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智慧促合作助力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杨林

尊敬的黄毅副主席、管木大使、朱成虎将军、段林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汇聚在美丽的风花雪月之乡大理,共同出席第九届西南论坛暨第二届澜湄合作智库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云南大学,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西南论坛自2010年首次举办,到2018年已经是第九届。几年来,在各位朋友和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西南论坛已经逐渐成为国内知名、享誉东南亚的高端论坛,成为云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和国际交流的亮丽名片,为促进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和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届论坛是由云南大学、大理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共同主办,由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大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澜湄合作)研究院具体承办。论坛获得了莅临现场的各兄弟单位和领导专家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云南大学致以衷心的感谢!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尼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去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更提出了以促进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为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要求。因此,在2018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也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的关键节点之际,本届论坛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澜湄合作”为主题,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出发,总结展望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方向,探讨进入成长期后澜湄合作的建设路径。论坛主要将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与新型周边关系”“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的澜湄合作”“经济走廊与澜湄发展走廊”等多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因此,本届论坛对于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打造中国-东盟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先试有所讨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云南大学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开放合作、集成创新、协调共进、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按照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着力从四个方面大力推动规划和实施“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

第一,多措并举服务国家需求。近年来,我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实践工作。先前“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西南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等原创性成果为国家提供了决策参考;2015年12月,科技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依托云南大学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起我校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缅甸、老挝、尼泊尔、孟加拉国和印度等五国语言的翻译、出版和推广工作;此外我校还着力推进“树木树人计划”“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等。尤其是在2018年7月1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在我校成立,这为云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充分发挥自身地理区位优势,助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和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与要求。

第二,多管齐下打造优势学科。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云南大学目前已经形成的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的学科体系,能够积极服务于云南的三大定位建设。同时,学校通过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在最近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云大的民族学、生态学排名第二,政治学排名第六;微生物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自然科学领域,新增科技创新平台17个,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零的突破。

第三,多方努力构建人才高地。在本月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予以重视。当前,云南大学正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以科学评价、人尽其才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体系,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目前,已新增“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10人,总数达15人,较2011年数量增长2倍。新增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云岭学者”13人,遴选特聘教授26人、青年英才49人、“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300余人,师资队伍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升,结构更趋合理。

第四,多校合作迈向国际化。云南大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大学合作办学。孔子学院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总数已达4所。学校被国家汉办批准为“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圆满承办了第十一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目前,云南大学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两个高校联盟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高等教育联合会”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学术研究网络”的理事单位,积极拓展了与湄公河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已经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20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后,云大将继续发挥云南省毗邻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实施“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计划、“留学云南大学计划”等举措,成为南亚东南亚学生出国留学首选目的地,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大踏步迈向国际化。

云南大学的国际关系学科是我校一直着力推动的重点学科,更是“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科群”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学科现已建成国内最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国别研究体系,聚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致力于“一带一路”与新地缘政治学、周边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并成为全国国际关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镇,在边疆治理和地缘政治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全面服务于我国边疆治理、周边外交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云南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重点支持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的发展,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教育部新型高校智库或重点研究基地。中心建设至今,在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包括在座各位的专家学者和兄弟单位的大力关心和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云南大学再次致以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十五载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休戚与共,九届西南论坛智慧共享。希望西南论坛作为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能够进一步夯实交流对话平台,拓宽智库合作渠道,为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再上新台阶做出更大贡献。最后,预祝第九届西南论坛暨第二届澜湄合作智库论坛取得完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在大理期间身心愉快、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6vhJbGU/Q2YPmwgQjf5fRZbTcbrHFtn/M6OxlebideykQMVXHwROEhkCpiQW0K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