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却送闲愁付沧海,身虽离异心无改”
——郭祥正的交游诗

交游诗,指的是诗人与他人交往时因人际互动的需要,而写的寄赠、送别、酬唱等类别的诗作,挽、吊与应制之诗则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

从诗歌诞生之日起,交游诗就一直占据着诗坛的重要地位,历史上留传下来相当多的名篇佳作,如汉魏刘桢的《赠从弟》、曹植的《送应氏诗》,南朝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等,唐代的名作亦多,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酬张少府》、杜甫《赠卫八处士》等。虽然学术界在文学范畴内对交游诗的总体评价不高,多认为是“为文造情”,为创作而创作,但交游诗的大量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就说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郭祥正一生虽几经动荡,几次浮沉,却广交朋友,并和他们在诗歌上相互赠答唱和。下面为讨论方便,将其交游诗歌分成“为官在任时的交游诗”和“隐逸闲居时的交游诗”两大类,以对此部分的诗歌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 为官在任时的交游诗

纵观郭祥正一生,约五次出外做官,官场往来,较为繁多。以时间为线索,除皇祐五年(1053)诗人19岁进士及第后除秘阁校理,为星子县主簿期间没有确切的交游诗外,其余四次官场起伏,均有交游诗歌。

诗人第二次仕官是在嘉祐五年(1060)至嘉祐八年,官德化尉,与时任知州的陈子仪以及小吏吕诲(献河)交游往来较多,其作于嘉祐五年(1060)的《上赵司谏(悦道)》为本期主要诗歌。

弹剑思经纶,悲歌负阳春。逢时不自结明主,空文亦是寻常人。君不见太公辞渭水,谢安起东山。日月再开天地正,龙虎感会风云闲。又不见屈原泽畔吟离骚,渔翁大笑弗 糟。可行则行止则止,胡为憔悴言空劳。夫君之名振朝野,道行谏听逢时者。南州岂足舒君才,天门夜诏星车回。紫皇之真人,造化无嫌猜。往将和气辅舒惨,不令地下万物同寒灰。功成收身彩云里,坐酌千觞浮玉蕊。麻姑王母相经过,醉来共泛瑶池水。乐亦不可尽,名亦不可穷。愿学李贺逢韩公,他日不羞蛇作龙。

赵悦道即赴抃,西安人。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本年五月癸丑,以侍御史赴抃为右司谏,谏院供职”。全诗以冯谖弹剑而起,指出“逢时不自结明主”,并引姜子牙钓于渭滨、谢安起东山等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可行则行止则止”,是诗人对屈原遭遇的态度,也是对个人功名追求的态度。在对赵司谏作了一番揄扬之后,诗人表露心曲,“愿学李贺逢韩公,他日不羞蛇作龙”,是希望赵抃能如当年韩愈赏识李贺那样来汲引自己。虽然诗人成名很早,但官职卑微,在儒家思想的浸濡下总想治国平天下,一方面能攀龙附凤,另一方面也借机炫耀一下自己的才华。

第三次官场生涯是诗人38岁出任武冈县令始,至43岁桐城令徙合肥幕官并治狱历阳且辞官归隐止,一共近六个春秋。这个时期诗人经历坎坷,多次辗转,先后于湖南、河南、安徽三地做官,虽官衔几经变化,却一直没得到升迁。《送宋景瞻秘校赴选》即是诗人此次官场生涯中的早期作品。

我欲渡湖湘,君乃赴京阙。官期安可常,念此千里别。人生几何时,倏忽变华发。难成为功名,易往嗟日月。在贵勿外矜,抱穷岂中热。顾彼四老人,未尝事干谒。一朝扶天子,千载名不灭。安之名与时,为君报祥说。西风吹月华,冷静若冰雪。何处望乡关,乡关此时节。

“我欲渡湖湘”指的是熙宁五年(1072)诗人赴武冈县令任前的一段时间。宋景瞻,太平州人,熙宁三年进士。身尚在姑孰的诗人即将赴湖南上任,而宋君却要赶赴京阙,此地一别,远隔千里,不禁感叹:“官期安可常,念此千里别。人生几何时,倏忽变华发。难成为功名,易往嗟日月。”道出了诗人自身的经历,实为至理。在劝导了宋秘校一番后,诗人又回到送别场景,“西风吹月华,冷静若冰雪。何处望乡关,乡关此时节”,以宋景瞻秘校赴选为起兴,勉励对方。

上文的诗是与官吏的交游,下面再来看诗人与隐士之间的一首交游诗——《赠桐城青山隐者裴材》。

青山为主身为客,
主人借客青山宅。
白云自在千里飞,
长松不换三冬碧。
藤枯谁与写作龙,
龟老何年化为石。
落花随水眷深源,
鸣雁过江悲晚色。
家无妻子心无累,
顶冒寒霜踵藏息。
月明舞影聊尽欢,
一点尘寰不留迹。
倘来轩冕真可嗟,
朝为公卿暮遭谪。
屈原贾谊尔为谁,
问君何似青山客。

此诗作于诗人任桐城县令期间。裴材,史无记载,应为当地一位隐士。相对而言,生命有限而青山永存,所以诗人首言“青山为主身为客,主人借客青山宅”。永恒的青山是大自然的主人,生命瞬倏的人只是青山的客人,在青山与人之间,裴材也只是借山客居而已。“白云自在千里飞,长松不换三冬碧”,“落花随水眷深源,鸣雁过江悲晚色”,诗人把自然界的白云、长松、枯藤、鸣雁以及落花、流水全收眼中,意象丰富,且视线渐远,整个诗的画面显出悠邈、静穆、平和的韵味。随后,诗人回到人间,想到官场的沉浮,不禁慨叹:“朝为公卿暮遭谪。”最后,“屈原贾谊尔为谁,问君何似青山客”。屈、贾的辛苦到头来又能如何?真不如闲云野鹤般长居青山一生舒乐啊!这样既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也避免了士子在社会政治的冲突中所容易遭受的危险,可以说是保全自己的一种无奈追求。

在此期间可考的交游诗尚有《将至汉夏先寄太守李学士公择》《舟经池州先寄夏寺丞公酉》《感怀赠鄂守李公择》《祀南岳喜雨呈李倅元吉》《送湖南运判蔡如晦赴阙》《湘西四绝堂再送如晦》《酬运判毛正仲》《中秋登自纻山呈同游苏寺丞骏》《再游浮山呈璞长老》《赠二李居士》等。

元丰三年(1080)至元丰五年(1082)是诗人宦海奔波中的第四个时期。诗人首先任京官国子博士,后通判汀州、漳州,其间有代表性的交游诗当为卷十三的《卧龙山泉山茗酌呈太守陈元舆》。

君不见欧阳公在琅琊,酿泉为酒饮辄醉,自号醉翁乐无涯。醉来落笔驱龙虵,电雹万里轰雷车。浓阴却扫吐朝日,草木妍媚春争华。斯人往矣道将丧,虽遇绝景谁能夸。又不见卧龙山下一泉水,源接银河甘且美。惜哉无名人不闻,唯有寒云弄清泚。君携天上小团月,来就斯泉烹一啜。不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便欲飞归紫金阙。挽君且住君少留,人生难得名山游。汲泉涤砚请君发佳唱,铿金戛玉摇商秋。斯泉便与酿泉比,泉价诗名无表里。自愧学诗三十年,缩手袖间惊血指。君如欧阳公,我非苏与梅。但能泉上伴君饮,高咏阁笔无由陪。明年茶熟君应去,愁对苍崖咏佳句。

据《永乐大典》引《临汀志·郭祥正传》云:“通判汀州,与守陈公轩相欢莫逆,每于暇日,觞咏酬酢,今所传诗犹百余篇。”陈轩,字元舆,建州建阳人,时任汀守。是时陈轩为正职,郭祥正为副手,陈郭两人相交甚密,此诗为两人众多交游酬唱诗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祥正篇首即以当年欧阳修守滁州时醉吟琅琊山为喻,赞美陈轩守汀州。“君如欧阳公,我非苏与梅”,“苏”与“梅”指的是欧阳修的二位好友苏舜钦与梅尧臣,此为作者自谦之词。

汀、漳期间的交游诗尚有《狄倅伯通席上二首》《次韵俞资深承事二首》《寄李伯华法曹》《送李绛伯华法曹》等。

诗人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宦海奔波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元祐四年(1089),即诗人52岁到55岁期间。此间诗人先以覃恩转承议郎官京师,后旋知端州。知端州,就成了诗人最后的官场经历。在此期间的交游诗很多,颇有代表性的为卷二十八《寄吉守李献父二首》。

其一

半月樽罍为我开,
琵琶围座殷晴雷。
船头一转如天上,
犹有新声入梦来。

其二

昭亭交旧半存亡,
只有君家近我乡。
终约月明捶鼓过,
贺公须爱李生狂。

此诗写于诗人53岁再次由京官外放知端州时,由家乡当涂至江西九江,然后沿赣江南下路过吉安时,回想五次宦海沉浮,官职由小吏刚升至漳州太守,却忤部使者被下吏,今虽然又重新担任太守一职,但远守岭南,心里是不会太平静的。又由于李献父(李琮)早在至和二年左右就曾官至宣州,与诗人有过交往,距今已32年了。今李琮知吉州,想到两人将再次会面,心情怎不激动?千头万绪涌向诗人笔端,“半月樽罍”“琵琶”只是心外物感,入梦的新声才是内心衷曲,可又如何传递诗人内心的波澜?想来还是希望“贺公须爱李生狂”。此句典用贺知章言李白为“谪仙人”佳话,以“贺公”喻李琮,“李生”喻自己,以志李公的知遇之情。在诗人看来,朋友之间心灵上的相知和精神上的愉悦才是最重要的。全诗意气飞扬,语言酣畅。

写于此间可考的交游诗甚多,如《螺川送别王安济朝奉还台》《至万安寄吉守李献父大夫》《凌江立春日呈黎东美太守》《武溪深呈广帅蒋修撰》《将至五羊先寄颖叔修撰》《次韵颖叔修撰游朱明及字》《志游呈蒋帅颖叔》《寄东莞李宰宣德》《送刘光道赴桂幕》等。

二 隐逸闲居时的交游诗

“学而优则仕”,青年子弟入学堂,通常的目的就是出仕为官,造福乡梓,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仕人选择了隐逸闲居。唐人不善处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修养。宋人的私意最少,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持的是肯定的态度,一般不会随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有所改变,不会因宦海起浮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就是这样。他们的闲适生活并非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而是充实的、高雅的、有生气的,他们多是怀着虔诚的心投入对圣贤之道的追求中,在读书悟道之余,吟诗、交游、赏景、绘画等,尽情享受清风和阳光。郭祥正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当个人没有办法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艰辛辗转于激烈党争的冲突中时,郭祥正选择了挂冠而去,闲居隐逸,出世和入世的取舍之间,表现出了诗人君子般的高尚情操。

纵观诗人一生,相对于五次官宦沉浮,其闲居隐逸也是五大阶段,下面就简述其隐居闲适时期的几首代表性交游诗。最典型的是《送梅直讲圣俞》。

青风吹天云雾开,仙人骑马天上来。吟出人间见所不可见,嫦娥织女为之生嫌猜。织女断鹊桥,嫦娥闭月窟,从兹不放仙人回。一落人间五十有四载,唯将文字倾金罍。李白佯狂古来少,骑鲸鬣鬣飞沿洄。杜甫问讯今何如,应为怪极罹天灾。公乎至宝勿尽吐,吐尽吾恐黄河水决昆仑摧。天穿地漏补不得,女娲之力何可裁。长安酒价不苦贵,风月但惜多尘埃。醒来强更饮百盏,酣酣愚智宁论哉。

梅直讲圣俞即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是时为至和二年(1055),梅尧臣丁母忧期满离宣城赴京师,途经当涂采石渡,想起去年从星子县主簿弃官的小青年郭祥正就住在此地,遂邀别祥正,此诗正是祥正写给梅尧臣的送别诗。据《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尧臣此次离开宣城,约为九月事。作为后生青年,能与早有盛誉的当朝大诗人梅尧臣结识,已是十分高兴,今又受他邀别于家乡津渡,更是件令人激动的事情,“青风吹天云雾开,仙人骑马天上来”,正是对梅直讲的赞誉与迎接,对梅的到来,诗人真是惊喜万分。然后“吟出人间见所不可见”喻比梅直讲的诗歌成就非凡,又以嫦娥、织女、李白、杜甫、黄河、昆仑、女娲以及长安酒市等极富历史文化积淀的意象作衬托,倾诉出诗人对梅直讲的钦服与敬慕之情。本诗辞采丰富,场面阔大,豪迈健举,其秀拔之处颇似李白之笔。

治平二年(1065),祥正31岁时给郑獬的一首《寄献荆州郑紫微毅夫》七言古诗,写得也是酣畅淋漓,文采飞扬。

李白不爱万古侯,
但愿一识韩荆州。
荆州太守古来好,
至今文采传风流。
郑公辞赋天下绝,
殿前落笔铿琳璆。
相如严谨反枯涩,
宋玉烂漫邻倡优。
卓然风格出天造,
玉盘洗露银蟾秋。
麻衣脱去未十载,
宝犀饰带鱼悬钩。
道行言听遇明主,
皂盖朱轓宁久留。
渚宫风物最潇洒,
酒满金罍谁献酬。
公尝爱我如李白,
恨不即往从公游。
醉看舞袖卷明月,
夜听长笛临高楼。
词源感激泻江海,
笔阵顿挫排戈矛。
驽骀蹇蹶固已困,
勉之尚欲追骅骝。
一朝公归坐廊庙,
致君事业如伊周。
门阑从卫愈严密,
是时愿见应无由。
行当投印佩长剑,
梦魂已附西江舟。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安陆(今湖北安陆)人,为官刚直敢言,是北宋中期名臣。他与郭祥正同年(皇祐五年)进士及第,为当年进士第一,《宋史·郑獬传》言獬“少负俊才,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治平二年(1065),郑獬知荆南,此诗即郭祥正寄给他的交游诗作。

诗首句以“李白不爱万古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定下了全诗的基调,虽同年进士及第,但郑年长郭祥正十四岁,且郑亦早有诗名,参加礼部考试时就以诗文名扬朝野了,所以郭祥正对郑獬一直执晚生礼。韩荆州,指唐玄宗时以善举贤才而名闻当时的韩朝宗,李白诗《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有言:“高冠佩长剑,长揖韩荆州。”当时韩朝宗为荆州刺史。李白此句是对韩朝宗的干谒,但后来韩朝宗未能荐举李白。郭祥正此句借李白喻自己,借韩荆州喻郑獬。“荆州太守古来好,至今文采传风流。郑公辞赋天下绝,殿前落笔铿琳璆”,此句是对郑獬的直接赞誉。下面再以司马相如、宋玉典事相比较,指出郑公诗“卓然风格出天造,冰盘洗露银蟾秋”。在一系列的誉词之后,郭祥正想起当年二人交游:“公尝爱我如李白,恨不即往从公游。”据郑獬《郧溪集·寄郭祥正》载:“天门翠色未绕云,姑孰波光欲夺春。怪得溪山不寂寞,江南又有谪仙人。”末句即指祥正。另据《能改斋漫录》卷十:“章衡子平答郭功甫书,其略云‘郑公毅夫,吾叔表明及梅圣俞,皆以功甫为谪仙后身。吾不知谪仙之如夫子之少时,其标格渊敏,已能如此老成否’。”行笔至此,祥正仍诗思飞腾,“醉看舞袖卷明月,夜听长笛临高楼”,对仗精妙,实为佳句。“词源感激泻江海”四句,再次誉美郑公,最后“一朝公归坐廊庙”六句是诗人的愿望。这个愿望果然于三年后得到实现,神宗熙宁元年(1068)郑公官拜翰林学士,后权知开封府,再后来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杭州、青州,此是后话。

从前文可知,诗人晚年的隐士生活过得并不与世隔绝,而是四方交游,诗酒酬唱,如《和杨公度钱塘西湖百题》《代刺访历阳孙守公素》《次韵朱世昌察院登钟山》《次韵行中龙图游后浦六首》等表现出的,既有“投网舟移牵碧荇,采莲人去湿红裳”(《次韵行中龙图游后浦六首》)的洒脱,亦有“与君定交增浩然,谁谓此行垂橐还”(《即席和酬金陵狄倅伯通》)的豪迈。仕或隐在郭祥正看来,已不是内心难解的死结,诗人早已超出象外,已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处,过起了适足逍遥的生活。

宋代很多士人在隐居时,多似祥正这样,整日读书著述,出游交友、饮酒赋诗,虽不入仕,但与朝廷、官吏并不隔绝,如与祥正同时代但稍早一些的理学家邵雍,一生为隐,但其生活却是交游四方,赏花饮酒,赋诗著述。他们在人生观等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都是在肯定或不否定现实世界的同时,追求着个人的理想世界。他们的隐逸闲居并非仅仅是无道时代的无奈选择,而是基于文人士子们为树立个人人格自尊的总体需要,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当时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也被称为超越有限自我与有限世界的“出世精神”。毫无疑问,郭祥正隐逸期间的众多交游诗歌,是在“出世精神”观照下的一种价值体现。 zMpfH3tfJEYvH71sTuuVu9nWs0ooz9vmtqmoP3lLPtEujca+FUMMazk02Bhx6Q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