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理论篇
用于强化心理韧性的4个基本步骤

步骤1 定位错误的思维方式

在总论部分,笔者对通过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好的负面情绪强化心理韧性的方法进行了概括讲解。我们确认了两点,一是情绪与行动需通过思维方式诱发,二是强化心理韧性的本质在于通过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引导出好的负面情绪与正面行动。

步骤1首先对围绕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将要求绝对化的“必须”型思维方式进行解说。在此基础上思考由此派生出来的另外3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错误思维方式之一:将要求绝对化的“必须”型思维方式

为了有正确的思维方式,首先我们有必要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在造成心理压力的错误思维方式当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将要求绝对化的“必须”型思维方式。具体例子如下:

◆ “我必须时刻做到完美。”

◆ “我绝不能在竞争中失败。”

◆ “我绝不可以犯错误。”

◆ “我绝不能被否定。”

◆ “别人要按我想的去做。”

◆ “情况必须经常对我有利。”

上述这些“必须”“不能”“不应该”等,对要求进行绝对化就是“必须”型思维方式。确实,这些想法看上去很振奋人心,可实际上这些都是让我们产生巨大心理纠葛的“进行不切实际要求”的错误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

图8 典型的错误思维方式

图9 将要求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必须”型思维方式自身存在悖论

“必须”“要”都是绝对化的要求。因为是绝对要求,所以如果进展不顺利或无法实现,就等于“不该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发生了”,“不能做的事情”最终还是“做了”——这一巨大矛盾将成为一种难以妥善解决的巨大悖论,重重地压在我们心头。

请一定仔细回味一下“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不能做的事情做了”这一矛盾。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事人当然会觉得这是难以承受的糟糕透顶的悲剧。这是造成巨大心理纠葛的起因。如果将抱有“必须”型思维方式比作驾驶汽车,它就是一种无异于同时用力踩下油门和刹车的自我毁灭式思维方式。

在某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国际事业部工作的铃木(34岁,女性),陷入了“无论如何都要通过晋升考试”“绝对不能落榜”的“必须”型思维方式。在对自己进行绝对要求的情况下,铃木虽然努力了,但很不走运,最后还是没通过晋升考试。结果导致了什么情况呢?“绝对应该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的同时,“绝对不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当然,此种情况对铃木而言,就成了“难以承受的悲剧”,所以她的意志变得非常消沉。

此外,对铃木而言,由于她对自己提出了绝对要求,所以不难想象,在出结果之前,她一直有着巨大的不安情绪。

图10 “必须”型思维方式的悖论

因此,只要像铃木那样抱有“想尽一切办法绝对要通过晋升考试”“绝对不能失败”的“必须”型思维方式,结果出来之前就极度不安的可能性势必增加。追溯观念的先后顺序就会发现,人的情绪性纠葛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有此种“必须”型思维方式。

“必须”型思维方式还会造成心身耗竭

“必须”型思维方式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就算目标和志向实现了,如同我在前面专栏中写的那样,人感到身心俱疲的危险性也会变高。这是因为,只要提出“必须”型绝对要求,就要一边因为失败悲剧可能发生这一难以忍受的结局感到不安,一边努力。如前文所说,由于是抱着饱尝艰辛的心情去努力,所以会伴随巨大的精神痛苦,因而造成当事人无法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

还有,假设运气不错,实现了“必须做到的事情”,只要受到“必须”型思维方式束缚,就很难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因为“必须”“应该”之类的绝对要求,换句话说反映的就是“做到是应该的”“理应如此”的心理。所以即使进展顺利,由于只是发生了理所应当的事情,自然难以感受到成就感与满足感。

图11 “必须”型思维方式的弊端

不光实现目标的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痛苦,就算实现了目标,到头来剩下的也只有筋疲力尽。这就是被称为“心身耗竭综合征”的状态。如此一来,就会失去再次挑战新目标的意愿,弄不好会有“啊?又来?”“我受够了”的想法,最终选择拒绝。

下面是在一家外资经营咨询公司发生的案例。佐藤(32岁,男性)曾是一位非常优秀且工作认真的咨询师,从日本某知名大学毕业后,进入综合商社工作,后来前往美国东部一所著名的商业院校留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他认为自己“绝对要满足周围人的期待”,“无论如何都要把工作做到完美”,为此不分昼夜地拼命工作。可是,在他完成第三个项目的时候,就感觉已到极限,最终选择了辞职。在身体累垮之前选择放弃,他想必经过了痛苦挣扎。事实上他已经心身耗竭了。

“必须”型思维方式不符合时代潮流且低效

进一步讲,佐藤通过鞭策鼓励自己,勉强完成了项目。但我们可以说,“必须”型思维方式事实上属于降低“胜算”的低效的错误思维方式。

如前所述,因为通常要怀着“失败了怎么办”“进展不顺利怎么办”“那样可就糟糕透了”等巨大的不安去努力奋斗,这样一来,就很难把力量集中用于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失败了怎么办”的不安会消耗掉很多精力。当然,由于思维也变得僵化,所以很难迸发出创意。焦虑情绪先行,效率低下,最终导致难以拿出成果。综上所述,“必须”型思维方式同时还是一种降低胜算的效率低下的错误思维方式。

在经济形势大好的时代,即使有“必须”型思维方式,结果也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可是在当下这种前景不确定的时代,也就是难出成果的时代,主动倡导降低胜算的思维方式无疑会导致浪费。低效的生产工序和业务流通只要存在,就会立即成为改进的对象。同样,低效的思维方式也亟须得到改善。

错误思维方式之二:否定价值与志向本身的“无所谓”型思维方式

除了“必须”型思维方式,还有“无所谓”型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就是:

◆ “努力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 “计划了也白搭。”

◆ “结果好也罢坏也罢,不值一提。”

◆ “犯个错误就是小事一桩。”

◆ “这个社会就那么回事儿。”

……

这些都是将错就错地把事情说成“无所谓”的错误思维方式。归根结底,这种虚无主义思维方式也是根源于“必须”型思维方式。

可以说,“无所谓”型思维方式是一种由于无法忍受“必须”型思维方式造成的巨大矛盾,而连其目标、价值与志向都加以否定的将错就错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是完美主义者最容易落入的陷阱。

在制药公司负责营销的竹田(27岁,男性)一直有一种“我在工作上绝不可以犯错”的“必须”型思维方式。他在提出这种绝对要求的瞬间,就已主动陷入了自己有可能做出“不该做”的事情这一巨大矛盾之中。竹田凭直觉觉察到,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完全消除犯错误的可能性。他从内心深处希望自己能从“怎么努力都避免不了‘不该发生’的事‘可能发生’”这一巨大束缚中逃脱出来。

由于无法忍受这一重负,竹田只好采取最后手段,即所谓的“错误嘛,犯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根本不值一提”。他否定了“犯错误不好”这一当初的理念与价值观本身。这就是“无所谓”型思维方式产生的原理。

所以,虽然看上去是在逞强,但“无所谓”型思维方式其实是为了从“必须如何”的束缚中解脱自己,具有自我防御性质,本质上与“必须”型思维方式表里一体,二者都是错误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一旦将错就错地认为干什么都“无所谓”“不值一提”,十有八九会积极性下降,懒得付出必要的努力。所以,难以拿出成果也是一定的。总之,可以说“无所谓”型思维方式与“必须”型思维方式都是降低胜算的、低效的自我毁灭式思维方式。

“无所谓”型思维方式正在社会上蔓延

我强烈认为,“无所谓”型思维方式当下正在日本全国蔓延。因为很多职场人士在各种压力下,由于对自己提出“必须拿出成果”的绝对要求,而陷入了“必须”型思维方式的矛盾。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趋势,那就是很多人不久就因为承受不了这种重压,开始认为“成败反正都凭运气”,而最终放弃努力。

此外,在年轻人中间,我觉得有一种“找不找固定工作无所谓”的“无所谓”型思维方式正在扩散。这可能是由于对自己提出了“必须找到固定工作”这样的绝对要求,而现实中却越来越难以实现,于是因为无法面对这一矛盾而拒绝为找固定工作做必要的努力。

“无所谓”型思维方式在青春期也十分常见。例如,有的人认为受到一直信任的老师的欺骗,因而认定“信任他人没有意义”。由于“我不应该受到欺骗”这一“必须”型思维方式十分强烈,所以感觉背叛是“不该发生的悲剧”。因为难以忍受,为避免此种悲剧再次上演,所以连信任他人很重要这一点都一并否定了。我认为,为了防止落入“无所谓”型思维方式的陷阱,同时也为了生存下去,很有必要从其根源——“必须”型思维方式中挣脱出来。

由绝对要求派生的3种错误思维方式

除了“无所谓”型思维方式,“必须”型思维方式造成的“不该发生的事情”在现实当中“有可能发生”这一巨大悖论会诱发“糟糕透了”“受不了了”“无法原谅”这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下面按顺序进行说明。

图12 由“必须”型思维方式派生出的错误思维方式

认定事物“糟糕透了”的“绝望悲观”型思维方式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对一切事物持悲观态度的“绝望悲观”型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认为情况“糟糕透了”“已经没救了”“世界末日到了”,是一种单方面对一切事物持悲观态度的错误思维方式。

在一家综合商社负责化学设备营销的高桥(39岁,男性)曾经抱有“必须”型思维方式,认为“我无论如何也要拿下订单”。可是,尽管他努力了,但是很不走运,被竞争对手公司把订单抢走了。也就是现实中“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情况。这种心理负担对他来说太大了。为此高桥开始绝望地认为“糟糕透了”“已经没救了”,于是陷入了巨大的低落情绪中。

更糟糕的是,陷入强烈的“绝望悲观”型思维方式经常会发生恶性循环。因为坚持认为“肯定再也无法获得订单了”,认为自己注定会失败,所以放弃了为取得成功应该做的努力。

图13 “绝望悲观”型思维方式

断言自己“受不了了”的“耐性缺乏”型思维方式

从“必须”型思维方式派生出的第二种错误思维方式是“耐性缺乏”型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单方面认定自己“无法忍受,受不了了”的情况。事实上,当事人嘴上说受不了,可还是在忍耐着,所以受不了也只是其本人“确信”而已。如果真的已经无法忍受,应该早就被压力击垮了。

那么,为什么会认为“无法忍受,受不了了”呢?这是因为已经把情况看成“难以承受的悲剧”。为什么情况会变成难以承受的悲剧呢?这是因为发生了“绝对不该发生”的事情。但这并非客观上发生了“无法承受的情况”,而是持有的“必须”型思维方式做出的绝对要求所致。

图14 “耐性缺乏”型思维方式

面对获取订单失败的局面,高桥绝望地认为情况“糟糕透了”“已经没救了”。一旦断定情况是最糟糕的,认为“已经无法忍受”的错误思维方式就开始运作。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互相放大的。

“我无法原谅有过错之人”“是自己不行”的“指责/自卑”型思维方式

由“必须”型思维方式诱发的第三种错误思维方式就是“指责/自卑”型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对引起“不该发生状况”的人和情况加以谴责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持有此种思维方式的人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或者完全归咎于他人或单位等。

在持有“必须”型思维方式的情况下,如果很倒霉,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当事人就会认为情况糟糕透顶和无法忍受。这样一来,产生“究竟是谁造成了这么出乎意料的局面”“是谁导致了如此难以忍受的结果”等想找出责任人的念头或许也是很自然的结果。这就是“指责/自卑”型思维方式。

高桥在重大项目订单上失败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朝着寻找造成抢单失败这一“糟糕透顶,无法忍受”结果的“罪人”的方向使劲儿。可能会单方面将其解释成“都怪对方提出了过分的条件”,“都怪高层根本不在订货价格上让步”,“作为营销人员自己真没本事”等。

这样一来,将很难准确把握情况,所以自然难以拿出改进之策。在将某个人单方面地看成坏事之人加以谴责的同时,也容易陷入“再也没法获取订单”的“绝望悲观”型思维方式,所以等于自己提高了“再也接不到订单”这一预言变成现实的概率。

图15 “指责/自卑”型思维方式

错误的思维方式容易诱发坏的负面情绪

前述错误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使人产生巨大的心理纠葛。具体来说,它们都是容易引起愤怒、情绪低落、不安、罪恶感等“坏的”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错误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容易诱发坏的负面情绪。

要求自己绝对“不能被……”“不能够……”,一旦自己遭到否定,或是感到被人挡住去路的时候,就容易感受到“愤怒”这种坏的负面情绪。如果觉得失去了重要的东西,就容易因这种丧失感而“情绪低落”。另外,如果将其解释成自己受到了威胁,就容易导致“不安”情绪产生。并且,如果感到自己违背了道德标准,就容易感到“罪恶感”。

星野(29岁,男性)在一家大型材料制造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专利管理工作。在经济不景气导致企业裁员造成员工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业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星野从上司那里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星野对自己提出了绝对要求:“任何人都绝不可以阻挡我顺利完成业务量。”结果是,上司让他去负责规定时间内无论如何都完成不了的大量工作,他就把上司看成了阻碍自己前进的敌人。于是,对星野而言,上司就成了让他愤怒的对象。

另外,如果假设星野抱有“迄今为止,我一直都顺应上司的期待,今后也必须保持这一状态”的“必须”型思维方式的话,结果会怎样呢?由于工作量增加得太多,所以一旦变得无法让上司满意,自己就不再是一直让上司满意的出色的人,星野说不定会由于这种巨大的丧失感陷入严重的情绪低落。

还有,星野如果有“必须”型思维方式,在认为“一想到这种情况今后会一直持续下去就让人毛骨悚然,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同时,如果再将这种情况解释成今后对自己的威胁,肯定会陷入巨大的不安。

不仅如此,假设他对自己提出带有道德约束的绝对要求,认为“别人拜托之事必须完成,否则就是不讲信用”,那么,他或许还会因自己无法在限期内拿出成果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认为自己“没有信守承诺”。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错误的思维方式极其容易诱发愤怒、情绪低落、不安、罪恶感等坏的负面情绪。

坏的负面情绪进一步诱发错误的行动

错误的思维方式诱发的坏的负面情绪往往会引起错误的行动,使情况恶化。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情况:

◆ 愤怒导致攻击。

◆ 情绪低落导致自我封闭。

◆ 不安使人逃避。

◆ 罪恶感让人否定自己。

在此,我们请星野再度出场。

由于星野把上司看成阻碍自己发展的敌人,所以上司对星野而言就成了愤怒的对象。这样一来,说不定二人会出现争执。如果星野感到失落,认为自己不再是那个“一直让上司满意的出色的自己”,那么他会变得情绪低落,或许要么无故缺勤,要么把自己关在家里。

另外,如果他把这种“压力状况”解释成对自己的威胁,由此感到巨大的不安的话,他也有可能会选择诸如辞职之类的逃避行为。此外,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拿不出成果的自己,如果他产生了“自己没有遵守诺言”的罪恶感,也可能会给自己贴上“破坏约定的无用之辈”的标签。

综上所述,坏的负面情绪往往会引起错误的行动。

图16 错误的思维方式引起恶性循环的例子

步骤2 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

仅仅意识到错误的思维方式并不够。下面我将讲解强化心理韧性的第2个步骤——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驳斥指的是在彻底进行反驳的同时加以否定。要战胜压力,仅仅觉察到产生压力的错误思维方式是不够的,彻底将其击垮非常重要。接下来,笔者将讲解驳斥与否定错误思维方式的方法。

错误的思维方式有缺乏论据且凭经验难以验证的特点,而且认定消极结论“非常绝对”。也就是说,我们要对错误思维方式的不合理性进行彻底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一般具有以下4个不合理的特征:

◆ 不合逻辑

◆ 无法证实

◆ 不实用

◆ 不灵活

从这些方面入手对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彻底否定,对于战胜压力格外重要。

图17 错误的思维方式的四个特征

方法一: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缺乏论据,不合逻辑

错误思维方式的不合理性往往在于找不到确切的论据支撑,也就是在逻辑上存在巨大跳跃。

例如,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必须是完美的”这一典型的“必须”型思维方式。究竟为什么非完美不可呢?“最好可以完美”的理由应该很多,可是无论罗列多少完美的好处,或者反过来罗列不完美的坏处,要求自己“不完美绝对不行”的理由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只要刨根问底地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这不过仅仅说明了完美很理想和令人向往而已。

能不能做到姑且不论,追求完美本身并不是坏事。有时我们或许可以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找到满足感。通过追求完美,任务完成的质量得到质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这样一想的话,完美状态的确令人向往。

在个别事例当中,或许还有其他追求完美的好处。例如,有可能会受到上司与同事的高度赞赏,有望提前晋升,加薪也说不定。追求完美的好处越大,其令人向往的程度也就越高,这是事实。那么,这种令人向往的程度高涨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要求自己“必须完美”的理由呢?答案是“永远不能”。不过是令人向往的程度持续提高而已,只要本人不下决心,“令人向往”是不会自然而然转换为“必须”的。无论完美是多么令人向往,逻辑上都不会导出“因此必须完美”的结论,“必须”并不在“令人向往”的延长线上。二者之间缺乏逻辑上的归结关系(英语叫作non sequitur,不合逻辑的推论),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完美非常令人向往,所以‘必须’完美”的想法,存在巨大的逻辑跳跃。

远藤(52岁,男性)是某综合商社服装部门的负责人,他性格当中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有强烈的“必须”型思维方式,认为“决定了的事情必须绝对遵守”。受这种错误思维方式的影响,远藤给自己制造了巨大的压力。下面是虚构的远藤与笔者的对话。

高杉: 远藤先生,为什么决定了的事情就必须要遵守呢?

远藤: 这还用说吗?对职场人士而言,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高杉: 为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呢?你能解释一下其中的理由吗?

远藤: 理由说起来那可太多了。如果决定了的事项得不到遵守,那么组织的秩序就可能无法维持下去,业务流程也会出现堵塞,结果就会给其他部门添麻烦,估计对业绩也会有不良影响。只要大家都认真遵守规定事项,那么组织的秩序就能得到保证,业务效率也能提高,对业绩也有正面影响,所以一旦决定了的事情绝对要得到遵守。

高杉: 原来如此,决定了的事情得不到遵守的话,也许确有坏处。不过,即便如此,为什么是“必须”遵守呢?我认为说得到遵守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状态可能更为确切。

远藤: 是的,所以决定了的事情必须得到遵守。

高杉: 您认为得到遵守是非常理想的,所以人们必须遵守,对吧?可是,您不觉得这个逻辑存在很大的跳跃吗?无论怎么罗列论据,只不过是使决定事项得到遵守的好处有所增加,仅仅是其令人向往的程度增加而已,并不能导出要“必须遵守”这一结论。

远藤: 哦。原来我是把原本仅仅非常理想的状态当成了必须达到的状态。

其他我们可以想到的错误的思维方式也只是自己断定“糟糕透了”“无法忍受”“绝对不好”而已,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这其中都存在逻辑的跳跃。

情况变得更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就算很多糟糕情况都赶在一起变得“非常糟糕”,“最糟”的状态在逻辑上也是不存在的。补充一句,就算可能有更糟的情况、更差的情况,“最糟糕”“最差劲”的事情在逻辑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自己单方面如此认定而已。

同样,人们有时会陷入“难以忍受”的境地。然而,这也不过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设定的“难以忍受”的标准,在逻辑上确定什么“无法忍受”是非常困难的。

寻找恶人的“指责/自卑”型思维方式也不符合逻辑。无论怎样罗列恶人的坏处,要证明其百分之百不对,在逻辑上也是办不到的。所以在逻辑上下结论,认为某人或某事“绝对不好”是不可能的。

图18 从逻辑性对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驳斥

方法二: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凭经验无法证实

错误思维方式的缺陷在于,这些想法无法凭经验加以证实,也就是不现实。“我很完美”这件事,无法凭经验得到证实。无论怎么考虑,只要是活生生的人,那就不可能是完美的。大家迄今为止遇到过完美的人吗?

“这样准备就完美了”,“我完成了完美的演示”,“刚才的击球很完美”,“他的击球姿势很完美”,等等,我们很容易脱口而出。然而,是否真的完美,无法通过经验加以证实,因为凡事都有改进的空间。

其次,思考一下“耐性缺乏”型思维方式,有趣的是,当事人说着“已无法忍受”,可事实上还在忍耐,他正在证明自己能够承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说“已无法忍受”,只不过是自己如此确信而已。此外,不管自己还是别人,认定某事百分之百不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某人采取了某一不好的行为,也无法通过经验证实他百分之百一无是处。

以某一特定行为为基础评价某个人的全部,堪称“过度一般化”“贴标签”。同样,百分之百令人绝望的情况在现实中也很难想象。假设你现在正感到绝望,那也不过是你自己这么认为而已。

在对这些个别事例与现象进行证实的同时,仔细品味事例与现象的联系,即因果关系能否通过经验加以验证,这一点也十分重要。

根本(33岁,女性)是一家金融机构法人事业部的营销人员。在与重要客户协商的时候,她在最开始的协商现场开启了如下错误的思维方式:

“谈判对象自始至终眉头紧锁,看来谈判肯定破裂。这样一来我的职业生涯也就完了,无论如何务必要让谈判取得成功。”

让我们从实证性上验证一下她的思维方式。首先,谈判对象始终眉头紧锁,谈判就注定破裂吗?二者根本没有必然的关联,没准儿对方负责谈判的人天生就愁眉苦脸呢。

再者,谈判破裂就会断送职业生涯吗?不得不说概率很小。究竟所谓的“职业生涯结束”指的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例如:在公司里的名声下降,被降级调职,弄不好的话会被解雇,等等?我们当然无法否定糟糕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然而还不至于让职业生涯就此终结,可能还有挽回的机会,也可以换一份工作,从破裂的谈判中应该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只要自己不放弃,职业生涯就不可能终结。

最后的“无论如何必须让谈判取得成功”这一部分,属于前面已经说过的逻辑上的跳跃。从逻辑上思考,归根结底只是谈判成功非常“令人向往”,一定要促使其成功的理由并不存在。

图19 从实证性上对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驳斥

方法三: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不实用

错误的思维方式更大的缺陷在于,这些思考缺少实用性。因为,我们无论拿出哪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如果问当事人能否因此变得幸福,答案都只能是“不能”。

例如,假设我要求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储蓄100万日元”。此时,如果存款在100万日元以下,我就不幸福了吗?就算存到了那么多钱,也很可能会担心万一钱丢了怎么办、花完了怎么办,总之就是难以感到幸福。

另外,如果有了“耐性缺乏”型思维方式,就很难去想“再稍微努力一下”,而是会有“忍耐不下去,不干了”“受不了了,放弃吧”的想法,容易在成功之前放弃努力。结果目标反而变得难以达成。

又假设抱有“某某不对,饶不了他”的“指责/自卑”型思维方式并因此单方面谴责别人,受到谴责的人很可能会采取缺乏理性的反击,从而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如此一来,状况就很难改善了。

如果绝望、悲观地认为“没戏了”,就懒得采取措施改善状况,不好的状况会持续下去,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

总之,无论是持有哪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保持幸福的状态和变得幸福都将十分困难。因为坏的思维方式有不实用的缺陷,无法带来好结果。

而在有的场合,即使有些说辞不合逻辑,或者不具备实证性,只要有实用性就可以了。幼儿园的园长在运动会致辞中经常会这样说:

“大家人品好,所以今天天气才会这么好。”

从逻辑性与实证性上来说,我认为这种说法存在问题,但因为其内容积极向上,所以从让运动会参加者心情愉悦的角度来说,非常实用。我们还可以认为,只要结果有实用性就没问题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图20 从实用性上对错误的思维方式加以驳斥

方法四:驳斥任何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都是绝对的确信

除了缺乏论据、难以证实、缺少实用性之外,错误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当事人会在无意识当中对错误的思维方式抱有强烈的自信,认为“绝对如此”。

科学的思考包括一种“假说思考”。所谓“假说思考”,指的是不将自己的主义与主张绝对化,而是将其看作假定真理的态度。自己的主张归根结底只是假定真理,所以持此种态度者在颠覆性事实出现的时候,会谦虚地对其加以承认。采取这种态度相当需要勇气。

反之,绝对的确信则是站在假说思考的对立面。就算与自己确信的内容不相容的事实一个接一个出现,也会出于不愿承认自身错误的自我防卫本能而顽固地持续对其加以否定。

不过,否定绝对的确信,并不是连强烈的信念也加以否定。风险投资企业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必定会对投资对象的总裁进行采访,为的是判断总裁的素质。此时会试探对方对商品的优点、服务的领先性等方面是否存在“肯定可以一帆风顺”“不可能失败”这样的自信。有这样的自信,才会为之积极地努力,因而进展顺利,这有些自我预言式的意味。因此,归根结底,就像前面提到的园长的例子一样,只要内容积极向上,“确信”有时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就算积极向上,过于确信也是值得商榷的。企业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总裁的“过度自信”。过于积极确信“本公司的技术最棒”,因此在产品设计上不够用心,从而卖不出去,或者由于过分确信“此服务独一无二”而在营销方面消极懈怠的事例并不少见。

图21 从灵活性上对错误的思维方式加以驳斥

关于驳斥的例子

为了磨炼驳斥错误思维方式的技巧,下面我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每个例子都将从逻辑性、实证性、实用性、灵活性4个角度对错误思维方式的缺陷进行驳斥。

吉田(26岁,男性)在一家医疗器械制造商的市场营销企划部工作。经过分析我们得知,他有一种“同事绝对不可以批评我”的强烈的“必须”型思维方式。

从逻辑性上进行驳斥: “不可以遭到批评”的想法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究竟凭什么就容不得别人批评呢?确实,不被批评的好处很多,遭到批评的坏处同样也很多。即便如此,也没有“不可以被人批评”的理由,仅仅意味着不被批评非常“理想”而已。“不可以遭到批评”这种“必须”型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逻辑跳跃。

从实证性上进行驳斥: 现实一点考虑,完全不被别人批评的情况真的可能存在吗?从经验上来说,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不允许别人批评的独裁者支配的社会自当别论,只要是允许自由表达的社会,任何人都会被其他人批评。可以说,这种状态才是理所当然的。当然,笔者认为,不受批评总是令人向往,但“不可以被别人批评”这种绝对要求值得商榷。

从实用性上进行驳斥: “同事绝对不可以批评自己”的想法对于人生真的有帮助吗?通过别人的批评,我们还可以对自己没注意到的地方进行学习。也就是说,被人批评自然也有好的地方。另外,不能接受同事批评自己的人,一旦真的遭到批评,可能就会因此怨恨对方。这样等于是在树敌,绝对称不上是明智之举。

从灵活性上进行驳斥: 以提出绝对要求的“必须”型思维方式为首,错误的思维方式几乎都是一厢情愿的。通过从逻辑性、实证性、实用性等观点探究绝对要求的不合理性,将一厢情愿的想法作为相对性的假说来看待才是更为合理的。希望在出现与深信不疑的想法相反的事实时,人们可以虚心地接受。

步骤3 发现正确的思维方式

构建凡事不绝对的“最好”型思维方式

找出正确的思维方式取代造成压力的错误思维方式,是增强心理韧性的第3个步骤。在驳斥错误思维方式的步骤中我们讨论过,“必须”型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逻辑跳跃。也就是说,无论怎么列举好处与坏处,事物也只不过要么很“理想”,要么“不理想”,不可能满足诸如“必须”与“应该”等绝对要求。

处于“必须”型思维方式对立面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持有相对愿望的“最好”型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如下表达方式所代表的相对愿望:

◆ 最好是……

◆ 最好……

◆ 最好能够实现

图22 正确的思维方式

首先肯定重要价值

正确思维方式的首要关键在于肯定目标、价值和志向。同时不将其作为绝对要求,归根结底是将其定位为相对愿望,这一点十分重要。一旦连价值本身都否定了,就会陷入前面提到过的“无所谓”型思维方式。另外,一般来说,否定目标与价值对于当事人来说,很多情况下是难以接受的。例如,对抱有“必须”型思维方式,认为“自己必须完美”者说“凡事达到70分就行啦”,恐怕很多时候是不会被接受的。

接下来,我们让本书开头部分介绍过的那位连班都上不了的泷口先生再次出场。他的“必须”型思维方式是下面这样的:

◆ “我必须完成上司交办的任务。”

◆ “我绝不能失败。”

◆ “我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拿出成果。”

◆ “我必须满足周围人的期待。”

我们要肯定这种“必须”型思维方式的观点作为相对愿望的价值,将其替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 “我最好能完成上司交办的任务。”

◆ “我最好不失败。”

◆ “我最好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拿出成果。”

◆ “我最好可以满足周围人的期待。”

进一步否定绝对要求

在肯定相对愿望的同时,坚决否定绝对要求也很重要。也就是说,明确宣布“必须如何的理由不存在”。

竹中(52岁,男性)在一家大型精密机械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担任副部长。通过交谈我发现,他有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认为“我必须做一个关心部下的上司,如果部下对自己不理不睬,作为管理者就是失职的,那样的话我可受不了”。

那么首先让我们肯定竹中的“绝对愿望”作为相对愿望的价值,然后“否定绝对要求”,将其替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可解答如下:

◆ “作为上司,能够为部下着想十分重要,我最好可以做到。可是,我没有理由必须做到。”

竹中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作为部下,必须时刻满足上司的期待。否则我作为一个组织里的人是不合格的。”他的“必须”型思维方式如果按照刚才的观点替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的话,应该就是:“作为部下,时刻让上司满意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可是,绝对要做到的理由并不存在。”

对照泷口的例子,替换之后的结果就是:

◆ “我最好可以完成任务,但我必须完成的理由并不存在。”

◆ “我最好能避免失败,可我绝对不可以失败的理由并不存在。”

◆ “我最好能在规定期限内拿出成果,但必须拿出成果的理由并不存在。”

◆ “我最好可以满足周围人的期待,但是必须满足这种期待的理由并不存在。”

认识到坏的结果可能发生

我们确认了正确的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要将目标、价值、志向等作为“相对愿望”,也就是将其作为相对的事物加以看待,同时要对绝对要求进行坚决否定。在这里,接受相对愿望也许无法实现这一事实也十分重要。也就是说,要认识到坏的结果也有可能发生。从现实来看,有时无论怎么努力奋斗,也无法取得好的结果。世上没道理的事情和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比比皆是。有时无论多么强烈渴望和努力,也无法如愿以偿。

我们用竹中先生的例子思考一下。他一直抱有一种“我必须做一个关心部下的上司,如果部下对自己不理不睬,作为管理者是失职的,那样的话我可受不了”的错误思维方式。从肯定绝对作为相对愿望的价值以及否定绝对要求的观点出发,就变成“作为上司,关心部下十分重要,如能做到将再好不过。可是,我没有理由必须做到”。在此,我们承认坏的结果可能发生,为此加上一句“现实点儿的话,考虑不周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竹中还认为“我作为部下,必须时刻满足上司的期待。否则作为一个组织里的人,我是不合格的”。认识到坏的结果可能转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想法就变成“作为部下,满足上司的期待是非常理想的。可是,我没有理由必须做到那样。事实上,也有做不到的时候”。

“必须”型思维方式,是一种不现实的思考,它否定了绝对要求有时无法得到满足这一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因为是绝对“不可以发生”的事情,所以就真以为不可能发生、不会发生了。

现实地评价坏的结果

正确的思维方式很重要的另外一个要素是,现实地评价坏的结果。只要对设想到的坏结果进行冷静而现实的分析,就会发现其实这些风险都是可以接受的。如前所述,面对坏的结果,不一味地下定论,认为那是难以承受的悲剧,不抱有错误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如果用泷口先生的例子考虑的话,“完成上司交办的任务”,并且“不失败”当然是再好不过的。可是,即便无法实现,也要想到“这并非世界末日”。事实上这个世界也不会就此终止。可以在期限内拿出成果,能够满足周围人的期待,当然最理想了,但即便无法做到,太阳还是会照常升起。

在期限内拿不出成果的话,究竟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满足不了期待的话,现实当中又会发生什么呢?也许周围会有人牢骚抱怨,可能自己的名声也会下降。虽然不常发生,但说不定会被解雇(就算严守期限并满足周围人的期待,也有可能遭遇裁员,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当然这些绝不是理想的情况。可是,这些情况真的是“无论如何绝对无法承受的风险”吗?这些当然是不受欢迎的风险,可是即便真的发生了,也死不了人,世界末日也不会来临。只要深入思考下去,这些情况都是可以承受的风险。只要这样思考,就能够把错误的思维方式转换为正确的思维方式。

图23 三个“接受”

具体来说,与“绝望悲观”型思维方式相对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是认为“不希望发生,但即使发生了也并非世界末日”的“希望期待”型思维方式。

取代“耐性缺乏”型思维方式的是“不欢迎,但可以承受”的“耐心有韧劲”型思维方式。

取代“指责/自卑”型思维方式的是“没有谁百分之百不好”的“容忍接受”型思维方式。

相对愿望是契合时代的高效思维方式

如果采纳相对愿望这一“理想”思维方式,那么即使期待的事情没有实现,也不会产生任何矛盾。当然,结果不如意,人很难心情愉快。但是,因为既没有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所以不会像持有“必须”型思维方式那样,要面对难以妥善解决的悖论。只要抱有相对愿望,就算结果不理想,期待的事情未能实现也不过是原本就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而已。这样想的话,即使不走运,未能取得好的结果,人们也可以继续珍惜并坚持目标、志向、价值。如此一来,即使遭遇了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也可以持续顽强地发挥自己拥有的实力。

只要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就能从失败的不安中挣脱出来,也就可以将精力集中于目标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上。其结果就是,可以期待,胜算自然有所提高。

所以说,以“最好能够”这一相对愿望为原点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才是适合在不确定因素众多的当下社会生存的高效思维方式。

专栏 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干劲的关系

“把绝对要求替换成相对愿望,那岂不是会放松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努力吗?”这是我准备在企业培训中引入强化心理韧性的技能时经常遇到的提问。这一常见问题的答案是“不会”。

凭经验来说,这个常见问题似乎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举晋升考试这一具体事例来解释的话,这个提问就变成了“我一定要通过晋升考试”不是比“我最好能通过晋升考试”体现出的努力程度更高吗?的确,从“一定要”和“最好能”这两个表达方式来说,可以认为“一定要”表达的意志更为强烈。也就是说,只要表达的意志更加强烈,那么为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也就更多。可是,“一定要”这一绝对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成是带有胁迫性的负面动机。上述提问认为“‘最好能’听起来像是在说别人的事请,怎么可能非常努力呢”。

“最好能”不等于“努力程度不够”

可是,一边想着“必须通过晋升考试”,一边放松应有努力的情况就没有发生的可能吗?事实上非常有可能。因此,首先希望大家能理解,抱有“必须”型思维方式与为实现目标所做努力的程度未必是成正比的。相反,认为“最好能”却尽最大努力,这种情况也非常有可能发生。所以,那种认为抱有“最好能”想法者不会非常努力的观点未必是正确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问题被提出,不正是由于存在“从‘一定要’‘当然应该做到’等负面动机中寻找让人努力的唯一依据”这种倾向造成的吗?

错误的思维方式带动的努力效率低下

正因为“最好能”,所以才能够做出十足的努力。事实上,即使做同样努力,带着“最好能”的想法去努力,一般效率会更高。一旦认为“必须要”,从胁迫观念出发,或许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努力,但由于这是因陷入恐慌,或勉强为之,或受到万一落榜的不安困扰条件下做的努力,所以效率低下的情况十分常见。也可能由于过分担心落榜,而采取放弃考试这种负面行动。更别说万一落榜,等于不该发生的事情变成现实,就会变成绝望而无法承受的悲剧。这样一来就会责怪自己,情绪低落的概率就会变高,有可能连再挑战一次的念头都打消。

正确的思维方式+十足努力

另一种情况是,一边想着“我最好能通过晋升考试,可是没有理由必须通过”,一边为之拼命努力。此种情况应该更能让人放松学习,也会让人进行必要的休息,所以效率应该会提高,同时可以避免出现“不安”这一坏的负面情绪。通过“担心”这一好的负面情绪,也应该可以使人更加努力。假设最后落榜了,也只是理想的结果未能实现而已,自然不用品尝绝望到难以忍受的悲剧的滋味。这样的话,应该也会使人燃起再次挑战的念头。一个人只要在肯定价值、目标与志向的同时,不对自己提绝对要求,就会更加用功,而且不会失去努力的劲头。

步骤4 选择好的负面情绪,采取正面行动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正面行动的习惯

高杉派提高心理韧性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通过拥有前面讲解的正确的思维方式,选择“好的负面情绪”与“正面行动”。

只要拥有扎根于相对愿望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即使置身于压力条件下也能够自然而然地选择“好的负面情绪”。不会“愤怒”,而是“不快”;不会“情绪低落”,而是感到“悲伤”;不会“不安”,而是“担心”;不会有“罪恶感”,而是“自责”。这样一来,自然就可以采取有利于状况改善的正面行动了。

即便头脑中理解了,一开始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坏的负面情绪还会出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关键在于我们每次都能意识到,并且有意识地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反复练习很重要,通过这种努力,就能够当场切断坏的负面情绪,当然再也不用受坏的负面情绪的拖累和困扰。首先,我们应该以此为目标,努力将实践心理韧性强化培养成一种习惯。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事例对“以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基础,选择好的负面情绪与行动”的第4个步骤进行考察。

渡边(31岁,男性)在一家综合商社的金属资源部门工作,是一位认真的营销人员。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业务指标加大的现状,陷入了错误的思维方式——“我必须满足顾客要求。否则顾客马上就会倒向竞争对手公司那边。那将是世界末日,糟糕到了极点!”

这是一个发生什么都不稀奇的不确定的时代。一不小心就会被不安情绪压垮,或是遭遇挫折就会情绪低落,被深深的罪恶感笼罩。渡边应该如何控制他所面临的压力呢?

正确的思维方式、情绪、行动的连锁反应

渡边先生应该采取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情绪、行动的连锁关系如下。笔者在括号中做了讲解。

◆ “顾客感到满足是再好不过的了,为此付出努力十分重要。不过让顾客绝对满意的理由不存在,归根结底这只是非常理想的状态而已。”(首先,一边肯定价值与志向,一边将其定位为相对愿望。在此基础上否定绝对要求,再一次确认相对愿望。)

◆ “无论什么样的顾客都让其完全满意是非常困难的。其中,有的人会毫无道理地倒向竞争对手公司。”(认识到了可能有不好的结果。也就是说,正在进行现实的思考。)

◆ “假设由于我无法完全满足顾客要求,而导致其倒向竞争对手公司,不用说,这将非常令人悲伤,同时也是巨大的损失。但是,这不过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而已,并非世界末日,更不能说明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在选择“悲伤”这一好的负面情绪的同时,认为坏的结果虽然是巨大的损失,但是将其解释为可以承受的风险,并未因此认为现状糟糕到了极点,也没有给自己贴标签。)

◆ “不管怎样,追求顾客满意度十分重要,我要尽可能倾听顾客心声,争取提高顾客满意度。”(当作相对愿望,在再次确认志向与价值的同时,正朝着采取有利于状况改善的好的行动方向迈进。)

渡边只有采取这样的合理思维方式,才能够增加战胜心理压力的可能性。工作中难免会有压力,没必要因为错误的思维方式放大逐渐逼近的压力。就算情况不发生改变,通过采取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可以减轻压力的,这就是高杉派心理韧性技能。

图24 正确思维方式的要素

理论篇内容到此结束,实践篇将列举个别事例,以进一步加深大家对笔者前面讲解的理论的理解。

图25 “相对愿望”的效用

专栏 成果主义的陷阱

引入成果主义的背景是泡沫经济的破灭

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直线上升的经济景气一去不复返,以此为契机,20世纪90年代,日本众多企业引入的薪酬与人事制度正是“成果主义”的做法。每一个员工设定各自的目标,组织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完成度进行评价的目标管理方法就是成果主义最为常见的手法。在业绩未上升的情况下,工资越涨越高的情况已经不再可能发生。很多企业企图通过引入成果主义,在促进员工干劲的同时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偏重结果的弊端也随处可见

可是,随着成果主义的不断引入,本来用来提高员工干劲和组织竞争力的这一制度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例如:

◆ 高效职员被实现目标的压力压垮。

◆ 有的人流于形式,设定能够轻松实现的简单目标。

◆ 只考虑实现自己的目标,职场出现矛盾。

◆ 由于过于恐惧失败而变得不愿挑战高的目标。

◆ 上司给自己看着不顺眼的部下分配不容易出成果的工作。

……

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一旦变成只重视结果的所谓的指标主义,标榜“促进员工干劲的同时提高组织竞争力”的成果主义本来的大义名分也就不复存在。此时崭露头角的就是将拿出成果的过程作为评价对象的“胜任力”这一概念。

引入胜任力过程中的课题依然不少

所谓“胜任力”,指的是成绩优秀的员工采取的行动。有时也被译作“思维、行动特性”。引入这一概念旨在通过模仿这种胜任力,提高公司业绩。可是,“胜任力”也绝不是万能解药。这个概念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

◆ 何种思维与行动特性对取得成果有帮助,能够准确定位吗?

◆ 就算已准确定位,其他员工又能否学会?

◆ 即使学会了,现实当中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吗?

◆ 没有高效员工的全新业务怎么办?

◆ 在评价过程与结果时,如何保持平衡?

……

事实上,庆应义塾大学商务学院的高木晴夫教授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几乎没有企业回答,通过引入“胜任力”,员工业绩得到了提高。

成果主义的成功需要培养良好的心理韧性

无论如何,估计成果主义今后也将在对目标管理与胜任力的试错过程中被继续推广。在追求成果主义的过程中不应该忘记的是,不管设定了哪种目标,或者模仿何种胜任力,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经营环境里,都要培养完成业务的顽强品质。这是因为,只有在面对不知能否完成的高目标时,依然能够不畏失败,果敢地进行挑战,并灵活地学习新的技能与行动方式,保持有韧劲地将任务执行下去的顽强品质,才是面向长期取得成果所需要的重要技能。

笔者认为,心理韧性的强化技能,对个人、对组织来说,都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需要的技能之一。没有心理韧性强化技能的提高做支撑,成果主义的推进终将面临巨大障碍。 U8Q2jwb8mqvLb4zvuweM/wtRbKjUsUnR8+T2wImgbrKMXG1ReY5O7gRmzMwpLFl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