。
数学老师的算功——复杂算式的计算能力,画功——信手画出各种几何图形,妙解之功——对问题的一题多解,善变之功——对问题的一题多变,若还能成为趣味数学专家,就能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我从小就学会了扑克牌“算24点”游戏,上学时,我就和同学玩。那时能玩的游戏不多,“算24点”游戏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比的乐趣,尤其是某种牌组我先想到算法,而其他人还在苦思冥想时,我更是乐不可支!
当老师后,我几乎在和学生的所有的外出活动中,都会带上几副扑克牌和学生开战。经常有这种情形,我一人战学生三人,甚至一人战班级所有学生,在和学生的所有“交战”中,我至今没有失败过。特别是当学生都说某牌组“无解”时,我却能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惊叹不已。
我的这招“绝活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位学生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文中说他对数学的兴趣,是从寻找牌组(3,8,3,8)的算法开始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我对学生说“肯定有解”。学生不信,回家和父母一起想了两天两夜,仍不得其解,遂求我给解。当我写出8÷(3-8÷3)=24时,学生“目瞪口呆”,从此迷上了数学,最终考进了清华大学。
教师的绝活儿,也可以与所教学科无关。
与教师专业无关的知识或能力,我们常常称之为“副业”。所谓略修“副业”,是指教师在其专业之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爱好,不受一种专论或一种思维的限制。广泛的爱好,使教师品位高雅、教学富有情趣。
魅力教师不仅要专业发展,还要在专业发展中略修“副业”。学生对教师专业之外的“副业”往往充满好奇,教师的“副业”也往往成为学生喜欢他的理由。
当数学教师用诗歌来描述数学现象时,当语文教师以理性的视角来阐释某个科学之谜时,当体育教师随手画出生动有趣的漫画时,当英语教师用多种泳姿劈波斩浪时……带给学生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