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经济阶段社会变化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李善同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经济新形势下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化有重大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要素驱动等都是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质量的关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地方城市化都是中国城市化的新趋势。城市群在城镇功能定位、产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都具有更大优势,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

关键词: 城市化 影响因素 未来趋势 城市群

这个选题基于前几年自然基金的重点项目,主要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管理。

一 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从经济社会方面来看城市化影响的机制是什么?过去的研究通常将城市化作为促进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经济社会推进的动力。但本研究是着重分析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首先,无论是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劳动力的流动,还是技术、政府行为等都会对城市化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比如经济增长通过一些渠道影响城市化,结构变化也是,实际上产业结构转变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之一,所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一个阶段,并不是一个起因。要素流动,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对城市化也非常重要。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和政府行为。拿政府行为来说,一方面它是一个行政主体,同时它也是一个市场主体。政府要消费,政府要选择办公地方。比如北京市政府从城里转到通州必然对整个城市产生很大影响。

以上简单论述了哪些因素会对城市化产生影响,接下来,从未来发展看,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首先,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世纪之交时,中国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行列,2020年左右从中等收入转到中高收入水平。其次就是增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两位数,后来是8%左右。过去五年计划有多少年都是8%,不管是10%的增长,还是9%的增长都说是“老八路”。但从“十三五”以来,经济增长已经从8%降到7%或者7%以下,经济增长未来不可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实现比较高的个位数增长可能性也不是很大,这就是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五年规划增长的大概情况。

接着就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工业化角度来说就是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过渡。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另外各个城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造成产业选择和发展路径都大相径庭。这中间特别要提到人口问题,因为人口和城市化的速度直接相关,一方面人口增速逐渐减缓,15到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4年开始下降,另一方面老龄人口增长比较快。现在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了11.4%。

然后中国经济增长从原来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会对城市化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增长原来是“三驾马车”拉动,在2008年之前进出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投资也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现在超过了50%以上。通过各个省之间的区域系数不难发现,当前区域差距比1978年大为好转。但从2014年之后,区域差距又小幅度上升。影响城市化发展非常重要的还有基础设施,中国基础设施现在已经实现从基本适应到超前发展的转变。骨干性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尤其是高铁在国际上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多层次的城镇交通骨干网络也在加速建设,这些都会对城市化带来影响。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和环境,近些年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13年以后中国对于政治治理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这些政府行为在整个治理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这些都对城市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上述因素对城市化的速度、风险、格局和质量都有什么影响?分析可知,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存。比如经济增长速度和城市化的速度,不会像过去那么高。

二 城市化未来发展趋势

通常来看,中国城市化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这种发展已经进入减速阶段。通过各种方法来预测中国城市化,无论是到2030年,还是到2040年,又或者是到2050年,城市化还是有比较长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是减速的阶段。近年来,城市化每年增长速度也是逐步放缓的。

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传统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问题和矛盾,在城市化后期阶段会集中体现出来。城市化进入绿色发展阶段,城市服务业(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城市的集聚焦点,引导城市化发展方向。

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成为趋势。以前都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现在来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还有城中村等都体现出要素向农村流动,今后城市发展可能是双向流动。

地方城市化发展分化成为新的趋势。分析中国区域发展,从空间角度来看,应该有四个维度:第一是宏观的全球经济背景;第二是中国在不同的阶段发展战略不同;第三是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第四是城市和区域政策。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实际上正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热潮。当时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对消费品工业重视不足,所以改革开放后,消费品工业快速发展。将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推出沿海地区建设特区的政策,促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经济的全球形势有所变化,比如,全球生产改变了一个产品在一个国家生产的模式,复杂的产品现在在全球范围生产。此外,全球经济放缓,特别是贸易比经济增长速度还要慢,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个大背景跟前些年是不同的。从国家来讲,经济增长速度比原来有所放慢,特别是投资率逐渐下降。这些都会对中国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把价值链引入对区域分析框架中,因为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由本省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决定,实际上其他省的消费可能也会用到本省的消费品,其他省的投资可能也用到本省的投资品。所以在研究一个省的发展时,不能只看到本省的出口和拉动,还要看到其他省的投资消费也会对本省产生影响。

三 研究进展

把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合在一起可以将中国的各个省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诸如长三角、珠三角的省份,出口占比较大;第二类是依靠投资拉动的省份,如吉林、黑龙江、湖北、河北;第三类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占比较为均匀的省份。从判断整体驱动因素来看,实际上有这样三类,一类靠出口,一类靠投资,还有一类比较均匀。

比较来看,这三个地区参与全球经济价值链的方式不同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口占的比例远超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相似。把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做一个比较,可以发现北京和上海在某些方面比较相近。而天津、河北和江苏、浙江比较接近。按照某个行业进行比较,上海跟周边的地区如安徽、江苏联系比较多,而北京跟周边联系不强,联系更多的是江苏和上海。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协同性亟须加强。

城市群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十九大报告也特别强调以城市群为主体促进大中小城市发展。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有很多新认识,其中一个是介绍不同规模城市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通过中国城市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和2006年中国经济从集聚向第二产业转向分散,近年来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下降幅度较大,比如长三角地区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也下降很多;技术密集型同样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实际上各个城市群也验证了中国的产业在转移的现象,在转移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转向中西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转型,从比较优势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占有较大优势。整体来看,产业转移是非常重要的趋势。但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仍然有较大优势,中西部城市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较强的优势。

最后,研究认为,城市群在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发展方面能够促进合作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能够推动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方面能够推进统筹协调。 gGJidwdWS9nYZtktCLfmbYH8xenpLnBqAf7x61ofpyuP2X6G2E3Cn3gGnBNIK2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