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版本目录学家江澄波先生印象记

古文献典藏的前提是鉴别与购求,前者讲究“眼力精熟,考究确切”,而后者注重寻觅的范围与途径,如郑樵所谓“求书八道”:即类以求、旁类以求、因地以求、因家以求、求之公、求之私、因人以求、因代以求。吴门古旧书业历史悠久,明清两代,尤称极盛。刻书之精,藏书之富,书坊之多,除北京外,首推苏州。故海内学者采觅典籍,莫不于此求之。

今苏州平江区纽家巷之文育山房,不仅在吴语中与旧之文学山房异字同音,而且实系一脉相承。现店主江澄波先生正是昔日文学山房之后人。文学山房主人江杏溪,娴于版本目录,又善访旧籍,苦心经营,遂名闻东南,为书林巨擘。杏溪原名如礼,以字行,祖籍浙江湖州织里镇。太平天国时期,其父椿山来苏,进阊门扫叶山房为店员。光绪七年生子杏溪,光绪二十五年创文学山房于护龙街嘉余坊口。1931年迁至大井巷北首,前有宽阔高敞的店堂,古书盈架,随人选阅;后有楼座,成为东南旧籍贩卖的名铺。此时,其子静澜已精于贩书之术,协助店务,经营古书益盛。如无锡朱达夫、吴下冯桂芬,以及管礼耕、叶昌炽、丁士涵、沈秉成、王同愈、单镇藏书,皆囊括于店中,海内珍本也时有搜集。于是南北名家时聚山房,若涵芬楼之张元济、孙毓修,浙江兴业之叶景葵,北则傅增湘、朱希祖、顾颉刚、谢国桢皆时来访书,名作家郑振铎、阿英等皆是不速之客。至于吴门学者名流,更是不一而足,可谓群贤毕至。

文学山房于1956年参加书业合营,并入苏州古旧书店。杏溪于1949年病逝;其子静澜继承遗业,曾任新华书店旧书回收部主任,1965年退休,1978年病故;其孙澄波幼得先人教诲,粗识版本,抗战胜利以后,又得潘景郑先生指教,尤精鉴别宋明版刻,善目录之学,公私合营后进入苏州古旧书店。文育山房则是江澄波先生退休以后,以耄耋高龄重操旧业,开的一家古旧书店。其间,它虽曾几度易址,从建新巷25号到小太平巷5号,最终落户于钮家巷9号,但足以堪称目前苏州民营旧书业的一面旗帜。

时值酷暑,但素以园林之秀冠绝于天下的苏州,依然游人如织。沿着临顿路向南走不远,便是钮家巷了。进入巷口大约不到二十米,很容易便找到了文育山房。只是眼前的情景,让人颇感失落。一是印刷体的“文育山房旧书店”几个大字,让人再也找不到当年水竹邨人徐世昌及翰林曹福元所书“文学山房”的古朴遒劲;二是书店裹挟在修车铺与小吃店之中的不伦不类,让人无法想象新中国成立前吴中护龙街自察院场至乐桥一段,大小旧书铺林立其中的和谐与昌盛。由于来得较早,山房尚未开张,我独自坐在门前古槐下的竹藤椅上,倒是找到了一丝读书人的惬意和散淡。不一会工夫,远远就看见一位老者从巷子另一头踽踽行来,个头不算高,圆圆的脸庞上架着一副硕大的老式眼镜,腋窝下似乎还夹着一包书籍——牛皮纸包扎得严严实实的。他就是版本目录学家江澄波先生。

近代传统书业之经营,非仅流通书籍一途,如昔日上海蟫隐庐主人选印珍本秘籍,北平通学斋主人编纂《贩书偶记》,均嘉惠学林,沾溉后世。因此,甫一坐定,寒暄几句后,我便迫不及待地询问,能否一睹《文学山房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以及《文学山房明刻集锦初编》(以下简称《初编》)?当年,文学山房用聚珍木活字精印的《丛书》共出四集二十八种,以连史纸印行,所编内容以训诂、考证及书画题跋为主,曾风行一时,远销日本欧美。《初编》一书则选明版书一百六十种,每种一页,加以提要,于版本目录学研究功莫大焉。该书发行后,各地图书馆争藏,惜仅辑成三十余部,现吴门公私藏家,均无是编,其珍贵可知。据江老告知,其实文学山房后又得蒋凤藻《心矩斋丛书》及谢家福《望炊楼丛书》书版,亦重印发行;1935年起,文学山房每年还编印存书目录,先后出过三期,分别由瞿启甲、叶恭绰、吴梅题写封面。遗憾的是,公私合营后,运动频仍,以上种种,江家竟已无一部私藏。《初编》付梓后,潘景郑先生甚至因自身成分之忧没敢应约为之作序,后改为顾颉刚先生作序,顾廷龙先生题耑。昔日运动之惨烈,于此可见一斑。令人稍感欣慰的是,80年代初,江老曾从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复印过一份顾颉刚先生的《初编》序言,从中可知,顾先生对文学山房所刊刻之书评价甚高:“苏州文学山房夙为书林翘楚,江君静澜及其文郎澄波,积累代所学,数列朝缥缃如家珍,每有所见,随事寻求,不使古籍有几微之屈抑”,“其于省识古文献之用,远出《留真谱》复制之上,洵为目录学别开生面之新编。得是书者,合板本图录而观之,有明一代刻书源流,如指诸掌矣”,“甚愿江君父子,更进一步,搜罗清代名刻之残者,同例分集装行,盖木刻之风,兹已届歇绝之期,必有此书而后得以揽其后期之全貌,固以评察板刻终始递嬗之迹,其为功顾不伟哉!临颖殷望,跂而求之。” 可惜的是,仅仅三年后,书业便已公私合营,后“文革”爆发,江老更被下放至苏北阜宁参加劳动几近十年,顾先生殷殷期望的“文学山房清刻集锦初编”终究化为泡影。

知道我来自古城扬州,江老特意引我至里间,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刚才进店时用牛皮纸封得严严实实的包裹。原来,里面是太谷学派第二代传人张积中撰的《白石山房诗钞》、第三代传人黄葆年撰的《归群草堂诗文集》、第四代传人李泰阶撰的《双树书屋诗钞》及黄寿彭撰的《远香书屋诗文钞》等一批扬州地方文献珍本。江老坦言,刚刚成功竞拍过云楼剩余1/4藏书的凤凰集团,正有意于将其纳入拟建中的藏书楼,但他更希望这批珍贵乡邦文献能回归故土,有益于后学。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回到店堂,顺着刚刚收购太谷学派文献的思路,江老谈起了他下放期间收购宋蜀刻大字本《元包经传注》的经过。此书系藏书家张石铭之后人流出,书品宽大,纸洁如玉,墨光似漆,可称宋蜀刻中之上驷。南京图书馆本有意购买,只因杜信孚先生误鉴为明版,竟被退回了古旧书店,后为上海图书馆收藏,终成为镇馆之宝之一。于是,我向江老请教,《文学山房丛书》之最后一种《西圃题画诗》,扉页有潘宝沂题签署“丙寅秋九月下浣”,其中之“下浣”当为何解?江老淡然一笑:“农历的二十一日到三十日啊!”。回想刚刚,一起翻检《李泰阶手札》时,就“台甫”尊称,就古人不能直呼其名,江老就信手拈来民国藏书家怀辛斋主人许博明和叶德辉之间的一段逸事加以佐证。由此,令人不得不感喟,前辈大家史料之娴熟,根柢之扎实,实非我辈所能逮。

临别之际,江老起身拿出早已题签好的《古刻名抄经眼录》相赠,并略显歉意地说,《江苏活字印书》已经送完了,只有以后找到再送你了。《古刻名抄经眼录》采用书录形式,不仅记录各书之题名卷数、著者及版本,又辑录各本之批校题跋,实乃吴中学人长期积累之书目传统,亦为先生从事书业、服务学术70余载之实录。原编300篇,录自20世纪50~90年代,著录先生经眼之吴中叶氏缘督庐、管氏操 斋、赵氏旧山楼、沈氏师米斋、丁氏淑照堂、王氏栩栩盦、顾氏小石山房、单氏桂阴居、顾氏过云楼诸家藏弆之刻本及抄本,并详录书中题识及藏印。(2019年补记:在原编付梓20余年后,即付剞劂之续编则又增订百余篇,体例一仍其旧,所录为先生近30年所经眼者。循览一过,吴门书林近70载典籍流转之精粹,已可得其大概。不唯如此,先生所记之古刻名抄本,业经流通,遂难踪迹,有此记录,不仅可供阅读,后人征文考献,亦庶几有所依据。吴格先生有云,以70载之铢积寸累而始成此目,其足为中国目录学史增重,自不待言。)

江老告诉我,昔日鲁迅、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目前他也正着手做《苏州笺谱》,已收集了200多幅,最早一张是道光年间潘世恩为纪念其父生日所造之笺,“要是有江标的《十六幅藏书家图》作为参考才好哩”。言语之间,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位已届87岁高龄的老人(案:时在2012年)。这些年,从私淑业师徐复先生,到瞿冕良、张秀民、沈燮元、骆伟诸先生,再到眼前的江澄波先生,这些我求学或拜谒过的前辈学者,他们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视学术为生命。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达到了治学者的最高人生境界,这似乎也是吾辈与前辈学者最大的差距吧。

江氏三代,蜚声书林,传为美谈。80年代初,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以82岁高龄再次莅苏访书,特赋七绝一首赠江澄波先生云:“性耽搜讨到吴门,历识君家数代人。发潜彰幽君独秀,蜚声卓越在书林。” 诚哉斯言! sDIrEUJbqmwvlF5V9kSEG3zFG3Cy1aBjzEViKY/hCUzm+WpB+tZ8VmCvUT8xGL7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