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乡村中求道

没想到,到了那个公司后,我经常出差,河北、河南、云南都去过,在北京的时间很少,难有机会接触那些老师和支农同学。我就跟在大学里一样,看他们的书,看报刊、网站,关注思想学术界动态。2007年4月,我还写了一篇文章《中国改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此次“改革争论”的总结和评价》,以“车易”的笔名,发在网上。文中说,“2013年到2041年是中国变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矛盾的特点是‘大人虎变,未占有孚’,意思是,国家干部为人民服务意识显著增强,贪污腐败现象迅速减少,虽然仍有些微不足之处,但深受人民爱戴”(果不其然,习近平主席上任后,猛药去疴,铁腕反腐,政治生态迅速好转,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2008年,公司新来了一个叫梁翔宇的同事,聊天中他说,有个叫吴丰恒的,参加了支农,他们在北京温泉村有个机构,叫作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说这话的时候,我还在河南。但我当年年底就辞职到了北京,找到了温泉村的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在中心,接待我的是何志雄和王盼,他们问了我的情况,我也了解了中心的情况,知道温铁军老师是精神引导者,知道每年都有人才计划,现在是第四期,下一期第五期,我可以参加。过了几天,刘老师又找我谈了话,算是面试吧。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农村好还是城市好?”我说:“各有好处,农村环境好,但是挣钱、上学、看病不方便,城市相反。”他说:“也对也不对。现在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人才都从农村跑到城市去了,如果大学生、青年人才,能回到乡村、建设乡村,农村就没有你说的那些坏处了。”我心里想,这可能就是刘老师做“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原因吧。这一次谈话,我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从此开始了我的乡建生活。

大四的时候我虽然下决心要走追求道德的路,但是路在哪里、怎么走,我还不知道。具体疑问是:对历史社会内部的力量构成和相互关系,如王道和霸道的关系,道统的传承谱系等,还不明白;更重要的是,对当代社会非常懵懂,我要追求道德,在当今社会谁是老师和朋友我都不知道。我是带着这些疑问加入人才计划的。

在顺平试验区的一年里,李翰昭、刘秋菊、张志伟、葛玉桃和我五个五期学员,跟着德斌、张可两个三期、四期学员,协助四个村子的农民做合作社——柴各庄的于阿姨等人、小水村的葛叔等人、史家沟的杨阿姨等人、康关的赵叔等人。于阿姨、杨阿姨、葛叔他们年纪大了,曾经因看不惯村干部贪污上访过,刘老师劝他们不要上访,转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我们帮他们搞了农资店、养了一些羊,还有资金互助等,挣钱不多,他们倒也安心,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做大。康关的赵叔不是上访出身,40多岁,正当壮年,原来做一点小生意,有经济头脑,我们协助他承包了几百亩山地,种了树、养了鸡,一个小农场,现在还在经营,效益还不错。

前半年,我们主要在柴各庄和小水村花了不少精力,但是感觉工作很难推进,上访团队转型成的合作社,没有做经济建设的能力,内部还有一些矛盾,所以,下半年开始我就去康关住了。农忙的时候,我也帮助于阿姨、杨阿姨等收玉米、割谷子,但平时主要协助赵叔做农场,虽然也很难,但一点一点地在前进。为了这个事情,我跟德斌、张可等还有过争论,到底重点放在哪个村?放在什么工作上?当时我就觉得农村有自身的纹理,农村工作有自身的规律,建设一个村庄必须顺应这个纹理和规律,就像“庖丁解牛”,不然劳而无功。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就是依靠冒尖的青壮年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同时我也感觉到,农村好复杂呀!农民解决问题的能力很低,他们没有足够的胸怀和智慧去化解矛盾;相反,一件小事都可能闹得很大。我们的工作必须小心谨慎,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甚至引火上身。所以,乡村建设还真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得了的。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温老师说,“支农活动,主要是为了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了解脚下这片热土,并不指望你们真正能为农村做出多少事情来”。

除了合作社的事情,我还是我们五期学员选的学习委员,引导大家的理论学习,主要学习那一本《参考资料》,因为要做表率所以看得很仔细,每篇都写读后感。参考资料里有很多学者的文章,左中右各种观点,如徐友渔、秦晖、黄宗智等,可能刘老师的意思是让我们自己辨别。这些学者不管观点如何,都是学术界头面人物。在刘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我对学术界的状况慢慢了解了。

学习《参考资料》之外,还有两次理论培训,请的也是这些老师,徐友渔、卢周来、钱理群、党国英等,当然更有温老师。大部分老师讲的理论知识我记不太清楚了,温老师讲的他的人生故事倒是印在了我的心里。他讲到,“文革”时候怎么坚持读书学习,后来到人民大学读新闻专业怎么恶补英语,在军委总政研究室的时候为了圆毛主席的未了心愿,和几个朋友骑摩托车千辛万苦走黄河……温老师这些在逆境中追求理想的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总之,人才计划一年,我对农民和学者的状态了解了很多,加入人才计划时带着的疑问初步获得了解答,进步很大。在结业论文中我说,“比大学四年进步总和还大”。同时,基于自己的感受,我对人才计划也提出了一个建议,“选一个合适的农村,学员集中驻点,一定五年。因为农村的问题很复杂,学员集中起来容易做事,农村的问题又需要长时间地磨,一年时间根本不够,最好能长期扎根”。(现在看来,这个理想方向对,但是那个时候时机不成熟。“三农”问题不是三农自己的问题,是城乡矛盾、中西矛盾等外部大环境决定的,是宏观政策造成的。2003—2013年,大环境还没有改变,宏观政策没有改变,年轻人在农村很难做出成绩,很难扎根。)

后来,在枣强大营镇芍药村、天津、嘉泽也一直是这样的学习状态:一边参与农民、工友的事情,了解底层社会,一边读书,从温老师、汪晖教授到鲁迅、梁漱溟、费孝通、李泽厚、黄宗智等——就是20世纪以来学术界代表人物的著作,还有《尚书》《易经》等传统经典。这样一直学习,差不多到2013年,加入人才计划的时候带着的疑惑——“历史社会内部的力量构成和相互关系是什么样的;我要追求道德,在当今社会谁是老师和朋友”基本弄明白了。

可以说,人才计划五年的学习给了我答案,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清末以来百年历史图景重构》,发表在嘉泽姬山书院内部刊物《乡建与自觉》上,编辑了一本文集«百年经世文编»。而且特意请教了温老师、黄宗智老师和汪晖老师。黄宗智老师说,“去其形式,保其深髓”,温老师说,“甚合吾意”。老师们的鼓励给了我信心。以这篇文章为标志,五年前加入人才计划的时候带着的理论疑惑基本上解决了。

这几年里,温老师、汪晖老师等的著作我仔细研读,向他们请教疑难,让我具备了宽阔的历史视野;人才计划的同学,乡建青年人都是益友,还有传统文化圈子里曾维术老师等,亦师亦友。自己的老师就是温老师、汪晖教授等学者,朋友是人才计划的同行,以及其他具有“家国情怀”和“底层关怀”的优秀青年人。

我这五年(2009—2013年)的学习成长,跟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引导分不开,尤其是刘老师,他一直为我的理论学习提供帮助,给我介绍文章、介绍书、介绍老师,学术上允许甚至鼓励我跟他辩论,他是一位好老师,现在他不在了,我很怀念他。

在2013年,以理论探索为主的学习阶段基本结束了,今后理论探索会继续,但到了转入实践探索的人生阶段。我要沿着尧、舜、禹、汤、文王、孔子、孟子以及慧能、百丈等古圣先贤走过的路,自觉觉人,响应习主席的号召,跟着温老师等乡建老师和人才计划的朋友们,做农民的组织工作、合作社的工作,化解“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5kX9TEpmy77pVjY8BG3zxI2dLVpZTj2nW5UpLCPbYgGARSLJgFjFJvlm8dZnm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