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第二次革命,是新的伟大社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研究新时代新起点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前进基础和重点任务,对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更加自觉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40年来,我有幸参与或负责党和国家大量的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的起草,直接服务、经历、见证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事件的过程。抚今追昔,深感改革开放风雨兼程,丰硕成果来之不易,也颇感未来之路仍任重道远,必须继续砥砺奋进。

一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我认为,大体说来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历史新时期,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主要是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使整个经济和社会活跃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提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重大方针,激发释放经济和社会活力。经济体制改革发轫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向工业、农业和城市扩展;由向企业和地方放权让利,逐步向计划、投资、物资、商业和财政等体制改革延伸,进而向科技、教育等社会领域发力。对外开放,从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到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进而开放部分沿海城市和沿海地区。这个阶段,对改革开放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艰辛探索,包括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思想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为以后时期扩大改革开放闯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推开和取得重大进展的阶段,主要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全面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特别是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重点的经济领域改革,推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大幅度推进金融、财税、计划、投资等体制改革,大力度推进各类企业市场化改革。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规模“引进来”、大踏步“走出去”,积极加入和助推经济全球化。在经济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也都持续展开。包括民主法制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取得重大突破的阶段,主要是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大力开展从严治党。改革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体制框架基本确立,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党和国家机构实施全面、系统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方互济的开放格局,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探索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些年来改革开放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0年来,在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成就,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主线。我们党经过接力奋斗,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伟大成果,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问题、克服重大困难的可靠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创造先进文化、实现文化进步、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之道,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使全国上下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全局性、决定性、长远性的成就。

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改善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强有力的推动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迅速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跨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全国人民由40年前难以过上温饱生活转变为即将普遍享受全面小康生活,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市场供应充裕,已告别商品短缺时代。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构筑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全社会成员正在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最惊奇的成就,是整个社会保持稳定和发展进步。从人类社会历史看,在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转型极为艰难,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的演变往往曲折复杂,充满矛盾和变数。而我国在长达40年急速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不仅始终保持了整个社会大局稳定,全国安定团结,而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平安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信用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健康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的小康社会美好景象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特别是近些年严重犯罪案件明显减少,打破了犯罪率随着现代化推进必然升高的西方“魔咒”,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

改革开放最鲜明的成就,是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大。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倡导共建“一带一路”,在逐步全面开放过程中展现大国形象和使命担当。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服务进出口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二位;2017年成为第二大吸收外商投资国。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治理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长远意义和世界意义。它极大地改变了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社会主义的中国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些将为历史永远铭记。它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制度基础、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同时,它还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道路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有这些都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完全正确,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二 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经初步研究,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宝贵,启示也尤为深刻。

(一)始终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核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实行改革开放就是我们党做出的伟大决策。40年来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和全部实践,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也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制定路线、排除干扰、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有步骤推进,保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并取得重大成功,保证了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保证了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向共同富裕目标前进。同时,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党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成为党的领导核心,对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树立起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重大进展。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要取得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成功,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并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自觉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这是最根本的经验与启示。

(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正确方向,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毛泽东说过:“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科学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我们党确立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才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开拓前进。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在全党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基础上,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的重大决策。4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只有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创新和发展科学理论。从邓小平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内在统一的结果,都为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正是由于不断解放思想,才不断摆脱许多不合时宜的传统思想理念的束缚,扫除各方面体制机制的障碍。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经过排除极“左”和极右的思想干扰,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并将这“三个坚持”统一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并与时俱进地赋予时代发展的内涵,全面和一以贯之地执行,从而确保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兴旺发达。这条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牢把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此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坚定不移,不容偏离、分割和游移。历史和现实都有力地证明,只有始终不渝地坚决、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才能使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于创新性和彰显政治性。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使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愿望、意志和力量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同时,充分相信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升华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正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持续蓬勃发展。理论和实践都说明,只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四)始终坚持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国内又涉及国外;既涉及当前又涉及长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全局来统筹谋划,在每个重要历史前进关口,都及时做出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例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都及时总结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经验,制定从整体上推进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加强了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时代改革开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改革,从而使各方面改革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协调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和历史性进展。回顾40年改革开放历程,搞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才能处理好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各个领域的关系,确保改革开放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也才能更好地推动改革和建设全面、协调、稳步向前发展。

(五)始终坚持稳中求进,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改革开放,特别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既是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实践问题。在改革开放中,必须以极大的勇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但由于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又必须稳步前进。40年来,“摸着石头过河”,各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都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再推行,这种敢于创新又脚踏实地前行的渐进式改革方略和做法,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发展规律的,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功,避免了大的偏差和走弯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 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有些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涉及面广,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应既积极又稳妥,积小胜为大胜。敢于突破,稳中求进,注重实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是完全正确的,应该长期坚持。

(六)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使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

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也是改革。改革开放都是为发展服务。改革需要开放的推动力量,开放需要改革创新提供体制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之后,国门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人抬头向外看世界,既开阔了视野,又推动了思想解放。中央相继实行地方特殊政策、开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海地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既汲取了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又审视了国内体制的弊端,为改革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回顾40年改革开放历程,每次重大开放举措和部署,都有力地推动了体制改革创新,而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又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是通过加大开放力度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包括通过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一个强盛的国度必定是全方位开放的国度。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要始终不渝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推动创新和完善各方面体制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七)始终坚持牢牢把握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涉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关系。40年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并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正是这样,我国在长时期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中,既系统、深刻地推进了各领域体制的创新,又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还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历史经验充分表明,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什么都干不成;只有社会稳定,才能把改革发展不断推向前进;而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发展,才能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在今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必须坚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 深入研究和把握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立足点和前进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道路,绘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也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做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对这些部署和论述,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认真贯彻。总体看来,在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既要大力巩固和发展40年来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又要奋力探索和开拓未来的新境界、新局面。

新时代新阶段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保持前进定力,特别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好以下两个重要方面。

(一)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所处的历史阶段,全面把握阶段性、时代性特征

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立足点。当前和今后时期,我们面临的改革开放形势和任务与40年前有很大不同。总体看,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逐步展开到全面深化推进,取得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性重大进展,主要标志是:基本上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经济体制主体框架已经确立;基本上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变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局面,开放型经济已经大体形成;经济领域改革开放带动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一系列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任重道远,面临更加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是原有体制中的积弊不少方面仍然存在,有些改革没有到位,有些还在探索。例如,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还有待进一步调整、改革、完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错位现象仍然存在,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国家创新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科技、经济创新能力不足。在政治领域,民主和法制还不完备,法治国家建设有待加强,行政体制层级多、权责不对称、行政成本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在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不少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入,改革难度更大。

二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些甚至是偏差和失误,走着弯路。既要全面总结经验,也要认真反思教训。例如,在一段时期内,不少地方和领域党的领导地位弱化,治党管党不严,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被边缘化、空心化,这些都造成了多方面严重后果。“最大的失误在教育”,以致不少人理想缺失、信仰缺失、诚信缺失,价值观、利益观、道德观扭曲。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一些地方和领域一味追求完全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被干扰;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有些人“数典忘祖”,全社会文明程度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不少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致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偏差进行了制止或校正,但有些方面仍有待妥善解决。

三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不少环节出现新的不相适应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改革的新课题、新任务。例如,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仍很突出,明显制约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面临多方面尖锐的问题;现行的多方面体制很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化社会、网络时代的到来,体制性问题已经并将进一步显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各个领域体制、制度创新都提出了紧迫要求,需要全面解决新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环节与方面。

此外,由于40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上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认知不同,凝聚共识的难度加大。目前,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的国家不愿意看到也不能容忍中国的强劲崛起和全面振兴,正千方百计施压、遏制。这些都会影响甚至干扰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仍处于艰辛探索阶段、攻坚克难阶段、深入推进阶段,任务十分艰巨复杂,既要继续革除40年前原有体制中的一些弊端,又要认真解决改革开放40年体制转换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还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对体制改革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新阶段改革开放再出发再奋进与前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面临任务和路径选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需要全面深入研究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阶段性、时代性新特征,深刻把握其新内涵、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

(二)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基本要求,牢牢把握前进定力

新时代新阶段改革开放再出发,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和保持改革开放的前进定力、战略定力、政治定力,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性、自主性、安全性。

一要坚持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经济社会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经济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要以推动思想再解放助力改革开放再出发,不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就难以有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当然,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胡思乱想,而是更好地实事求是,立足基本国情,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推动改革开放,更有效和更大程度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有效和更大程度上解放和增强经济社会活力。特别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益、效率和效能,更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总方向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和显著标志。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总目标,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备、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无论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推动其他领域改革,都要始终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进行,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总体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既要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也要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只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应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前进的总方向总目标的深刻内涵及其要求,使各方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立场、根本原则,保持强大的前进定力和政治定力。我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个性质定位就决定了改革开放始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本原则、政治方向,又根据时代条件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当前,国内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议论很多。很多观点和见解值得重视研究,但也有些主张和意见偏于极端。一方面,有些人坚持鼓吹“全盘西化”,散布完全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有的人曲解、误导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模糊是非界限,混淆视听。这是错误的、有害的。针对国内外一些把改革开放引入歧途的议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 他还强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另一方面,社会上也有些人思想僵化,完全否定改革开放,主张走回头路,企图开历史倒车。这也是错误的、有害的。因此,新时代新阶段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增强前进定力、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根本原则。同时,实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走自己的路和自主做出的重大抉择,任何时候都应坚持自主性、安全性,改革开放的方向、范围、广度、深度和步骤、方法,都要坚守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绝不能受制于外国的各种压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某一国家领导人曾公然指责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没有按照该国的意图和模式走,这正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走的是自己的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都应牢牢把握主动权,坚决排除来自任何方面的任何错误思潮的干扰,避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的错误。

四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点任务和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已做出全面部署。这里,仅对当前和今后时期的重点任务和主要路径,谈一些认识。

(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抓紧推进一些领域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再出发,要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既定的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动力和活力,更有效化解和消除金融、财政、房地产等领域的突出风险问题,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完成既定的脱贫攻坚、污染环境治理任务,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建设,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取得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社会效果。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改革开放再出发,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要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特别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完善微观经济制度和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这“两个毫不动摇”,是当时全面审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这“两个毫不动摇”也郑重载入了宪法。对“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深刻理解、全面贯彻、牢牢把握、不可偏移。任何怀疑、否定和曲解“两个毫不动摇”的言论,都应当制止和纠正。要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需要改革,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这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当然,公有制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应该也完全可以多元化,包括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包括用其他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使之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其他公有制企业改革,切实做到政资政企分开,真正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活动切实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因此,必须进一步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包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清理违反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使他们在同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中发展壮大,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但是,不能通过否定所有制基础理论,来模糊、虚化所有制制度,统统用产权制度取代所有制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收入分配的形式。产权制度是法律规定的财产归属,与所有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键是要完善现代产权制度。要坚决依法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进一步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长期共同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收入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规范分配秩序,通过多种形式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逐步缩小个人收入和财富差距,使全体人民稳步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定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切实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制度,健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制度与机制,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减少政府对各类企业活动的直接干预。国家宏观调控要注重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和工具运用的协调机制,提高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切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头等重大战略,直接关系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升。目前,创新体制不健全,严重制约我国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要以构建国家创新发展体制为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快推进科技领域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特别是加快完善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改革创新部署,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科技、产业、贸易等政策,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切实完善和落实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交易、保护、运用制度,为科研人员和各类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法治环境。充分尊重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研发自主权,抓紧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方法,健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制度,畅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和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和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和活力。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让一切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全部能量都充分调动起来、更有效地充分发挥出来。

(四)建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协调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工农、城乡差距以至最终消除工农、城乡差距的关键抉择。为此,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促进农业农村全面繁荣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法治环境。加快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更好地协调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坚持巩固和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规范和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和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步伐。

(五)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

行政体制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2018年实行的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是一次重大国家体制创新,这方面改革正在进行,应巩固和发展成果。要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着力推进政府治理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城市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不断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加快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要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规范行政区划管理。我国各级各类领导机构和领导职数过多,吃“皇粮”的人员过多,致使行政成本过高,这方面问题十分突出,应抓紧研究彻底解决的改革办法。关键是要进一步精简合并机构,减少行政层级。要坚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这方面改革步履蹒跚,严重滞后,应当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六)积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这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此,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为重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变化,既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要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心理服务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为重点,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要加快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政府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动力和途径。三是以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为重点,不断构筑社会治理支柱体系。完善基层社会自治制度,强化德治建设,全面推行法治,“三治”并举,并使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四是以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发展为重点,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创新保障水平。五是以加强城乡社区体系为重点,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六是大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由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中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构成复杂、形态多元的网络社会,其复杂性、风险性前所未有,必须高度重视“智治”,更好运用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把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能。

(七)大力度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美丽中国建设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按照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政策导向、技术体系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制。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新氛围。

(八)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对外开放更要迈出扎实有力的步伐。要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更好地“引进来”,更扎实地“走出去”,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挥自由贸易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双边和多边合作深入发展,促进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努力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继续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战略互信,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过去,中国改革开放新的长征路走过40年伟大而艰辛的历程,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展望未来,新时代改革开放需要再出发再奋进。现在,正处于一个新的重要历史关头,面临不少棘手的新矛盾新问题。我国40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克服困难中前进的,同过去相比,我们党和国家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条件更成熟了,经验更丰富了。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改初心,坚定决心,增强信心,同心协力,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正确之路,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大胜利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主编的《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2019)》代序,发表于《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11期) qlPBWeqmwB0fCnY/8SNsRyJ4eRGNdCXbD7rzbaCwEytAwzUbNRIR9CdunIJQjV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