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本杂志带起一场试验

2003年年底,《中国改革》杂志社乡村建设中心成立,开展了村民骨干能力培训项目,目的是通过对村庄带头人的培训,将力量凝聚起来,通过走合作组织的道路来发展村庄。但2004年年底,随着《中国改革》杂志社(农村版)停刊,乡建一度陷入了无组织的状态。但很快,以刘老石为核心的支农学生注册成立了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邱建生等人也坚守在翟城,成立了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这些组织随后挂靠在温铁军任教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05年暑假,乡建中心在全国100多所高校选拔了35名学生,他们中有的刚刚毕业,有的是特意休学的,“乡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人才计划”的培养理念是靠实践和理论两个主题方式为农村培养人,在此过程中,也要完成对年轻人的再教育。“人才计划”包含每年四次的集中培训和学习,其余的时间学员们都驻扎在乡建中心的项目点,协助村庄推动合作组织的发展。多年的乡村调研让我们很清楚,乡村治理并非如其表面所显现的仅仅是技术缺乏、资金匮乏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企业介不介入农业领域的问题,深入的探讨下,乡村发展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否培养一批能够长期推动中国农村发展的青年人是乡村建设可持续性的关键。“人才培养计划”针对的核心问题是年轻人去农村做什么?初到农村的大学生常会被村民、基层政府期待带来扶持资金、市场渠道、企业项目。事实上,一无资源二无背景三无经验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是难有作为的。他们特定的优势是在农村的客观调研、村庄的组织和动员工作、教育和文化推广等软件能力上。人才计划的学员不是去满足村民短期的致富欲望,不是去处理村中各种日积月累的矛盾,不是去跑市场、跑信息,不是单一地提供科技咨询,不是越俎代庖替村民能做的各项村庄事务——他们在村中能做好的,是以公益文化活动切入,发动村中“能人”,推动乡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改变。事实证明,这样的撬点既发挥了个人的价值,同时也推进了农村基层制度的改良。

参加“人才计划”的学员们,整整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直接住在农户家中。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在这里不带任何笔本纸墨,就在炕头和农民一起生活聊天,农忙的时候也挽起裤管和农民一起播种、收割。他们每个月要向村民缴纳不低于生活成本的费用,他们还会从自己微薄的生活补贴中挤出一些钱去探望鳏寡老弱。村民们很快会认识到他们无法直接依赖穷学生发展村庄,但村民们渐渐地会被他们的行为带动,逐渐认识到自己是家乡建设的根本。

从2005年至今,“人才计划”已培养出了5期共百余名优秀的农村发展人才,他们中的2/3仍在农村建设、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忙碌着。 jFjvQvDzvAtPrdzkLVhv7Sefkco47TYuJp8vkj1QJzYpaZiJgmK/b6nFrTVuP6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