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课时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各提了20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 (齐) 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10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有没有写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怎么写的?

生:其间发生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 (齐) 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生:“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生:“有”。

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荒村”,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还有问题吗?

生: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

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

生:生活贫困。

师:对。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

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 还有吗?

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

师:先说“本家”,“本家”是什么意思?

生:本家是同姓的亲属。

师:说得好。那么亲戚呢?

生:亲戚不全是同姓的。

师:对,比如说和母亲相关的亲属。你们看,这个问题他解决得多好啊!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现在的闰土不如以前的闰土,这样看对不对?

师:你们看对不对?

生: (齐) 对。

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社会是发展的……这个问题是谁提的,说说好吗?

生:历史是发展的,但故乡却倒退了,难道历史会倒退吗?

师:对啊。这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辛亥革命后,历史倒退了。

生:我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这是很大的发展。

生:历史发展有兴旺的时期,也有衰败的时期。

师:对,对。我补充一点,好不好? 就是历史的发展是有曲折的,在前进中也有倒退。例如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有没有过倒退?

生: (齐) 有!

师:什么时候?

生: (齐) “文化大革命”!

师:对了。你看历史总的看来是向前的,“四人帮”不是粉碎了吗?但在“文革”那几年,历史的发展也有了点曲折。在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的混战,历史也有过倒退……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不咬人么?”这“他”应该是“它”。

师:是啊,有的同学说鲁迅先生写了许多错别字,是吗? (众笑) 谁能解决?

生:在“五四”时期,“他”和“它”是通用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来的。

师:对啊!看到的就马上能用。的确,“五四”时期,“她”“他”“它”都是一个“他”。还有问题吗?

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听他”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回答?

生:随他自己。

师:对,“听”也就是“听便”。还有问题吗?

生:“公同卖给别姓了”,为什么不用“共同”?

师:啊,鲁迅又写错字了,是吗? (笑) 这个老屋是“我”家的吗?

生: (齐) 不是。

师:不是,所以要卖掉就要几房本家公议 (板书:公议) ,公议后决定卖,就是“公同卖给别姓了”。这里鲁迅没错,我为他辩护。

生:“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为什么用“飞出”?

师:母亲是迎出,宏儿是飞出,能对调吗? (生笑)

师:为什么笑?

生:老太太走得慢。

生:宏儿活泼。

师:不能对调,这就是用词准确。还有问题吗?

生:“我”叫闰土是“闰土哥”,闰土叫“我”是“迅哥儿”,他俩谁大些?

师:对啊。都是哥,谁是弟弟呢? (笑)

师:哥是通称。

生:迅哥儿是小名。

师:是小名,大家同意吗?

生: (齐) 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杨二嫂说:“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鲁迅先生不是只有一个叫许广平的夫人吗? (笑声)

师:谁能回答?

生:迅哥儿是书中的人物,不是鲁迅。

生:迅哥儿是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

师: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句话录进去了。 (笑)

生:这是杨二嫂胡说八道。

师:那么“我”究竟是不是鲁迅呢?

生:《故乡》中的“我”,《社戏》中的“我”,还有一些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如果不是,为什么都很相似?

师:这问题提得很好。这位同学把许多课文联系起来了,想得很广。那么你认为怎样?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生:不是。

师:什么理由? (生不能答,老师继续启发) 你们知道鲁迅写的《孔乙己》吗?

生: (齐) 知道!

师:那里面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鲁迅卖过酒吗?

生: (齐) 没有!

师:所以,这个“我”是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

生: (接话) 艺术形象!

师:小说的情节是可以——

生: (接话) 虚构的!

师:你们真聪明!所以我们看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只要看看这作品的体裁是不是小说就行了。那么,《故乡》中的“我”是不是鲁迅自己呢?

生: (齐) 不是。

师:为什么?

生: (齐) 《故乡》是一篇小说。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呐喊》是小说集,《故乡》是从《呐喊》中选出来的一篇,当然是小说。 (笑)

师:你们看这位同学推理得多好!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呢?

生:是鲁迅自己。

师:为什么?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师:对。以后看作品中的“我”会看了吗?

生: (齐) 会看了。

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鲁迅在小说中写的事,鲁迅先生有没有都经历过?

师:你的问题使我想起了有位同学提的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闰土这个人?

生: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到的。

师:对啊。那么,他叫闰土吗?

生:闰水。

师:你对了一半。

生:运水,运动会的“运”。

师:全对了,你们两个知道的很多。鲁迅把这名字改成了闰土。这样改是有道理的。谁还记得,闰土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

生:五行缺土,闰月生的。

师:这样取名,为什么?

生:封建迷信。

师:是迷信,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讲。闰土这个人物,是鲁迅先生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再——

生: (接话) 艺术加工。

师:哦,你们懂得真多。对,艺术加工。写在小说里的事,是鲁迅自己经历过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这就使作品的形象更加完善了。 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笑)

师:啊,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们看到过没有?

生: (齐) 没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

生:这说明闰土见多识广。

生: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师:对了。我们以后可以到运水的家乡去看看,大概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还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把杨二嫂叫作豆腐西施?

师:是啊,为什么呢?

生:西施是个有名的美人,杨二嫂长得漂亮。

师:还有个同学在提问题的小纸条上说,因为杨二嫂的豆腐做得好,做得又白又嫩。 (大笑) 是豆腐好还是她有点漂亮?

生:是有点漂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是打扮出来的漂亮!

生:因为杨二嫂的关系,豆腐店的生意都特别好。

师:大家去看杨二嫂,豆腐生意就好起来了,是吗? (笑) 这样写有点什么意味啊?

生:讽刺。

生:我还有个问题。“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感化”是什么意思?

生:是影响的意思。

师:好。还有什么解释?

生:在意识与情绪上起反应。

师:你这个解释哪儿来的?

生:字典上。

师:对了。两种意思都有。感化,有点影响的意味。

生:因为“我”当时年纪小,所以豆腐西施虽然漂亮,“我”一点也不感兴趣。 (笑)

师:啊,我很同意你的意见。还有什么问题?

生:“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障壁”是什么意思?

生:障是障碍,壁是墙壁。

师:对。这就是说他们之间产生了一层什么?

生:隔膜!

师:“隔膜”是什么意思?

生:思想感情不相通。

师:对了。还有什么问题?

生:“时候既然是深冬”,这里为什么用“既然”?

师:是啊,什么意思?

生:“既然”是“已经”的意思。

师:对啊,但这儿为什么不用“已经”呢?恐怕还和后面的某个虚词有点呼应关系,是哪一个呢?找得到吗?

生:“又”。

师:对。“既……又”是前后呼应的。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稍顿) 你们看,事实证明了同学们确实是既能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的,有的问题解决得比老师还要好。这就说明你们真正成了——

生: (接话) 学习的主人!

生:为什么说“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生:为什么说“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分别了20多年的故乡,如今回来了,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师:是啊,对这个故乡,“我”是怎么想念的?

生: (齐) 时时记起。

师:是啊,这样想念,回来时为什么又没有好心绪呢?

生:母亲看见“我”回来很高兴,但为什么又“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呢?

师:是啊,“我”与母亲的情绪都不太好,为什么?

生:“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为什么正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师:这类问题还有吗?

生:故乡中所出卖的老屋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卖给朱文公的子孙的老屋是同一所吗?

师:从一篇作品想到另一篇作品,而且还记得是卖给朱文公的子孙的,你看他记忆力多强!那么是不是同一所呢?

生:不是。那是回忆录,这是小说。一个是真的,一个是虚构的。

师:好啊!刚学到的知识,这位同学马上就能运用了 ,当然,写小说也会用上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材料。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纳成两个:一个是故乡究竟美不美,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心情不好。 关于前一个问题,有一个同学提得很好,是哪位同学?请说说你的问题。

生:故乡到底美不美?是幻想中的美还是真实的美?

师:哪一个回答一下看,故乡是美的吗?

生:是美的。

师:那么为什么又说不出它的佳处来呢?

生:没有印象了。

生:小时候的记忆是美的,现在是辛亥革命后的倒退时期,不美了。

师: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作品中的“我”有没有看过?

生:在对闰土的回忆中,就联想到了故乡的美。

师:是啊,那是一幅神异的图画,那是怎样的图画?天是——

生: (齐) 深蓝的。

师:圆月是──

生: (齐) 金黄的!

师:西瓜地是──

生: (齐) 碧绿的。

师:你看,多美!但这些情景,“我”有没有亲眼见过?

生:没有。这是根据闰土说的话想象出来的。

生:故乡只是在“我”的幻想中有一个美的感觉,因为他在小时候跟闰土一块儿玩得很高兴。

师:对啊,对啊,我完全同意这个说法。让我们再概括一下,这说明“我”跟闰土的关系怎样啊?

生:有深厚的友谊。

师:是啊,友谊使“我”感到故乡美,这是幻想中的图画,而并非亲眼见到过的,所以“我”看到眼前这不美的故乡,也说是“故乡本也如此”。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在路上看到了什么?

生: (齐) 萧索的荒村。

师:这说明什么?

生:农村日益贫困破败了。

师:是啊,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故乡是更加荒凉了。那么“我”没有好心绪,母亲也藏着凄凉的心情,都是为什么呢?

生:要离开故乡了,舍不得。

师:对啊,热土难离嘛。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老屋卖掉了。

师:很好。为什么要卖掉?

生:破产啦。

师:我倒没想到,原来是破产啦! (笑)

生:生活不富裕。

师:你怎么知道的?杨二嫂不是说“我”阔了吗?

生:因为要到外地去谋生。

师:你们找找看,书上有一个词语,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生:“辛苦展转”。“我”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师:对啊,对啊,课文快结束的地方提到了。这就说明我们学习课文要——

生: (齐) 瞻前顾后。

师:对了。那么屋顶“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明老屋很老了。

师:给人什么感觉?

生:悲凉。

师:这样,母亲的感情和“我”的心绪不是都可以了解了吗?这类问题还有吗? (稍顿) 没有了?很好。我提一个建议:我们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书本上说的,这样解决问题才能有根有据,有说服力。你们同意吗?

生: (齐) 同意!

师:好,就讨论到这儿,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别的问题。 wTxmEQP5PZSLDTLbacpetIAfnPS9deeDXVYsjZLybHdkVTdZnVo7lXKA3Qvst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