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要从小学、中学讲起。小学六年、中学六年,总的来说,我是个听老师和家长话的好学生、好孩子,成绩也很好。但是,心里有一种东西压抑着,就是对课本、学校不大满意。这种不满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高中后已经很严重了。例如,课本,“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9门,够多吧,可是讲怎么才能让你身体健康、精神通达,怎么处理跟父母、老师的关系这样的课程却很少。而在同学中,恰恰是生病、抑郁,跟老师、父母闹别扭等问题很多。我就经常生病,有一回输完液去厕所时晕倒了,额头磕了老大个包;一个同学经常失眠,半夜坐着;还有一个同学成绩不稳定,害怕父母责备,高考前几个月失踪了。还有排座位,成绩好的靠前,成绩不好的靠后,这些事情总感觉不对、不公道,追求那样的“成功”、高分,有意义吗?有道德吗?
心中有疑惑,课本、老师又不能解惑,于是去书店找课外书来读,寻找答案。慢慢课桌上就有了《论语》《孟子》«尚书»«礼记»«易经»«老子»«毛泽东传»等书,觉得这些书上说的是正理,是公道话。这种书越来越多,课本、习题集越来越少,算是用这些书为自己筑起了一座孤独的精神堡垒,用来抵抗课本、老师等周围环境的压力。你自我边缘了,老师也就把你边缘了,我一度因为成绩下滑,被老师安排在了最后边。可是抵抗终究不能彻底,没办法,高考对每个高中生来说都是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关乎今后人生的命运,不是闹着玩的。高考前几个月,我把那些书都封起来了,课本、习题集又回到了课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