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九台市政府网站介绍,九台市在吉林和长春两市之间,西距长春市区43公里,距长春市最近距离8公里,东距吉林市76公里,距吉林市最近距离30公里,正处于吉林和长春两大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带和长吉经济圈的核心位置。绵长的区域将长春、吉林两大中心城市紧密地连接起来,是长吉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结点和经济集聚区。
九台市东及东北隔松花江与舒兰、榆树两市相望,南及东南与双阳、永吉县(区)毗邻,西与长春市宽城区为邻,北与德惠市接壤。九台市属松嫩平原东南边缘与长白山余脉过渡的台地,境内地形地势呈西南东北狭长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河网密布,低山耸峙。一江三河(松花江、饮马河、雾开河、沐石河)纵贯南北,长白山余脉即大黑山脉横亘东西。境内平原、台地和丘陵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4%、34%和22%。
作为北方城市,九台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代,扶余国就在这里创造了塞外文明。清朝时,为保护满族在东北的发祥地,实行封禁政策,修筑柳条边墙,并沿边墙走向设置边台。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二十年(1681),清政府筑柳条边(新边)经九台境域,境内边台有:三台、四台、五台、六台、七台、八台、九台、饮马河台、二台(今放牛沟乡腰站村二台屯)、高台子(今放牛沟乡)。九台因位于第九个边台而得名。
根据满族锡克特里氏穆昆知识分子石文炳研究,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坐落在乌拉街镇东侧,即今乌拉街镇农机站所在地,现仅存一间半残舍。该衙门是仿照副都统衙门的式样修筑的,其大门3间,仪门1座,川堂3间,大堂5间,其中中间一间大堂内供设龙牌。川堂后设印务处5间,左设银库、更房各3间,右设松子、细鳞鱼、乾鱼等库4间。川堂前各按打牲角色分设采珠左、右翼八旗办事房各5间。中置仪门1座,仪门外分设东西捕鱼办事房各3间,大门为大间,门前设影壁1处。
该衙府系清朝内务府直属机构,“专为采捕本朝各坛、庙、陵寝四时供品而设”。据《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记载,清入关前,当时后金统治者皇太极曾亲临打牲乌拉地方围猎和视察。随下特旨:“乌拉系发祥之胜地,理宜将所遗满、汉旗仆原属,一脉相关,就在乌拉设署安官,即为一枝。捕贡兵丁,由京都总管内务府分司节制,不与驻防衙门干预。”这就是清朝在乌拉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由来。
乌拉地方在未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之前,仅设有管理乌拉地面的噶珊达(满语噶珊为汉译的乡或村,达是长的意思)。据考证,首任噶珊达迈图系满洲珲春人,姓傅察氏,今乌拉傅姓第五世祖。其第一世祖早居珲春,后放纳音河流域安家落户。至天聪三年(1629),迈图授为管理乌拉地间噶珊达后,迁于乌拉。顺治十四年(1657)将迈图放为六品总管。顺治十八年(1661),迈图卒,其子希特库由六品翼领放为四品总管。从此,乌拉地方设置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府。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隶属内务府,对下分上三旗(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和下五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实行一套具有独特政治、经济特点的统治方法。其统治机构由大至小,分三品总管、四品翼领、五品委署翼领、骁骑校、仓官、学官、笔帖式、品委署骁骑、章京、七品委署骁骑校、章京、委官、领催、珠轩达、铺副、打牲丁、铁匠、弓匠、仵作、五官庄领催、各庄头庄丁等。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掌管事宜主要是采捕东珠、蜂蜜、鳇鱼、鱼匕鱼、貂、松子、松塔以及协助驻守地方的官兵采参等。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始增五官庄(今尤屯、张庄、蜂蜜屯、前其塔木、后其塔木)后,增加了积谷纲贡粮食一事。
图1-1 乌拉街旧貌
打牲乌拉总管自顺治十八年(1661)将原噶珊达之子希特库放为四品总管以后至宣统三年(1911)共计31任。清朝灭亡,将打牲乌拉翼领署改为打牲乌拉旗务承办处。
打牲乌拉的生活方式保留在打牲乌拉后人的记忆里,大量的民间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当然也有历史文献予以佐证。在腰哈什玛屯与西哈什玛屯居住着打牲乌拉后裔满族镶红旗呼伦瓜尔佳氏罗关家族,该家族自清顺治年间归附打牲乌拉协领衙门旗营当差以来,世代打牲丁,后转入农耕一直居住此地,繁衍生息,现已传18世。家族中出任协领大人一名叫双庆,人称“双大人”,故后葬于西哈村南,青砖封顶。三世祖那密达是打渔楼支,清有拔什库官职,康熙四十八年(1709)立满汉文石碑一座,现存放在“满族民俗室”。从打牲乌拉八旗子弟阵亡表上看,关姓阵亡人数在90%以上,大多数阵亡后只捎回一根发辫下葬。
关云蛟说,在清朝中期有开垦荒地解决食住问题的政策,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经过御批设了五官庄,这5个官庄分别在前其塔木、后其塔木、张庄子、尤屯、蜂蜜屯,归内务府管。据关云蛟讲述:那时每个人有几头牛,耕种田地,解决打牲乌拉四五千人的吃饭问题。五官庄离松花江有十多里地,大多是漫岗,其中的空闲地,打牲丁可以开垦但不能租。我们的祖辈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开始种地,当时给了500垧地,不是耕种过的地,是荒地。我们种不了那么多地,就招租招佃,5年之内不要租子,5~10年收一半租子,10年以后正式收租。但是很多地没人种,一直闲着,到新中国成立时还有闲地,东甸子、西甸子都是放马、放猪的地方,到1958年以后才全部变成良田。
我们考察的罗关家族在九台市其塔木镇。据镇政府网站介绍,其塔木镇位于九台市东北部50公里,吉林市西北60公里,东部与舒兰市隔江相望,距舒兰市40公里,为三市(县)交汇处。陆路,西连九其公路,通过九其公路可与吉长高速公路、吉长公路北线、长春国际机场相连;北接其上公路直上102国道;南有吉其公路,直下吉林市。水路,横渡松花江,东通舒兰市,通过松花江航道,可上通吉林市,下达哈尔滨市,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公路、水路交通要塞。其塔木镇在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商贸中心、兵家必争之地,显著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九台市东部的中心镇。其塔木镇面积为2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000公顷,有“一山二水七分田”之称。其塔木镇下辖17个行政村,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4000人。其塔木镇是吉林省确定的长吉农业生态带上的乡镇之一,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确定的黄金玉米带;此外,还利用松花江灌区进行水稻生产,面积达5000公顷,形成了一条水稻生产带。
图1-2 冬季的其塔木镇
我们这个小组考察的地点是九台市其塔木镇刘家满族村腰哈什玛屯,因此地盛产哈什蚂而得名,哈什蚂是满语,汉语是“田鸡”。吉林省九台市其塔木镇刘家满族村是长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于2000年2月22日批复的我国目前第一个满族村,其地处松花江西岸,九台市区东50多公里,清代属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五官庄辖区。因此处平坦低洼,蛤蟆种类繁多,清代为朝廷采贡过哈什蚂(即红肚的蛤蟆),故当地有三个自然屯落即以“哈什玛”为屯名至今。居松花江西岸是东哈什玛屯,现为莽卡满族乡东哈村所在地。往西2公里是腰哈什玛屯,属其塔木镇刘家满族村所辖的7、8、9、10共4个社区。再往西1公里是西哈什玛村。关云蛟说:在哈什玛屯,我们的童年少不了抓蛤蟆、捕鱼。腰哈什玛屯有小洼地,盛产哈什蚂。哈什蚂不是林蛙,比林蛙瘦,没有那么多油,好吃。林蛙肚子黄,哈什蚂发红。夏天不能吃哈什蚂,只能在冬天吃。用草帘子一搅就能捞出来,一天可捞上百斤。现在,冬天里有人把哈什蚂串起来卖,15元一斤;林蛙贵,15元还买不到一斤呢。后来,关云德把那个洼地变成稻田,那个泡子的水往北淌入他们家的泡子,生态就变了。
图1-3 参加仪式的罗关家族部分成员合影
图1-4 腰哈什玛屯
祭祖的罗关家族所在的刘家满族村一共有6个自然屯,15个小队,8000多人,6个屯分别为西鲜、赵家、刘家、五间房、南窑、腰哈什玛屯,其中腰哈什玛屯有1000多人。腰屯一共分4个小队,关云德家住八队。刘家满族村满族人口达到40%以上。腰哈什玛屯老关家就有200多口人,还有其他满族家族。该屯内结为亲家的情况不多。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边务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在家里种地。村里有刘家小学。刘家满族村一共有3个流动医生。
腰哈什玛屯里满族关姓居多,清代属于镶红旗,最早是在顺治年间落户打牲乌拉,繁衍至今。现在的村落格局历经朝代更迭、时空转换,早已打破历史上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界限,转变为不同民族杂居的格局。腰哈什玛屯就是不同民族杂居的村落,不仅居住着满族,还有其他民族。其中汉族占了一多半,什么姓氏都有,都是从外地陆续迁入此地居住。经过简单的询问,我们了解到村里很多年来都没有发生过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相安无事。经过几代人的混居,通过各种姻亲关系已经把屯里各家各户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错综交织的亲戚关系,难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