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正(1035—1113),字功甫,又字功父,号谢公山人,又号醉吟先生、漳南浪士、净空居士,北宋仁宗朝江南东路太平州当涂(今安徽当涂)人,举进士。熙宁年间,做过武冈知县,并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后以殿中丞致仕。元丰年间,复知端州。元祐初期,曾官至朝请大夫,又致仕,后隐于当涂青山。郭氏少有诗名,诗风豪壮,颇似李白,先后为梅尧臣、王安石、郑獬等人所称赞,多有“李白后身”之誉。欧阳修去世后,李廌希望郭祥正能继欧阳修做诗坛领袖,但因种种原因,郭祥正没能做到。哲宗、徽宗时,郭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长期以来,对于郭氏的生平和诗歌作品,很少有人密切注意和系统研究。通过检索文献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全国报刊上没有发表过一篇深入研究郭祥正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种宋诗选本选录他的诗作,这对把毕生精力献给诗歌创作且在宋代有一定影响的郭祥正来说是不公正的。
20世纪80年代,孔凡礼先生首发肇端,考证郭祥正的生平行实,校勘整理其文集,房日晰、莫砺锋、张福勋等学者亦大力推动,郭氏及其诗歌研究渐趋活跃和深入。下面就郭氏研究状况做一综合述评。
首先是为郭祥正正名的问题。在后人的诗话、笔记和正史中,有一些关于郭祥正的记载。有的述说他和王安石、李之仪的交恶过程,传言王安石认为他是小人;有的通过苏轼的戏谑说他不懂诗;有的借黄庭坚之口说他不懂词等。这些记载使得郭氏的人品受到怀疑,其诗歌亦遂至冷落。《四库总目提要》这样评价他:“小人褊躁,乎合乎离,往往如是,不必以前后异词疑也……其人,至不足道。” 那么历史上的郭氏真是这样的吗?
孔凡礼先生的《郭祥正与王安石》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篇研究郭祥正的论文,将历史上被讹传近千年的郭祥正与王安石的交游、亲疏关系做了全面的论析,得出郭王二人始终亲密、不曾交恶之论,郭氏之名始为学界正视。随后孔先生又在《文学遗产》增刊第十八辑上发表了第二篇有关郭祥正研究的论文,即《郭祥正略考》。此文对郭祥正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辨析,将郭氏蒙受千年不白之冤的根源公之于世。原来后人将北宋孔平仲的部分诗歌误作郭诗,补录于《青山集·续集》之中。正是这些诗歌中出现的攻击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给后人以口实,进而怀疑郭氏的人品。针对这个问题,李裕民在《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5期发表《〈四库提要〉订误九十则》一文,指出四库馆臣对《青山续集》的错误判断。对于郭氏与李之仪的关系,孔凡礼先生在《郭祥正集·附录》中的“郭祥正编年”发表了他的见解,认为双方交恶各有责任。
21世纪,毛建军在《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上发表了《郭祥正交游与声名辩正》一文,进一步指出了郭祥正被埋没诗坛九百年的原因。他认为诗人被埋没的原因与其同王安石、苏轼、李之仪之间关系的历史文献记载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史》《宋诗话辑佚》《挥麈录》等文献将郭祥正记载为揭人隐私的轻薄文人,这些文献又为历代所摘引,致使郭氏长期蒙受污名。与此相关,其诗歌也遭贬低,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极不公正的。针对郭、李交恶,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汤华泉在《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上发表《李之仪晚年四事新考》,对李之仪与郭祥正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李、郭关系交恶,责任多在郭祥正一方。文章据理以论,很有见地。
其次是郭氏的生平。孔凡礼先生在《郭祥正集·附录》中的“郭祥正编年”对此做的梳理成绩卓著。2000年莫砺锋在《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上发表了《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一文,对郭祥正及其诗歌做了细致的辨析。他把郭祥正的作品放在宋代的大环境下进行考察,给出了比较公允的评价。且不管作者对郭诗的褒贬,又一知名学者将目光锁在郭氏身上,本身就说明了郭氏的炫目存在。毛建军、李进宁在《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上发表了《郭祥正和他的诗》,介绍了郭祥正的生平和他的诗歌,行文简要,论述合理。
涉及郭氏行实的研究成果还有不少。马明达在《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上发表《广州伊斯兰古迹二题》一文,认为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应为郭祥正《同颖叔修撰登蕃塔》一诗所吟咏之塔。此塔古称“怀圣塔”或“蕃塔”。李竹深在《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代漳州的一次水患》一文,提到了时任漳州知州的郭祥正在水患时的事迹和他有关此次水患的诗歌。李忠在《山西老年》2001年第12期上写有《苏轼的诙谐与幽默》一文,指出“十分诗”的源头为苏轼戏谑郭祥正的《金山行》。孔凡礼先生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上发表《郭祥正与舒州》一文,指出郭祥正是北宋皖江地区著名诗人,曾为桐城县令三载,常去舒州州城,与州守、名士、高僧、隐者、异人广泛交游,留下了大量诗篇,皖山皖水为之增色。郭祥正还曾造访太湖海会寺,拜谒守端禅师,遂使海会寺声名益彰,进而成为宋代淮西禅宗圣地。孔先生的这篇文章出入文献,睿瞰万端,将郭氏在舒州的行踪考索清晰。
最后是郭氏的交游问题。孔凡礼先生《郭祥正集·附录》中的“郭祥正编年”对此做了相当卓著的梳理。韩酉山在《江淮论坛》2000年第5期上发表有《苏轼与皖籍文人的交游》一文,谈到了苏轼与郭祥正的几次交游,考证扎实,材料丰富。赵子文在《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上发表了《苏轼当涂行踪交游考》一文,涉及了郭祥正的一些事迹。此文对苏轼在当涂的行踪、交游做出考证后,指出苏轼一生三过当涂,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过当涂时与郭祥正交往甚密。此文材料翔实,论述充分。2003年毛建军的硕士学位论文《郭祥正交游考述》(郑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2003),通过对《青山集》以及其他文献资料的考证,详细梳理了这些资料所涉及的279位人物中的34位,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再现了郭祥正交游的真实面貌。这是一部有相当分量的学术成果,其文献整理与归纳综合工作做得相当扎实。
另外,学者也关注了郭祥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关于“家便差遣”的问题,郄丙亮在《论郭祥正“家便差遣”的深层原因》 一文中,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该文认为熙宁五年(1072),朝廷派遣章惇经制梅山事,设置郡县,发展生产。时任武冈县令的郭祥正应章惇辟权邵州防御判官,积极参与经制梅山事,并且立了“大功”。但是,次年四月,郭祥正被授予“太子中舍与江东路家便差遣”,实为罢官。对于罢官的原因,作者认为以往论者都是从个人恩怨的角度来揣测的 。郄丙亮的文章试把这一问题放在北宋新旧党争的背景之下,通过分析郭祥正参与熙宁五年经制梅山事件的具体过程,认为郭被罢官存在以下深层原因:一是旧党在争夺经制梅山主导权上的失利;二是北宋熙宁以前的对蛮政策与神宗、王安石的政策失误;三是章惇在经制梅山事的具体行动中用人不当,造成汉、蛮双方的重大伤亡,遭到旧党指责,郭祥正也被裹挟到两党政争中。若追究责任,神宗、王安石、章惇都难以逃脱,所以郭祥正这个“论功辄第一”的人成了当然的替罪羊。
关于郭祥正心态的研究,也被学者提了出来。刘中文的《郭祥正的桃源心路历程》 认为北宋大诗人郭祥正三次辞官,在出入官场的三十六年中,他自觉地追摹陶渊明。道家哲学与佛禅的双向驱动,使他不断地畅想归去来、呼唤桃花源,直到辞去端州知州,漫长而艰难的桃源心路才到达了终点。郭祥正的桃源心路历程凸显了宋代士人的整体文化心态。郭祥正既有“兀兀在浪间”的搏击浪峰之心,又有“婆娑溪上”的逍遥吟酌之想;既对仕宦功业存有幻想,又对官场世事产生厌倦、反感、无奈,甚至恐惧。其文化心理虽然是相互矛盾的两端,但总体倾向却是逍遥出世,做一名优游山水、无拘无束的“浪士”,这是郭祥正人生后期的主导思想,也是他成熟而复杂矛盾的文化心理。另外郭祥正儒、释、道相融互补的文化心理,不仅凸显了儒、释、道三教文化功能的差异性,也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整体文化心态。
由梅尧臣首倡,郑獬、刘挚等人嗣响,诗人郭祥正被誉为“李白后身”“谪仙后身”。这些名号从宋代开始便有着巨大反响,在给郭祥正带来显赫盛名的同时,也成为历代文学批评中对郭祥正诗歌风格进行评价的标准。弄清这个名号的来源、内涵及发展,将有助于学界对郭祥正研究的深入。杨宏《郭祥正“谪仙后身”名号由来及内涵》 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作者认为在梅尧臣、郑獬、刘挚等人心中,郭祥正的轮廓应该包含以下方面:一是少年才高,出自天然,才华超群;二是嗜酒风流,诗风豪壮,语言清丽;三是个性耿直,蔑视权贵,向往自由。宋代文人共有的理性思维和宋代君主广开科举仕进之路、尊重读书士子的社会制度与风气,让诗人身上少了一些李白式的狂放不羁,多了一层内敛气质。李白的狂放风格对郭祥正及其诗歌创作影响巨大,这使他一反宋人诗歌创作常态,沿着因袭模拟多过开拓创新的道路走下去,从而导致作品出现高下参差混杂的情况,最终未能继梅尧臣之后挑起主持诗坛的重任,可以说他得意于李白,也失意于李白。
秘阁校理在北宋时期是馆阁之职。北宋的馆阁是藏书、编书、校书之所,同时也是储才之地,是当时中进士高科的人都向往的地方,也是宋代士大夫进入显宦的路径之一。孔凡礼先生认为“郭祥正十九岁中进士,除秘阁校理,授星子主簿,不久弃官归”。此后,很多研究者沿袭这种说法。郭红超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在《郭祥正不曾担任秘阁校理》 一文中指出郭祥正十九岁中进士时,不可能除任馆职“秘阁校理”。虽然四库馆臣在《青山续集》的提要中已指出郭祥正的诗歌有很多已佚,但从《青山集》和《青山续集》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郭祥正曾任馆职的蛛丝马迹。如果郭祥正曾任秘阁校理,他就不会很快辞职了,也就不会有“不才思献赋,天路恐难通”的感慨了,因为馆职本身有时就是备皇帝顾问的清要之职。而郭祥正的诗歌中更多的是反映他对人生失意的慨叹,追步李白寄情山水以宣泄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愁闷。郭祥正几乎是终身沉沦下僚,抑郁而不得志,不大可能担任过秘阁校理,特别是在十九岁时没有担任秘阁校理,而实际出任应是从九品阶官“秘书省校书郎”。
2011年崔延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2011)中也谈到了郭氏的一些交游问题,可备参考。
金子总会发光。郭祥正和他的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经孔凡礼先生发掘推介之后,日本青年学者内山精也在1990年出版的《橄榄》上,发表了《郭祥正〈青山集〉考》一文。此文就郭氏《青山集》中的部分诗作进行了考证,考索之功较大。
在20世纪我国古典文献整理的大工程中,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72册《全宋诗》,成就令人瞩目。由孔凡礼先生整理的郭祥正诗作被编在第13册,于1993年出版。此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对郭诗的系统整理。其时孔凡礼先生整理的《郭祥正集》尚未面世,此本在当时遂成为关注郭诗的学者进行研究的最好依据。
当然像《全宋诗》这样浩大的工程,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此书问世后,一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查遗补阙的工作。房日晰于1997~1998年在《江海学刊》上陆续发表了《读〈全宋诗〉札记》数篇,其中的第八(1997年第6期)、第十一(1998年第3期)、第十二(1998年第3期)、第十三(1998年第3期)篇中涉及对郭祥正几首诗歌的考证。房日晰在2000年的《江海学刊》第6期上又撰《〈宋百家诗存〉正误》一文,涉及对郭祥正一首诗歌的辨正,结论比较令人信服。毛建军在《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期上发表了《〈青山集〉版本及〈续集〉辨伪考》一文。此文在孔凡礼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续集》或七卷或五卷,应为郭祥正同时代诗人孔平仲的作品。毛建军还在《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上发表了《〈全宋诗〉、〈全宋文〉重出及失收的郭祥正诗文》一文,指出《全宋诗》《全宋文》辑佚卷中有郭祥正重出诗文3则,他还从地方文献中获得郭佚诗文13则,对郭诗的甄别又添一功。汤华泉先生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上发表《新见宋十二名家诗辑录》一文,辑录有宋十二名家诗,共56首3句,其中共辑录郭祥正的诗九首,它们分别为:《为张吉父寻父归省感赋》《老人十拗诗》《采石渡》《邻壁诗至恶而终夜甚苦》《题冷翠阁》《凌歊台》《余自宣城来游泾邑遂同权令晁端本本之尉刘谊公曼进士梅及中至琴溪》《缺题》《题留云阁》。这些诗的辑录不仅对《全宋诗》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关于郭祥正的文献整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孔凡礼先生编辑整理的《郭祥正集》。孔先生根据前人版本对郭氏作品查补孑遗,检核讹误,按赋、古体、近诗、绝句等体类将其分成33卷,50余万字,得1429首完整诗歌。此书得到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资助,同时被安徽古籍整理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列为安徽古籍丛书之一,于1995年由黄山书社出版。全书考订细密,校录精严,可谓沾溉学者,足传久远。此书自问世以来,一直是研究郭祥正的最好本子。可是此书纸质较差,质量粗糙,且仅印刷了1000册,一般不容易见到。
对于郭祥正同时期诗人孔平仲的近五卷诗作掺入郭氏作品集中的问题,罗凌在《〈青山集〉与〈青山续集〉四库提要辨正》 有进一步的论述,他指出由于四库馆臣不明《青山续集》抄本的渊源,所以不能分辨其中杂有郭祥正同时期诗人孔平仲的近五卷诗作,而且为这些作品提供误导信息,故在四库提要中对郭祥正肆意讥讽,兼之提要撰写的态度极不严谨,遗留了不少疏漏之处。于是作者对这两篇提要做了具体而微的辨正,以补四库提要撰著之疏失,并从中透视四库馆臣对于提要撰写的态度,以及四库提要在编写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监管不力问题。
目前学界对郭诗的思想内容的关注多集中在游仙诗、咏史诗以及山水景观题咏诗等部分。
2004年卢晓辉的硕士毕业论文《宋代游仙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4)中在谈到“宋代游仙诗对游仙诗这一诗歌样式的创新”时对郭祥正游仙诗的哲理性做了一些阐释。其作为论文一节,材料翔实,语言有力。申慧萍和笔者在《菏泽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上发表了《“遇胜寄幽怀 揽古兴绝唱”——谈郭祥正的咏史诗》一文,指出:郭祥正的咏史类诗歌独具艺术特色,诗人在富含人文关怀的儒家基调中,咏史抒怀,既体现出对古人古事的咏叹,又包藏着对时光流转、万物变迁的人生感叹。郭祥正的咏史诗情景交融,时空统一,既有情的光彩,又有景的画面,既有史的深邃,也有诗的凝练,不仅熔铸出一个个意象优美、韵味悠长的整体意境,而且也突出地传递了诗人内在的品格力量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邹琳璠在《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上发表的《郭祥正〈拟挽歌〉之解读》一文指出:陶渊明的《挽歌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绝唱,后人拟之者甚众,而宋人郭祥正的拟作《拟挽歌五首》最具陶诗精神。《拟挽歌五首》是郭祥正对自然规律即天道的深刻思索及体悟。郭祥正所达之“道”,充分体现了他对老庄哲学的皈依和对陶渊明的攀仰。
笔者《郭祥正诗歌研究》以北宋中期的社会文化为背景,以诗歌为参照系,着重阐释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该文认为诗人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交游酬唱、山水田园、咏史抒怀等方面,其中交游、题咏类诗歌较多,这部分诗歌的主题取向传递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对题咏类诗歌做了特别的关注。
2010年潇潇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上发表了《蕴藉心灵的山水家园——郭祥正山水情结的际遇秉性分析》一文,认为山水景观题咏诗是郭祥正诗歌创作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山水情结不仅以个人际遇为基础,更因其特殊的秉性而勃发成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诗人不仅有着散漫自适的游士心态,还有其坎坷人生与孤独意识。
谭滔的硕士学位论文《北宋诗人郭祥正研究》(广西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1)认为当下学界郭祥正研究的重点是对其作品的考证,而对其作品内容和风格特征的评价仍囿于前人的成果,关于其人品问题的讨论更是莫衷一是。因此,学界对郭祥正及其作品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拓展。作者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分析研究,以促进后人给予郭祥正其人其作较为客观的评价和足够的重视。
关于郭祥正的诗歌创作与道教的关系问题,卢晓辉的《郭祥正的诗歌创作与道教》 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道教对郭祥正诗歌创作的影响前期是外在形式化的,如意象运用、超现实的艺术手法;后期是在内在精神层面上的,如逍遥物外的思想等。作者通过分析指出,这种影响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其诗风前后的变化,从而破除了传统文学史上对于郭氏诗歌的不少成见。
后西昆体、险怪体、耆英体、后白体、词体、非坡非谷体等,无疑属于北宋诗坛的非主流体派。郭祥正诗歌的太白体也是同期的非主流体派。吕肖奂在《多元共生:北宋诗坛非主流体派综论》 一文中认为,这些非主流体派在主流体派所掀起的时代审美主潮之外,保持小群体审美的独立性,从而使诗坛呈现出多元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形态。非主流与主流体派间或者平等和谐、互相渗透,或者不和谐甚至对峙争鸣,构筑出诗坛多元合力或互补共生的复杂无序原生态。
关于郭祥正的诗歌创作与禅学的关系问题,张慧鹃的《郭祥正的诗歌创作与禅学》 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提出郭祥正与禅学有着不解之缘,而且这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作处处渗透着独特的人生思考,禅意、禅语更是经常暗藏在他的诗歌中,增强了作品的韵味。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看出他的价值取向。
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博士生赵婷婷从多层次诗歌对话的可能性这一角度,论述了郭祥正对李白的接受。她的《诗歌对话的可能性——试论宋代诗人郭祥正对李白的接受》 一文,从郭祥正被梅尧臣称为“太白后身”,但被某些学者给予了偏向否定的评价这一话题入手,从“对话”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作者认为对于李白的艺术遗产,郭祥正是根据不同场合与不同对象灵活地加以运用的。前期在和梅尧臣的对话中,李白是一个中介,促进郭祥正与梅尧臣的情感与艺术交流;在和当时文学圈的对话中,李白是郭祥正灵感的一个来源,郭祥正力图使自己的作品满足听众的心理期待。同时对于郭祥正本人,李白也是他在诗歌里的一位谈话对象。而到了晚年,郭祥正诗歌里的谈话对象则经常是逝去的亲人,以及他本人。对于此时的郭祥正来说,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灵疗救的过程,他本人的风格日益明显,李白的身影则逐渐淡出。作者最后写道,郭祥正是一位成功的诗人。他成功的足迹是可以追踪的。他不是李白简单的复制品,不是盲目地模仿李白的诗歌。他学习李白诗歌的方式是十分灵活的,根据场合和接受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与不同对象的对话,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李白对于郭祥正的诗歌创作来说,是手段,而非目的。在元祐诗坛,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主要诗人都以杜甫为典范,而郭祥正独以李白为主要的学习典范,似乎是一个另类。但这样另类的存在,应该会使诗坛显得更加气象万千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是应当给郭祥正在宋代诗史上的地位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的研究角度比较新颖,观点也有理有力。
张焕玲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宋代咏史组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1)中谈到了郭祥正的部分咏史诗作,可备参考。
吴增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1)中谈到了郭祥正的部分作品,可备参考。
于广杰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苏轼文人集团研究——以诗词书画为中心》(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3)中涉及了郭祥正的一些作品,可备参考。
罗旻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宋代乐府诗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3)中也涉及了郭祥正的一些乐府诗歌,可备参考。
郭氏在当时即被呼为“李白后身”,足见其对李白的追慕。对此,孔凡礼先生在《郭祥正集·附录》中也曾提及,并做了简要的分析,认为其对李白的追慕,应该是由生活而诗歌,由思想而艺术。房日晰的专著《唐诗比较论》 中有《追宗李白的诗人郭祥正》一文,详细论述了郭祥正对李白的继承。郭慧的硕士毕业论文《宋人视野中的李白》(扬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6)第三部分认为,宋人对“李白后身”郭祥正的形塑定位,使得李白的“谪仙”意义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化。人们在郭祥正身上寄托了对李白的仰慕与追思,他的出现实际上意味着这种尊崇风尚已经凝聚成一个崇拜的具象。此章言语荦荦,观点新颖。陈军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发表了《郭祥正对李白的审美接受》一文,指出郭祥正是宋代学习李白诗歌并取得较大成就的杰出诗人。文章从生活方式及创作思维方式、诗歌内容与形式、艺术风格三个方面讨论了郭氏对李白的接受,认为这影响了郭氏自己“豪迈精绝”的诗风的形成。该文同时指出了郭祥正对李白的接受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意义。
2007年笔者在《郭祥正诗歌研究》一文里将郭诗按体裁分类进行研究,指出郭诗中数量最多的是五言古诗与七言绝句,但综合起来看,写得最好的是歌行体诗与七古诗。歌行体多写得纵横豪迈、铺排凌厉;七古中的七绝具有清健质实而又雅洁高古的情调。这两类诗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此外该文又针对郭诗中常见的意象进行了探讨,将其诗作中的人文意象(如酒、笔、琴、茶等)、自然意象(如梅、鲸等)和历史典籍意象(如甘棠、击壤等)做了进一步分析对比,认为郭祥正诗歌中的人文意象是“以象写意”,诗歌运用传统的表现文人生活的意象来隐喻诗人心中的圣地,以抒写诗人的志向,表明了诗人注重个性与力求创新的审美意识,而这也是北宋中期避俗求雅的时代风气在诗中的反映与表现;自然意象重视象征意义,重在体现主体的内在品格和人文精神;历史典籍意象则沟通了诗人的心智、情感、精神,不仅将诗歌的形象内涵极大地丰富起来,同时也给读者以更多的回味余地。读者、诗人与古人三者同时交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断地相互转换,相互补充,使得诗歌的艺术形象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在表情达意方面更是曲折多义,想象无穷。诗人对于意象的选择、过滤以及联结建构,直接体现着诗人的“心画心声”。
对郭祥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的研究,笔者有《卷帘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谈郭祥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 一文,认为诗歌意象的选取经营直接影响着创作风格。郭祥正在对松、竹、梅、鲸等自然意象做选取和经营时,多遗貌取神,重视其象征意义。在诗人主观情意表达和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中,写意性、概括性成为其诗歌的主要特色。诗人在创作中对自然意象的梳理和建构,揭示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个性化的艺术感悟。
对郭祥正诗歌中的人文意象的研究,李金善及笔者有《胸中策画烂星斗 笔写纸上虬龙奔——谈郭祥正诗歌中的人文意象》 一文,认为郭祥正的诗歌创作多用酒、笔、琴、茶等意象,而且富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这些意象的选取是诗人内在情感的产物,是诗人的“心画心声”。意象的大量使用使得其诗歌内涵丰富,艺术风格更趋多样化。
对于郭诗的继承问题,王红霞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宋代李白接受研究》(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0)中的“盛宋”部分有所涉及。作者认为由于宋人和李白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文学背景下,心灵感知和艺术旨趣也相异,因此宋人对李白的认识比唐人更难。张振谦的《宋代文人“谪仙”称谓及其内涵论析》 一文,认为“谪仙”称谓源自道教神仙观念,这一称谓因用于李白而具有了诗人意义。宋代文人广泛借用“谪仙”称谓,这与他们的道教信仰、诗才学识以及对李白的崇拜有关。狂傲、贬谪和诗才是宋代文人对“谪仙”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谪仙”因此也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术语之一。
郄丙亮《论郑獬古体诗歌的阶段性特色》 中也涉及了郭氏及其诗歌的一些情况。此外,李振中的《〈李白资料汇编〉补遗刍议》 一文,认为今后补遗应注意以下几点:注重搜集后世化用杜甫寄赠李白诗句的资料,继续注重搜集与李白有关的文学或文化现象资料,注重搜集别集中诗文题目不含李白词语意象而诗文中却又涉及李白的资料。
这两篇论文都指出了郭祥正对李白的继承问题,可备参考。
关于郭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学思想的研究,也不断被学界所关注。首先,张福勋、王宇在《阴山学刊》2003年第2期上发表的《“我亦谈诗子深许”——郭祥正诗论发微》指出,长期被隐没的郭祥正,不仅有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而且喜欢谈诗论诗。郭氏诗论涉及范围很广,诸凡诗学、诗体、诗韵、诗法、诗思等,皆有涉及。该诗论既倡“椽笔发清唱”,又主“兴寄”,不仅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郭氏诗论对宋诗的发展,以及宋代诗论体系的形成,都做出了贡献。其次,张福勋在《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发表的《心声与心画,开卷见天真——郭祥正的书画论》一文,论述了郭祥正在诸如画与世、画与物、画与境、画与意、画与心、画与诗、画与法等重要问题上所提出的独到见解,认为这些很值得挖掘与研究。
关于吴文治的《宋诗话全编·郭祥正诗话》中对郭祥正诗话的十三条编收,刘中文认为至少遗漏了三分之二。刘中文的《〈宋诗话全编·郭祥正诗话〉补遗》 有二十六则诗话补遗,并根据诗话的内容将之分为六个层面,分别为:论先贤之诗风,评定其文化地位(十四则);以物象譬喻先贤之诗风(五则);探究具体的诗学理论问题(一则);理性思辨,对先贤之人生做出价值判断(三则);论诗人的人生境界(二则);记载诗史之佳话(一则)。
关于郭祥正的诗学理论,杨宏的《郭祥正诗学理论初探》 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作者认为郭祥正不仅积极参与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而且也非常喜欢与他人探讨、研究诗歌理论。这些诗学理论散见于其所遗留的近200首诗歌当中,涉及诗歌本源、思维创作、语言技巧等诸多方面,是宋代文学批评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太廷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郭祥正论诗诗研究》(安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3)中系统梳理了郭祥正的诗学思想。作者从主“豪”倡“清”、提倡“兴寄”、裨于“补世”三个方面对其论诗诗内容进行分析;又从情感性和形象性两个方面对郭祥正论诗诗特征进行辨析;之后比较了郭祥正与杜甫诗论之异同并由此引出附论——关于郭祥正被埋没诗坛九百年原因之探讨。文章立论清晰,有理有据。
潇潇的硕士学位论文《郭祥正山水景观题咏诗研究》(安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7)首开风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将一些很少为学术界关注的郭诗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作为研究对象,指出郭祥正山水景观诗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地方文化的积累和宣传、人文生态建设都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文在第三章探讨了郭祥正山水景观题咏诗创作的成因,着重分析了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科举制度的变化和地域文化环境对诗人创作的影响,从诗人的性格和经历角度分析其自然山水文化审美心态产生的内因。之后潇潇有《试析地域文化环境对郭祥正创作的影响》 一文,认为郭祥正的山水景观题咏诗,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安徽、江西、湖南、河南、福建、广东等地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尤其侧重描写安徽宣城与当涂两地风光,诗人的山水景观诗创作与其时所处的地理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潇潇又通过《析友朋唱和对郭祥正山水景观题咏的影响》 一文,指出唱和在郭祥正的山水景观题咏诗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媒介作用。唱和不仅为郭祥正的山水景观题咏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诗料,使其创作水平有了提升,还增加了他在当时的知名度,并且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潇潇还有《郭祥正、彭汝砺合肥诗歌创作比较及文化意义》 一文,从合肥地方文化的角度,比较了郭祥正、彭汝砺在合肥的诗歌创作及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历代文人在合肥的文学创作是合肥这座历史名城的重要文化积淀。宋代郭祥正、彭汝砺在合肥期间的诗歌作品中都包含着对地域景观文化的开拓和对个体人文精神的展现,而由于在创作心态、个人境遇上的区别,前者更重视发掘景观之美,后者则为诗歌赋予了更多的个人感悟。他们的诗歌不仅再现了古代合肥的自然之美和传统之美,更为当今传统文化的保护、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启示。
在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朱少山的硕士学位论文《北宋皖南诗歌研究》(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1)、杨帆的硕士学位论文《牛渚诗学意象初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4)和魏倩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风土百咏诗研究》(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3)均有对郭氏及其诗歌的相关论述。此外陈小辉的《宋代安徽诗社概论》 也涉及了郭氏及其诗歌的一些情况。
地方政府也在关注郭祥正。如在郭氏的家乡,吴黎明、傅中平、方燕在2013年12月6日的《马鞍山日报》上发表了通讯《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 今朝“掀起盖头出深闺”——“1234”战略掀起“中国第一诗山”红盖头》一文,介绍了当涂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该景区以青山为主体、李白文化为依托,规划面积53.03平方公里,总体结构为“一山、两河、八区、十景”,目前在着力于打造“中国第一诗山”品牌。文中也谈到了郭氏的一些情况。
近两年,学界就《功甫帖》的真伪问题展开了很多的讨论。这些讨论,对我们更深入了解古代书法、碑拓、复制、题跋、钤印等各种艺术类型的方方面面,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功甫帖》这一特定的文献来说,其真伪和价值如何,我们不做评论。我们仅胪列诸家的文章题目和发表刊物、日期,以方家便利查阅参考。
相关文章有:方骥鸿《〈功甫帖〉及其年代小考》 ;祝贺《〈功甫帖〉:苏轼写在当涂的信札——从文史角度谈〈功甫帖〉的书写年代、地点》 ;单国霖《苏轼〈功甫帖〉辨析》 ;虞云国《关于郭功甫仕履之补证》 ;柳向春《从文献角度也说〈功甫帖〉》 ;翟群《〈功甫帖〉风波引发反思——文物鉴定,博物馆专家如何担当社会责任》 ;萧啸《〈功甫帖〉真伪之争再升级——收藏家刘益谦携原件进京并发布高清影像检测报告》 ;曹鹏《〈功甫帖〉真伪:学术之争?话语权之争?还是利益之争?》 ;王朴仁《〈功甫帖〉的一些科学辨证问题》 ;李全德《苏轼〈功甫帖〉文本性质探微》 等。
此外,孙东明硕士学位论文《〈四库〉北宋别集所见书法文献整理》(吉林大学,历史文献学,2014),也谈及了郭祥正的书法问题。
郭祥正的散文,因数量极少,故很少被人重视。目前仅见《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上发表的李才栋《关于郭祥正与其所作〈白鹿洞书堂记〉的补白》一文。文章指出,《白鹿洞书院碑记集》和《白鹿洞书院史略》中关于郭祥正当时官职的记述有误。郭祥正任星子主簿时,恰好孙琛重建白鹿洞书堂,郭应在此时为其撰写《白鹿洞书堂记》。
关于郭氏的赋作,有刘培在《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上发表的《徘徊在入世与归隐之间——论郭祥正的骚体创作》一文。文章指出:骚体在北宋中期兴起,经世致用的精神被发扬光大,屈骚发愤抒情的传统被很好地继承。随着党争的加剧、变法的失败,文人们的心态发生了极大倾斜,爰时进取、兼济天下的热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逐渐被消磨殆尽,他们走上了理性反省的道路。郭祥正的骚体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他的骚体表现出仕与隐的矛盾心理,雄豪之气与俊逸之气并存,具有极为明显的新旧丕变的特征。此文论述有力,视野开阔,质量上乘。
关于郭祥正诗歌中的方言问题,吕玲娣的《从宋代安徽诗人用韵看宋代安徽方言的若干特点》 一文,以及刘晓南的《试论宋代诗人诗歌创作叶音及其语音根据》 和《元祐新制与宋代叶韵》 两文,都提到了郭诗中的用韵以及所反映的方言特点。
关于国外学者对郭祥正的研究,除上文提到的赵婷婷外,还有日本的学者。邱美琼、殷丽萍的《日本学者内山精也的宋诗研究》 一文指出内山精也是日本宋诗研究的中坚力量。他在宋诗文献整理、宋代士大夫的诗歌观研究、宋代士大夫的诗歌研究、宋代士大夫与文化研究、日本宋诗研究史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内山精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促进了日本学界宋诗研究的繁荣,对我国的宋诗研究具有参照与借鉴意义。其中郭祥正也是其关注、研究的对象。
除语言、文学、历史等领域在关注、研究郭祥正外,艺术界、农业界的专家也对郭祥正有所论及。如郭新云的硕士学位论文《宋诗中的古琴艺术》(河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2012)和惠冬的《宋代荔枝种植格局的变化与成因》 ,都有郭祥正的相关话题。
关于综合述评,笔者的《北宋诗人郭祥正研究述评》 对郭氏的生平行实、校勘整理,郭诗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杨宏的《20世纪以来海内外郭祥正研究述评》 对20世纪以来,海内外有关郭祥正研究工作取得的较为丰富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指出了相关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
由此可见,20世纪有关郭祥正的研究只是零星的、考证性质的,21世纪有关的郭氏研究开始渐趋增多,角度、方法、视点也丰富多样。目前学术界对郭祥正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依然比较薄弱,可开拓的领域还有不少。如在文学研究方面,对其诗歌主张的进一步研究,可沿着张福勋先生的路数继续前行;在北宋大背景下研究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可循着莫砺锋先生的观点继续深化。另外,对其乐府、歌行诗作语言的异质化、构思的奇特化等诸多方面的细化分析,关于郭氏对杜甫的自觉继承以及儒、释、道思想在郭诗中的体现和反映等方面的研究,对郭氏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的认识等,皆需进一步深入。以郭祥正及其诗文为对象的学术研究之路还很长很长。
综上所述,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孔凡礼先生和21世纪初张福勋、毛建军等先生的研究考证,学界认识到对郭祥正这样一个把毕生精力献给诗歌创作并取得很大成就的作者的误解或者轻视,都是不公平的。而学术研究又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目前学术界对郭祥正的研究很薄弱,即使是较有分量的论文,也只重在考证交游方面,在诗歌方面的研究全面性和系统性明显不足。因此,对郭祥正的诗歌进行全面研究,对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给予准确评价,就成了本书研究的可行性突破口。
本书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北宋中期的社会文化为背景,以诗歌为参照,并结合郭祥正的生平、交游以及思想,对诗人进行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和材料分析法之研究,着重阐释诗人的人生经历、心理世界和诗歌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诗歌意象,挖掘诗人个性化的心路历程,并阐述诗人诗歌的总体风貌。
无论是和同朝代的欧阳修、陆游相比,还是和诗人同时代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相比,就其于当时文坛上所处的地位而言,对于郭祥正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因此,这里对郭祥正的诗歌做全面的、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即使不周,也比沉默或毫无创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