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有关国家建构研究

西方国家理论的渊源可追溯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二者均对古希腊城邦国家进行了讨论,只是前者更注重理论探讨,后者更注重经验总结。从中世纪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对国家的神学化,再到15世纪现代民族国家在英国出现,直到19世纪欧美各民族国家的建立,西方现代国家理论也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过程建立起来。纵观西方现代国家理论的发展脉络,其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属契约国家理论和现代国家建构理论。

契约国家理论来源于社会契约论,代表人物为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对于国家起源问题,该理论奉行个人-社会-国家的基本逻辑,只是霍布斯强调个人安全权,洛克重视个人财产权,而卢梭则侧重个人自由权;对于政权形式,该理论倡导分权理论,在洛克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应由不同国家机关行使,在此基础上,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可以说,社会契约论和分权理论为现代国家的组织方式和权力分配进行了基本架构,对国家建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就关注现代国家建构问题,他的《文明的进程》 一书认为,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相比,其基本特征在于合法地垄断了权力与税收,成为协调社会经济秩序的工具,并逐渐实现统治者与管理者、经济与政治的分离,社会分工、相互依存、国家形成逐渐演变为国家-社会-市场关系。同时,埃利亚斯也认为,欧洲各国的现代国家建构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路径。埃利亚斯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探讨现代国家建构对以后的现代国家建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70年代,市场对经济调节的有限性引起人们对国家推动经济发展作用的再思考,西方学者喊出“回归国家”(bring the state back in)的口号,现代国家建构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论题,融汇了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

美国政治学家查尔斯·蒂利的《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 ,在已有的西欧国家发展史研究基础上,认为“强制”和“资本”是国家建构的基本因素,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西欧的国家建构进程,并分析了其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差异。在其另一著作《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 中,蒂利探讨了西欧的民主政体建设与发展过程,并对民主政治与社会抗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蒂利的上述研究,奠定了国家建构理论的基础。

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埃特曼的《利维坦的诞生: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的国家与政权建设》 一书,主要研究从罗马帝国解体到法国大革命之间的欧洲历史,分析了西欧国家不同的国家形态,指出世袭统治者与社会精英集团之间的斗争是西欧国家建构进程的核心动力,二者的斗争主要是围绕行政管理的手段而展开。埃特曼的研究充分体现了社会权力分配模式与国家建构结果之间的关系。

美国历史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戴维·瓦尔德纳是为数不多的对后发国家的国家建构进行研究的学者,他的《国家建构与后发展》 一书运用比较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以韩国、土耳其、叙利亚三个亚洲典型后发国家作为个案,探讨了不同制度框架下的国家建构形式及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国家建构就是直接统治型国家的创建,即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官僚制的性质如何,国家财政运行以及国家经济干预的模式。

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在《民族-国家与暴力》 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国家来说,是生活在“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传统国家经过中间阶段——绝对主义国家之后,最终演变为现代国家,即民族-国家。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与工业主义共同促成了“民族-国家”的诞生,进而由三者共同影响了现代世界。吉登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国家政权的角度尝试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新的阐释,对国内有关国家建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 一书,则关注包括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在内的整个人类政治发展史,认为现代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国家建构并不意味着国家什么都去管,而只是在应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强有力的国家在有限且必需的范围内是必要的。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中,福山认为国家是特定政治秩序的守护者,只有国家、法治、负责制政府组合起来,才能构成现代政治制度的主干。福山从宏观的视角,为国家建构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2.对民族、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

西方学者重视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前,民族主义甚至被作为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主要政治力量而备受西方学术界关注。但随着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认为民族将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后消亡;而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也认为民族之间界限会逐渐消失直到消亡,民族成为“被简单化并被轻视和冷淡的概念” 。冷战结束后,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和宗教复兴运动的出现,促使国外学术研究者展开了对民族、民族主义问题的关注。

英国学者厄内斯特·盖尔纳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介绍了民族主义的内涵,分析了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源、条件和途径,梳理了民族主义的类型,探讨了民族主义的未来,是西方研究民族主义的经典之作。

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在《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中指出,民族主义与现代性并不相悖,它既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复兴,又是对传统族裔文化的一种延续,并对全球化日益推进过程中的族裔认同作了回应。

德国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后民族结构》 一书分析了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带来的巨大挑战,探讨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

塞缪尔·亨廷顿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导致美国出现多族裔分散的现状,各族裔文化的群体性特点会使美国的国家特性丧失,提出要重建各族裔对美国的国家认同。

上述文献均从不同的角度对民族、民族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族裔归属及国家认同进行了研究,为我们分析和探讨中国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家族关系、社会组织、宗族、神话、民间故事、传说、习俗、服饰等方面,且多侧重于对中国已有出版物的解释或翻译层面。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状况的研究,主要有加美光行、松本真澄、毛里和子等。松本真澄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 一书,论述了中国自清末到抗战结束这一时期的民族观、民族论及民族政策的变迁过程,为我们研究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政策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史料。但是,由于日本与中国对待中日之间战争性质的态度不同,再加上文化上的差异,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民族问题时,难免带有复杂的价值判断,有的较为客观,有的却与我国现行民族政策根本对立,需要在研究时进行辨别。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对国家建构的研究

受吉登斯“民族-国家”理论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国家建构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在此仅列出部分与本论文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

杨雪冬在《中国国家构建简论:侧重于过程的考察》 一文中指出,中国虽然具有特有的历史和制度传统,但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全球扩张的现代性与本土性在冲突中结合的产物。他从纵向历史发展的研究视角,将清末新政作为中国国家建构的起点,回顾了中国国家构建的全过程,分析了这一过程的成就及特点,并就国家建构的现状指出了构建的目标,对国家建构提出了有益的思考。

徐勇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 一文中认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适应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社会的理性化要求,它是将分散、孤立的地方社会整体化、主权化以后形成的中央权威反过来渗透并支配社会的过程。该过程在欧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是不同的,前者是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同步发展,而后者则表现出非均衡性。

屈从文的《现代性在中国的建构与反思:晚清天朝观念的消解和主权观念的确立》 一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晚清天朝观念的变迁放入世界性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其从消解到主权观念的确立过程中,主权观念是如何嵌入中国人的意识的。

肖高华的《现代国家建构: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政制设计及论争》 ,探讨了从五四运动至“九一八”事变这段历史时期,知识界就如何建构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制设计及争论。

陈琼的《现代国家建构与妇女公共参与:组织变迁的视角》 以现代国家建构为视角,以政党、政府、妇女组织、妇女个体的关系结构为主线,通过梳理和剖析妇女组织的生成、流变、融合与发展,解读百年来国家建构与妇女参与公共行动之间的内在逻辑。

孙岩的《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生国家建设——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维度的嬗变》 一文,认为现代社会的国家建设一般分为民族-国家、民主-国家和民生-国家三个维度,分别指向主权独立、自由以及公平。

李辉、成武的《国家构建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 一文认为,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能动作用,加强党在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方法上的现代化,从而健全现代行政国家体制,以建立宪政国家为现代国家建构的终极目标,实现国家的理性化和民主化。

贺东航的《国家构建理论与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历程探析》 一文认为,对国家建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是很有必要的。他将中国的国家历史和制度逻辑置于国家构建理论的视野下,形成国家官僚体制、国家能力、政权合法性和社会成长四维一体的分析框架,通过描述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程和成就,探讨了中国未来现代国家建构的路径。

张锐的《内涵生成与价值演替——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启蒙研究》 一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启蒙思想的递嬗轨迹,深入分析启蒙在中国的特殊内涵,以此重新审视启蒙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意义,凸显中国启蒙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叶麒麟的《现代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 一文认为,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以提高国家控制能力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而直到20世纪末,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才开始由民族国家建构转向以提高国家合法性为核心的民主国家建构。因此,民主国家建构将成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现代国家则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所在。

2.对民族理论、民族问题的探讨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国内学者重视对民族理论、民族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有关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的研究成果。

吴仕民主编的《民族问题概论》 一书对中国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与演进,梳理了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法规体系,并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毛公宁的《民族问题新论》 一书以专题形式,对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论述了我国民族工作的开展,阐释了我国民族关系状况,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专门探讨,研究了我国民族法制问题,并对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出对策,为我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龚荫的《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 一书,重点论述了历朝历代的民族政策、民族管理机构、官员及赋税制度,认为民族政策的出发点是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在实行民族政策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实行不同的政策。这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做好当今的民族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达力扎布主编的《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 一书以专题形式,论述了中国的民族识别,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原则的贯彻与执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如何客观评价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同化与融合现象,以及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多民族国家疆域、中华民族形成等理论。

金炳镐主编的《新中国民族理论60年》 一书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为时间段,其中论述了新中国初期的民族理论体系,阐述了民族理论概念,探讨了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对民族实体理论、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阐释,并对新中国的民族问题、民族主义、民族政策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在他的另一著作《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 中,主要阐述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民族政策。

王希恩主编的《20世纪的中国民族问题》 一书,论述了新中国民族工作体制的确立、受挫、恢复、完善与发展,并在《建国50年中国民族过程简论》 一文中,从民族过程角度概述了新中国50年来中国的民族发展和民族问题总体状况,提出“旧制度的推翻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的民族政治过程发生了飞跃”的观点,对研究新中国初期的民族工作具有新的启发作用。

郝时远的《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 一书,立足于民族问题与整个民族大千世界的关系角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历史国情、取得全国政权后,通过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出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并与时俱进地实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同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独到的视角。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工作,有关民族工作的文献及研究成果也不少。

《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 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各民族地区党委和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令、条例和规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工作的指示等,从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展脉络。

《民族工作统计提要(1949-1989)》 由国家民委经济司编著,包含了从1949年至1989年我国民族工作、民族自治地方40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罗广武编著的《新中国民族工作大事概览(1949-1999)》 ,汇集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民族工作的重要活动、重大事件、重要文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从中可以看出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基本轨迹。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研司、经济司编著的《民族工作四十年》 ,将新中国成立40年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加以阐释,简述了1949~1989年这一阶段民族工作的得失。

黄光学主编的《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 第一编,着重论述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发展历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工作。该书着重论述了1949~1957年民族政策的确立和民族工作方针的制定,以及民族政策的实施和民族工作的成就。

李资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 ,具体阐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与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实现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权利,帮助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头七年民族工作的重大成就和经验。

金炳镐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发展研究》 ,分别以“内蒙古·宁夏篇”“广西·云南篇”“新疆·西藏篇”为专题,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21世纪上述地区民族工作的成就、经验及启示,为有关民族工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编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 从中共党史研究角度来反映党的民族工作,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分为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期,并分别对这三个时期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剖析,其独到的视角为本论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王延中、管彦波的《云南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与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一文,在总结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为特征的“云南现象”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而提出12条对策建议,其运用动态的眼光分析民族工作的经验值得笔者借鉴与参考。

对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中的历史经验,老一辈民族工作者在他们的回忆录中都有所提及。

王连芳的《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 一书,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论述了云南民族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记载了党和国家在云南边疆民族工作的历程,反映了云南边疆民族工作的艰苦、曲折和经验教训。

马曜的《民族学与民族工作论文集》 ,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民族调查、云南民族工作规律、云南民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直接过渡”的具体做法,以及云南边疆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

黄光学的《民族工作文集》 一书,将其40年的民族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分为“民族理论与政策篇”“民族区域自治与散居民族工作篇”“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篇”“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篇”“朝鲜族、西藏和朝鲜半岛问题篇”“编纂民族志篇”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以后的民族工作、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历史经验。

郝时远主编的《田野调查实录:民族调查回忆》 一书,记录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民族调查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民族研究工作者的学术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其艰辛过程以及那一代民族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献身精神。

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研究成果也不少,既有专门的研究论文,也有围绕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

郑信哲的《略论我国五十年代的民族工作》 ,梳理了党和国家20世纪50年代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针、政策和法规,探讨了该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揭示了50年代民族工作的启示。

赵刚的《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主题的历史演进》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并对不同时期民族工作主题进行概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与中国实际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当前民族工作的理解。

袁冬梅的《中共西南局民族工作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启示》 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的民族工作思想,包括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发展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等,对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谢撼澜的《建国初期邓小平对西南少数民族工作的开创性贡献》 ,阐释了邓小平同志从贯彻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解放和建设西南、巩固西南边疆国防三方面入手,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工作在西南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及邓小平开展少数民族工作采取的政策措施,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永忠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南的民族团结公约》 论述了党和政府通过“派下去,请上来”的民族工作实践,以及办好事、办实事的民族团结措施,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团结工作的新发展。

武婷婷的《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社会性质调查与史学论争的互动关系》 ,从史学的角度,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性质调查,既是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政治需要,也具有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强调中国特殊性的双重追求。

木薇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民族识别研究回顾与反思》 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初步实践和研究拓展两个阶段,对云南民族识别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评价。

徐红卫、谢颖在《20世纪5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政策形成过程再探析》 一文中,论述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民族地区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着重探讨了云南和平协商土地政策的提出,是党的民族工作在土地问题上的重要体现。

3.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对民族理论的研究

近年来,运用政治学方法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角度,民族政治学也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进入了学者的研究视野。

徐迅的《民族主义》 一书认为现代性是民族国家的历史起源及动力,探讨了世界民族国家体系下国家的嬗变及其危机以及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认为民族主义必须要对价值进行选择。

宁骚的《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 一书,对民族与民族过程、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种族主义和反种族主义、民族运动与民族冲突、民族国家的特征及类型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美国的民族同化政策、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为实例进行研究并作了国际比较。

王建娥的《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 一书认为,在多民族国家已经成为常态的现代世界,国家内部的多民族现象将长期存在,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既与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有关,又与多民族国家的制度结构和权利分配体系有关。

周平的《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 一书认为,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基于维护民族利益形成的族际互动,会诉诸政治权力而形成族际政治,其中族际政治整合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各个多民族国家在族际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价值取向、族际政治整合机制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

严庆的《冲突与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研究》 一书以民族政治关系为研究客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其基本模式——冲突与整合进行了研究与阐释。

郑信哲、周竞红主编的《民族主义思潮与国族建构——清末民初中国多民族互动及其影响》 一书,立足于清末民初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与传播,梳理了中华民族国家建构中各民族之间的互动过程,进而探讨了中华认同意识与民族观念的变迁历程。

方素梅、刘世哲、扎洛主编的《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建构》 一书认为,辛亥革命是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实现了由王朝体制向民族国家体制的重大转变。

吕永红的《民族、国家与制度: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 一书以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民族、国家与制度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逻辑起点,探讨了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历程的因素。

暨爱民的《民族国家的建构: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一书从分析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开始,探讨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等问题。

伍小涛的《建构与认同:新中国民族工作研究:以贵州省为例:1949——1956年》 一书,以贵州1949~1956年的民族工作为个案,从建构与认同的关系角度管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王延中的《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和谐关系》 一文立足于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民族认同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合力与张力的角度出发,对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新的理念与思考。

王建娥的《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内涵、特征及联系——以欧洲国家经验为例》 一文以欧洲国家经验为例,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下,国家领土范围具有确定性,而确定领土范围的人民却存在族裔、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多样性,有必要对国家进行整合。该文认为对国家整合的过程就是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

马俊毅的《论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中民族身份的形成》 一文指出,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概念与民族身份应是一致的,两者均应与民族的历史渊源、宪法以及民族和族群政治一脉相承。该文认为民族概念和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建构,因为国家建构需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相互和谐。

王略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民国初年国家制度建构中的民族因素》 以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构为研究对象,从公民身份、代议制度以及国家结构形式,探讨了在国家制度设计时的民族因素考量。

白利友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的政党认同》 ,探讨了民族工作在少数民族政党认同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进而提出了民族工作的创新机制。

徐畅江的博士学位论文《民族关系的国家建构——以云南为例》 认为,国家是主导民族关系的力量,国家导向和民族政策可以影响民族关系,而民族关系也会影响国家命运。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现代国家建构的研究,国外主要肇始于欧美学者的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近代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建构历程与经验。而有关民族工作的研究,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有的从民族工作史角度去研究某一时期的民族工作;有的关于新中国初期的民族工作,多侧重于某些具体的工作,如民族识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土地改革等;对主要领导人有关民族工作的研究较多,如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民族工作研究。相比之下,运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去研究新中国初期的民族工作,成果较少。据此,本书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梳理1949~1957年的新中国民族工作,并将其置于中国近代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视野,以纵深的历史角度去探讨该时期民族工作的时代价值,为当前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N3z+o8E8xjmOLirkTve1bXq5VkP9DRm4al3s441JzUo7QH5zxcnpMHkQM+bhcY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