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方面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迅速变迁,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国大部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自20世纪末就一直被人们称为“三农问题”。无论是农村的衰败凋敝,农业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粮食产量几年来的持续下降,还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没落、村社组织的松散,都日趋严重。振兴中国乡村,需要一批热情向上扎根基层的乡村建设人才。在过去十年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是大学里的青年学生,而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是发动和组织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活动的一个重要组织机构。
从2005年开始,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同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合作,开始了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人才计划”)。梁漱溟乡建中心就设立在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里。为了工作方便,我们以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的名义招生,具体事务由梁漱溟乡建中心操作。
在人才计划之前,我们做大学生支农近十年,但做的都是短期支农。大学生到村里实习一个星期,做点项目,一个星期之后事就没人做了。为了弥补一星期之后做事不足的问题,我们开始琢磨要做长期人才培训,让人在中心培训一年。项目计划写出来以后,我们就到处去找钱,最后找到社区伙伴(NGO)。他们看完之后跟我聊了很久,我才知道,在我们考虑这个事之前,他们也在考虑做“青年实习生计划”,主要就是绿色农业和环保的。听到我们的计划,他们(社区伙伴)给了我们第一年的经费。我们筛选了36个人,中途流失了2个,共34个。
学员筛选有一套程序,而且随着时间变化,这套程序越来越严。招人情况各不相同,最开始招人就是把招募公函发到各个学校招生办就业办公室。起初第一期,筛选比较简单,学员愿意做乡村建设就行,但是后来发现光是愿意做还不行,还得强调态度,有理想,就是基本态度合格,然后才可以往下谈。我们叫作“两高两低”原则。“两高”就是要么理论要高,要么实践能力要高;“两低”就是这两个能力不能低于平均水平。后来我们发现这样也有问题,问题是有的人能力也行,理论也行,但是到了最后这能力都是为他自己,这样的人特别多。后来我们吸取教训,又再往前推一步,让现实去试验他,看他愿不愿意做事。现在选人的时候就非常在意这个人能不能踏踏实实去做,得有理想,而且要为理想踏踏实实去做事才行。
我们的培训和现行大学教育唯一的不同就是培养的场所不同,现在的大学教育培养人是在学校里培养,我们是在农村培养。农村锻炼虽然对增进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对于改变学员的态度却不明显。所以从第四期(2008年)开始,学员要通过一个月的试用期。一开始试用的方法是把他放到我们临近的厂里去待一个月,他能坚持下来就等于录用了,坚持不下来我们就不要了,他也就走了。现在,招人这个环节我们已经很成熟了,一般是五步:
第一步是审核报名表。一般在校学生,我们倾向不招,因为在校学生在这里培养完了,回到学校再待一年,我们教的那点东西又被学校给瓦解了,所以现在我们不招在校生,而是选已毕业的。毕业的人中要是有点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则最好。
第二步是打电话。中心工作人员先开始打电话,跟申请人聊,一般都是聊几十分钟,聊完之后确定这个人到底行不行,聊的过程中看这个人的基本态度,看这个人的理想,看这个人有没有理论,看这个人的能力。打完电话之后就能筛选出来,70个人能筛选出十多个。
然后我再给筛选出来的人打电话,也是打几十分钟,这是第三步。一般招生是劝人来,而我们是劝他走,打电话一般都是把我们这里的困难讲清楚,告诉我们这里不好的地方。有的人听了以后说,让我想想,明天我再给你答复。明天忽然不答复了,或者答复说“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差距”。这个环节很重要,对最困难的东西他没有思想准备,来了以后一定坚持不下去。
第四步就是面试。面试就跟他们仔细谈,谈了之后再加上之前的感觉就可以进入下一关,就是试用期。
第五步是试用期。一般是跟着大学生一起下乡。下乡以后跟着大学生一起帮着村里做事,既可以看出基本态度,也可以看出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看出个人能力。比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的学生,跟着9个学生一起到一个村里做事,到了村里以后,学生说我们需要艰苦的环境,要到小学里去住,大家就往小学里搬,这个人不同意,说村里条件好,为什么要到差的地方,就和其他学生起了冲突,经常是他们队里9个人反对他一个。另外,他到村里以后,见到村里的人就问,你们村里有什么好吃的。后来大家忍受不下去了,就把他开除了。下乡期间他做什么事都要经过人家9双眼睛的考核,回来后我们基本上就有数了。也有新人做得很好的,有一个从云南来的女孩,她也没经过很多培训就投身到下乡的队伍里,到村里以后天气非常热,她很不适应。但是她态度很积极,她没学过的歌就从歌本上抄下来,然后让大家教歌,而且非常愿意帮助别人,不计较一些琐事;同时也很愿意思考问题,能吃苦。所以她能经过这样的筛选,未来可能都会一直坚持下去。
参加项目的学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因为对农村有感情,才能到农村去做事。同时他们也不怕吃苦,城市里的孩子一般都做不到,所以城市里的孩子能到这个队伍里来的都是凤毛麟角。名牌高校出路比较好的也很少到这里来,像北大、清华的,以前也来面试过,但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理论能力都比较强,但实践能力常常很弱,尤其在试用期的艰苦环境里,精英意识比较强的人也待不下去。
培训过程大致有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培训,将近20天的基本理论培训,主要梳理三农问题。我们请三农研究方向的学者来做讲座,相关方向的代表人物差不多请遍了。培训内容包含三农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主要是一些比较贴近我们操作的基本理论,如从养老问题、社保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然后谈及国际经济、农村经济和合作组织、土地问题、村民自治的相关知识,之后再讲三农问题的历史、三农问题背后的整个发展观和发展体系等,系统性地对三农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剖。现在,我们在理论培训之后又加了一个环节,就是一个星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到农村如何做合作社、如何做绿色农业等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半培训内容就是生活技能,包括做饭、用常用电器,还有摄影、照相、做视频这些技能,这个对现在我们的学生来说也是欠缺的。
第二个阶段就是派驻村里工作。在村里待三个月,这三个月就完全独立工作,一般是把学员编到一个团队中去,成为团队的一分子,让他配合整个团队的一些工作。这样是锻炼他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这个团队中有主导的,也有策应的,我们叫作“坦克部队”,学员是其中一分子,一定要保证每个学员在工作期间是可以调动并且配合别人做事的,不能让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工作。刚放到农村的学员没有对于他的特别安排,如果对他有工作安排,一般不会把他放在关键性的岗位上;如果他发生一些工作上的失误,一般从轻处理,或者根本就不会怎么处理,因为他处于学习阶段。第一次驻村工作从9月到12月中旬有3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最困难,因为他们没这么长时间在基层待过,在村里待一个月以后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非常困难。在工作团队之外,同时我们有专门的人照顾学员方方面面的要求,帮他们处理一些眼前的问题,从吃、住的实际生活问题到一些理论上、思想上的东西,我们都有专门的人为他们服务。我们有三个人负责人才培养的后勤,分别负责日常工作和理论方面,现在还有人负责村里的巡查和指导。
第三个阶段是春节之后回到北京的第二次理论培训,内容涉及一些文化问题、发展观的问题,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加深。除此之外也可安排一些具体工作内容的培训,一般10—15天。同时,我们会对学员三四个月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情况做一个内部考评,我们和学员做单独访谈,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中期筛选工作。
第四个阶段是第二次驻村,第二次理论培训结束后,学员回到村里再待大约两个月,工作方式跟以前是一样的。其间我们要安排一次到其他项目点上考察的机会。考察主要是学习别人的经验,与此同时也会有一次区域性的小团队的交流、活动性的交流,这是预定的内容。
第五个阶段是答辩考评,第二次驻村培训结束后,再回到北京就是6、7月份,进行最后总结式的培训和考评了。一般最后考评答辩都是两个星期左右,学员要通过成长答辩,才能结业获得结业证书。答辩是一个综合考评,要求对整个一年的成长经历进行陈述,如学习到什么宝贵的东西,或者有哪些需要反省的地方,等等。我们邀请几位答辩老师,一般是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对学员的成长经历提问题,其中包括实践的内容,也包括理论的内容,然后进行综合考评。答辩通过以后,学员就可以到各个NGO机构找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