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言·

赛珍珠

我住在南京时,曾经常极注意几种新的在挣扎着的小杂志,因为我关心周围的革命中国的动态。其中有一种英文的杂志名叫《中国评论周报》。我每星期一页一页地读着,因为这里面有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发表他们的思想与希望。他们用的是英文,一半是因为他们需要懂英文的读者,又一半是因为他们中有几个用英文写起来还比较用中文容易一点。那时在这杂志中开始新辟了一栏题为“小评论”,署名是一个叫做林语堂的人,关于这个人的名声那时我从未听到过。那一栏里的文章是一贯的对于日常生活、政治或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的新鲜、锐利与确切的闲话。最使我钦佩的便是它的无畏精神。在一个批评执政要人确有危险的时期,小评论却自由地直言着,我想那一定是由于借此以表达他自己的意见的幽默与俏皮才能免遭所忌。这种俏皮——本着他人所不具备的无畏,在不当宽容时绝不宽容,对于中国的老百姓们,不论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都一视同仁——不久便受了除我以外的许多读者们的注意,而大家也便开始打听了:“这个林语堂是什么人呀?”

从这时起就有许多外国读者们都这样地问着,到后来也知道了他是一个什么人。他的作品说明了他这个人。这本书则更能说明他是什么人。这里收着的文章,也许是最适合林语堂的才能的,当然毫无问题,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些文章代表了他的思想的锋芒直刺的特质,它们都是他的才智的天赋的表现。

这种短而辛辣的文章,林语堂写了有一年多。这一本书便是以这些过去与现在的作品编集而成的。但并不是全部都在这里,因为有一部分有时间性,现在已不适宜了。但这里的一些文章,也已经足够表现其多样了,而林语堂所喜欢的也便是多样,虽然他对于一件事情发生很深的兴趣时,他也能执著得很久很深。

我还有一件事情可以一说的。在一九三三年有一个晚上,我在林语堂家里吃饭,那时是在上海。我们谈起了以中国题材写作的外国作家们,那时他突然说道:“我倒很想写一本书,说一说我对于中国的实感。”

“你大可以做得。”我十分热忱地答道。我早盼望有一本中国人写的这一类书了。林语堂写成了那本书,那便是《吾国与吾民》。这本书以及其后的一本《生活的艺术》中的好多章节的基本来源,最初便是在“小评论”一栏中的那些文章。在那二本书都还未写成之前,我曾收集了这栏文章中的几篇,寄到美国去投给《亚细亚》月刊。其中有一篇在那杂志上发表了出来。那一篇便是收在这本书里的《遗老》。

不久前林语堂曾在中国的陪都住了几个月。他同千万的中国人民一同有了战争的惨酷经历。但不管其经验是什么,在这本书里,林语堂依旧是林语堂。那些小评论,幽默、聪明,而无伤于他的诚挚。 EtRHKjW/KlSo5noRrUcp5wabGBZF4fB5FScySGf8UiGBlsDff2QZVSfJ7vmvkL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