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同东盟关系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10月,在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了中国-东盟友好关系的新篇章。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尼时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由此,“一带一路”倡议与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时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勾画了美好蓝图。

2018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与东盟的友谊之树根深叶茂、互利合作硕果累累。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双方弘扬丝路精神,在携手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一是战略合作日益紧密。中国始终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支持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和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东盟国家将中国视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双方通过在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合作机制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话交流,增进政治互信,聚焦合作发展,维护地区和平、发展与繁荣。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二是开放合作全面深化。中国率先同东盟商谈并在2010年建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截止到2018年,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7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了2000亿美元,中国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4000余家,雇用当地员工30多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人文合作蓬勃发展。双方成功举办了科技、文化、海洋、教育、旅游等主题年活动,2018年又启动了中国-东盟创新年。2017年双向人员往来近5000万人次,双方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人。中国在东盟国家设立了6个文化中心、33个孔子学院、35个孔子课堂。当前,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正以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为主线,多领域合作为支持的“3+X合作框架”得到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内涵被不断丰富。

而作为东盟与中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优势凸显的重要组成部分,澜湄次区域是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陆上连接枢纽,也是“一带一路”的交叉结合区域,在中国-东盟的合作中存在更坚实的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和生态领域合作基础。2015年11月,中国和湄公河国家老、柬、泰、缅、越五国建立了弥补既有机制不足的全新经济合作框架——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并在2016年3月首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三亚宣言》,确定了六国合作发展的“3+5”框架,即以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合作支柱,优先在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领域开展合作。在成立3年多来,澜湄合作机制化日趋成熟,建立了领导人会议、外长会、高官会和各领域的工作组会等四个层次的机制,六国先后设立了澜湄合作国家秘书处、水资源合作中心等协调机构;完成或实质开展了首次领导人会议确定的45个早收项目和第二次外长会中方提出的13个倡议中的大部分;保障了项目合作资金,促进3亿美元的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和50亿美元产能合作专项贷款等资金投入到位,向世界展现了“澜湄效率”和六国以合作促发展的决心。2018年1月,第二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提出了系统涵盖澜湄合作目标、准则、架构、领域和体系的《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和“3+5+X”的合作框架,各国致力于共建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这标志着澜湄合作从“培育期”进入了“成长期”。山水相连、经济互补、人文相通的澜湄各国间,更具备了实现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按照王毅外长的说法,澜湄六国已经确定了“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缩小发展差距,携手打造团结互助、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共识。由此,以澜湄合作为基础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作为首个得到相关国家正式认可且已进入建设议程的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高阶基础和重点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表明,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巨大动力,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南地区来说更是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西南地区凭借紧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赋予的体制机制优势,已成为发展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参与澜湄合作等次区域合作的前沿。当前,西南地区正积极推动内陆和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通过“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南向通道”的规划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和国家周边外交战略。这是实施开放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西南地区彰显自身诸多优势的时代契机。而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革与风险并存的背景下,西南地区如何在把握国家战略布局新取向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释放合作开放潜力以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将是长期面临的重点和难题。

“西南论坛”创办于2010年,经过9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论坛之一。西南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主要设置有关国家战略推进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吸引国内外众多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的参与,搭建起了西南地区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桥梁。2018年时值中国-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也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的关键年份,为进一步探究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视角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中的关键因素和热点问题对构建新型周边关系的影响,探讨澜湄合作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后的发展重点与推进路径,总结中国西南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面向东南亚的区域合作进程和经验,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大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澜湄合作)研究院于2018年9月26~27日在云南大理联合举办了“第九届西南论坛暨第二届澜湄合作智库论坛”。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澜湄合作”,论坛设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与新型周边关系”“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的澜湄合作”“经济走廊与澜湄发展走廊”等四个主要议题。与会代表深入开展了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积极响应了时代主题,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出发,进一步厘清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方向和澜湄合作进入成长期后的建设路径,对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外交开展的实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不少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观点与政策建议,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西南地区的发展、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打造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周边的先行先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策略参考。

为充分展示与会专家、学者在本届论坛上的真知灼见以及当前他们的前沿研究成果,本论文集共整理收录了13篇有代表性的参会论文,以飨读者。

林文勋 郑永年
2019年6月18日 n6CfISS6Pw7TSvwM9NQWwdqI1Ib5Hl01PLBiLCMeg36lRn+aNiXRSMNVycDY1D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