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昨天语文课布置大家自读了《一件小事》,我把大家的自读笔记收起来看了一下。你们猜,老师看了你们的自读笔记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生: (部分学生小声地) 高兴。

师:对 !非常高兴。 (接着教师从“想得深、看得全、读得细”几方面表扬了学生的自读笔记写得好。然后根据学生自读的第一步“认读”的要求,检查了学生对若干字、词的掌握情况。)

师:好,关于认读方面就讨论这几个字。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文体,请同学们说说看,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是小说,因为课本上的注解说这篇课文选自《呐喊》,《呐喊》是一部小说集,里面的文章都是小说。小说是一种叙事的文学体裁。

师:你的推理很对。那么这篇课文以“一件小事”为题,有什么意义呢?

生:本文的题目“一件小事”,重点在“小”字,与文章中的“国家大事”的“大”字相对比,一个是“小”,但不是真正的“小”,一个是“大”,也不是真正的“大”。以“一件小事”与文章中的“国家大事”相对比,这样就更突出地说明了这件小事对于“我”的影响之大,以及车夫的精神高尚。

师:坐下。她是抓住了哪一个字来评题目的?

生: (齐) “小”。

师:对,将“小”与“大”相对照,突出了这个“小”的意义,她抓得很准。我们再请×××同学来讲讲看。

生:本文以“一件小事”为题,对读者有吸引作用。因为在平日里,经常会发生各种事情,一件“小”事为什么值得写出来,这是读者所关心的。正因为小事通常不被人们重视,所以读者就更想知道《一件小事》到底讲什么,这吸引他们去看文章。

师:对!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很多,这件小事为什么值得写,这会引起读者的思考。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题目的作用。谁还要发表意见?

生:这件事看上去似乎是小事,但是由于这件事“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还把“我”从坏脾气中拖开,这件事是“我”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的一个转折点,对“我”有深远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件小事是一件大事。

师:讲得好不好?

生: (齐) 好!

师: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你们猜是哪一句?

生:对人生看法的转折点。

师:是这一句。这就说明这件小事对“我”来说是一件大事。这三位同学各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题目,理解得很深,说明同学们很会解题。下面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提出的很多问题。同学们思考的面很广,刚才我讲过同学们想得深,在什么问题上想得深?主要表现在不少同学能联系文章的背景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你对这篇文章的背景理解得很好,你起来讲讲,好吗?

生: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一些所谓“国家大事”,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1916年、1917年发生的这两件“大事”,对于“我”──六年前从乡下跑到京城里的人,却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这里强调了这些“国家大事”“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总之,联系当时的背景来看,更可以看到这件小事对“我”触动之大,教育之深。

师:很好,坐下。联系背景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小事,这就想得很深。有的同学对课文里的某些关键词句也能够联系背景来理解,这就更深了一步,比如对文章结尾的“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也能够联系背景来谈。好几个同学都想到了这一点。我很高兴看到同学们正在学会看书。谁能来谈谈吗?

生:这个问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 (师插话:开门见山,出语不凡!) 因为当时正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时候,全国处在一片混乱之中,这伙军阀都想掌大权。鲁迅对这些事既蔑视,又感到愤怒,他借写小说集《呐喊》来表达满腔愤怒;这篇《一件小事》中的“我”就有着鲁迅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讽刺了那些“大人物”,赞颂了朴实的劳动人民。这件小事鞭策“我”前进,当看到“大人物”们的所作所为时,它的意义就显得更加不一般。当“我”想起了这件事就感到惭愧,而这件事又催“我”进步,让“我”不再仅仅是蔑视这些霸权主义,还从劳动人民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力量。

师:好,坐下。她的优点是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也跟背景联系起来,不过她的话里有个小错误,听出没有?

生:“霸权主义”用错了。

师:错在哪里啊?

生:霸权主义指那些超级大国,建议把它改成“反动派”。

师:最好把范围再缩小一点。

生:反动军阀。

师:用“反动军阀”,好。袁世凯和张勋都是军阀,他们的事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谁来告诉大家?

生:1915年,袁世凯为了掌大权就叫人们写推戴书,推戴他当总统。他当了总统以后还说前任总统可以对后任总统作出决定,由前任总统决定由谁来担任后任总统,这就暴露了他想当皇帝的阴谋。后来他就决定在1916年建立一个王朝,可是他当了83天的皇帝,就在一片反袁斗争中被蔡锷将军等推翻。但他还想保住大总统的位置,就脱下黄袍想当大总统,可是没过几天就死了。张勋复辟是张勋和康有为等人想推戴溥仪做皇帝,借此来恢复封建帝制。

师:他们依靠什么力量把溥仪推到了皇位上去?

生:三千辫子军。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这些事情的?

生: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好,好,你的知识面很广。

生:我再补充一点。一些流氓和地痞,趁议员们在开会的时候说,如果不选袁世凯做总统,议员们就别想出去,用一种强制威胁的手段逼人家让袁世凯当总统。

师:好,坐下。看来同学们对这两件事都知道,这是我国近代史上两件什么样的事?

生:大事。

师:是不是它的意义重大?

生:不。

师:那么,这个“大事”应该叫什么更恰当一些?

生:丑事。

师:丑事,对了。本文就是通过这些所谓的“大事”跟小事的对比,更好地突出了这件小事的意义。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些大事对“我”是不是毫无影响?

生:增长了“我”的坏脾气,使“我”越来越看不起人。

师:对!那么,这里的“人”指什么人?

生1:劳动人民。

师:你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出来的?因为袁世凯称帝,所以“我”越来越看不起劳动人民,这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有没有联系?你再考虑一下,好不好?

生:看不起官僚、地主和军阀,因为袁世凯、张勋都是军阀,他们干的这些事都是丑事,所以“我”越来越看不起他们。

师:这倒是说得通的。不过如果“我”看不起的都是这样的坏人,那么这个脾气应该是“好脾气”还是“坏脾气”?

生: (齐) 好脾气。

师:但作者说的明明是“坏脾气”,不是矛盾了吗?

生:他看到劳动人民不起来反抗,感到没有希望,所以看不起劳动人民。

师:这又回到了××× (指生1) 的意见,认为“我”看不起劳动人民。是否合乎道理?大家一起考虑,这个“人”究竟是指什么?

生2:我认为他看不起所有的人,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争名夺利的。

师:这又是一个新的观点了,是看不起所有的人。坐下。你们同意哪一个观点?每人都要有一个观点,并说出道理来。好,我们先听他说。

生:我同意××× (指生2) 的意见。这个“我”没有把那些上层人物和人民区别开来。

生:他是“一视同仁”。

师:一视同仁? (笑) 有道理,可以说是“一视同仁”,看谁都一样。×××,刚才你举手准备说什么?

生:整个社会都这样。

师:尽管表达得不太清楚,但是他的意思是明白的,当时整个社会不分这是军阀,那是人民,都是“中国人”。现在看到这些中国人在干坏事,所以连带其他中国人也看不起了。“我”因为有了这个“坏脾气”,所以对当时的国家前途,有点怎样了?

生:情绪很消沉。

师:对,很消沉。看不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希望。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课文最后几句话也就可以理解了。刚才×××已经结合背景谈了自己的体会。“教我惭愧”,为什么会“教我惭愧”?“催我自新”,为什么能“催我自新”?“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增长了什么勇气,什么样的希望?谁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再说说看?

生:“惭愧”是因为“我”拿错误的目光来看待劳动人民,后来却看到了自己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差距。

师:好,你再说下去。

生:“催我自新”就是勉励自己不要再这样消沉下去了,要向前看。

师:对了,“向前看”,“我”看到什么?

生:看到国家光明的前途。

师:说得好!继续说。

生:“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说明我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和军阀们斗争,光明一定会来到。

师:好,坐下。相信我们国家的前途还是光明的,对吧!那么“我”从哪里看到了我们国家前途的光明?

生: (小声议论) 从车夫的身上。

师:对了。从车夫身上看到了蕴藏着的伟大的力量,因此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你看,我们结合文章的背景来理解这些句子,我们就可以理解得更深一些。下面再讨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提到了这个“我”是不是作者,先请同学们谈谈看。

生2:“我”并不是作者本人。因为这篇文章选自小说集《呐喊》,所以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所以“我”并不是作者本人。但是这件事也许是在作者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经过作者加工重新塑造出来的,所以“我”也许有点鲁迅的影子。

生:我认为“我”是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这时一个同学在座位上小声插话)

师:你说什么?你起来说。不算的?说话就算数,怎么能不算?我听出来了,你在说“我”是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究竟是没落的知识分子还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倒可以考虑一下。大家的意见呢?

生:先进的。

生:我认为是一般的知识分子。

师:一般的知识分子,这又是一种意见,大家表个态好吗?

生:善良的知识分子。 (众笑)

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师:噢,这是在说他的阶级地位,对吗?究竟怎样恰当地理解这个“我”,下课后大家可以再议论议论,我们下一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53tm3BDVNFKk7oRV+D0jPusTxtYL5AiApodcP3+ao7fusHp06LTQA/uVbpftH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