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神社的四季祭祀

神社的祭祀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众的平时参拜和正式参拜,比较简单朴素;另一类是神社的节日祭祀,一般非常烦琐、华丽。

一 民众的平时参拜和正式参拜

日本人的平时参拜比较简单,大致就是“二拜二拍手一拜”,参见图1-35;正式参拜略微复杂一点,加入一些祓除仪式、玉串供奉等。

(一)平时参拜

神道虽然没有严密的教义和戒律,但也十分重视仪礼程序。虽然平时的参拜不需要很正式,但依然有一些注意事项。日本的神灵讨厌污秽,如死秽、血秽等,因此,若家中有亲人去世,50日后才可以到神社参拜,女子生理期时也不宜参拜神社。另外,人们认为每月的1日和15日适宜参拜,神社内禁止吸烟、禁止饮食,如果喝水需要移步休息室,禁止携带宠物。最好穿正装,不能穿暴露性的服装。

鸟居是神域入口的标志,一旦穿过鸟居,就进入神圣的领域了,因此一般在穿过鸟居前先整理一下衣服,摘下帽子。然后通过参道前往神前参拜。此时,应避免走参道的中央。参道的中央被称为“正中”,人们认为这是神通行的地方。神社内一般有盛开的花木,可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平静身心,沉浸入神圣的心境。

参拜之前必须在手水舍处洗手漱口。洗手漱口是古代禊(用河水清洁身体)的仪式的简略化形式,因此,通过洗手漱口,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身心的洁净。洗手漱口的规矩是:一,用右手持勺柄,清洁左手;二,换左手持勺柄,清洁右手;三,换回右手持勺柄,将水倒入左手,用左手捧水漱口,同时注意,禁止勺子与口直接接触;四,再次清洁左手;五,用剩余的水清洁勺柄,并将勺柄放回原处。洗完手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手帕或纸巾擦拭干净。

洗手漱口之后,来到正殿神前。首先在神前一拜,作为给神的供奉,把钱投入赛钱箱。钱是供品的变化形式,日语中叫作“赛钱”、“初穗料”、“神馔品”等。“初穗料”即“相当于第一次收获的稻谷的钱”,“神馔品”即“奉神的食物”。然后,摇响赛钱箱附近的摇铃。铃声是召唤神灵的标志,意在赶走邪气。据说,如果摇铃的音色很美,愿望就能实现,因此一定要尽力摇得悦耳动听。摇铃后进行拜礼,拜礼的规矩是“二拜二拍手一拜”。

深鞠躬为“拜”,双手相拍为“拍手”。拜和拍手都是从古时候一直流传至今的礼法仪式。据《魏志·倭人传》记载,拍手表示对贵者的敬礼。具体做法是:一,前往神前,规范站姿;二,直背弯腰90度,深鞠躬两次;三,在胸前双手合并,右手指尖稍微下错,双手左右分离至肩宽,拍两次手,呼唤神灵;四,许愿,许愿时神灵会来到参拜者身边;五,许愿完毕,最后再深鞠躬一次,送走神灵。

普通的参拜拜词比较简单,就是“请为我祓除,请给我清净,请给我带来神灵之魂”,一般连诵三遍。参见图1-36。

(二)正式参拜

有特殊祈愿时,或者节日时,参拜者一般会到社务所提出申请,预约登记,由神职人员为其举行正式参拜仪礼。日本人常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举行正式参拜仪式。

第一,个人仪礼。如祈求顺产、孩子起名、百日参拜、七五三 、入学、毕业、求职、成人式、结婚、过寿 、除厄免灾等。

第二,家业仪礼。如祖先祭祀、祈求家宅安全、家业繁盛、交通安全等。

第三,建筑工事方面。如奠基仪式、开工仪式、上梁仪式、竣工仪式、开业典礼等。

正式参拜仪式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进入拜殿后,参拜者先行礼,然后由神职人员举行祓除仪式,即手持大麻左右挥动,净化参拜者。参见图1-37。

二、神职人员在神前吟诵拜神词。内容一般是歌颂神灵,表示感谢。参见图1-38。

三、参拜者向神社供奉叫作“玉串”的杨桐树枝 。玉串是系着白色纸垂的杨桐树枝,其意义是神馔,即供奉给神灵的盛宴,参见图1-39。同时,日语中,“玉”和“灵”的发音相同,都是“たま”,玉串也是神灵的附着物。供奉玉串时,先右手持玉串根部,左手持玉串前端,玉串与身体平行,然后顺时针旋转90度,即右手持玉串根部靠近自己的身体,左手持玉串前端指向神灵;然后移动左手,双手握住玉串根部,向神灵祈祷;然后右手挪至玉串前端,将玉串旋转180度,变为左手持玉串根部指向神灵,右手持玉串前端靠近身体;然后将玉串奉献于神前。

向神灵供奉玉串的拜礼叫作“玉串拜礼”。在记纪神话和神宫祭祀中,玉串是作为祭神的附体之物的,因此也会插在地面上,也有的插在水瓶中。明治元年(1868)天神地祇誓祭时,明治天皇亲自供奉玉串作为币帛,这是公式祭典中供奉玉串的嚆(音:hāo)矢。明治8年(1875),在《神社祭式》中明文化,“奉玉串行拜礼”,即为玉串拜礼。之后,在天皇祭祀中,除了奉币、上奏告文之外,天皇还要亲自行玉串拜礼。在神社的祭典中,地方官、神社宫司、献币使、参加者等,也常常行玉串拜礼。关于这一仪式的名称,明治40年(1907)内务省告示“神社祭式行事作法”中称为“玉串奉奠”,昭和17年(1942)改为“玉串拜礼”。战后,玉串成为人们向神祈愿、期待神威时的供奉之物。

四、行“二拜二拍手一拜”之礼。现在神社祭式中的拜礼一般都是二拍手,但也有些神社例外,如出云大社是四拍手,伊势神宫是八拍手。

五、享用神馔。参拜后,神社会提供一点神馔,如浅浅的一斟神酒,通过食用饮用供奉给神灵的食物、神酒,可以获得神的力量和护佑。接受神酒或开始用膳前,也要拍手,这时是一拍手。现在餐前一拍手已经成为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这一习惯原本是来自神道的,餐前“我要开动了”这句话的本义也是“感谢神灵赐予我食物”,用的是拜神的敬语。

整个参拜过程,洗手、祓除称为前仪,祝词、拜礼称为本仪,享用神馔称为后仪。

二 神社的节日祭祀

日本神社的祭祀给人的印象是纷繁绚丽,热闹非凡。祭礼中有灯笼,有旗帜,有神轿游行,有各种华美的队列。神灵降临祭场有金碧辉煌的神轿和神马。有人山人海的游客来参观游玩,欢声笑语,庄严的祭祀和欢娱的世俗世界毫无违和感地交融在天地之间。

民俗学者柳田国男认为,神社的祭祀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祭日之前的准备时期,主要是禁忌与禊祓;另一部分是祭日里的祭祀仪式和活动。在《日本的祭祀》中,柳田国男把祭日里的祭祀活动解构为五要素,即:①祭日,即举行祭的时间;②祭场,即举行祭的场所;③祭司,即祭的执行者;④祭品,即供奉给神的供品,如神酒、生馔、熟馔等;⑤祭礼,即与神的互动娱乐。 因此,这里把节日祭祀分为六要素:禁忌与禊祓、祭日、祭场、祭司、祭品、祭礼。

(一)祭祀的准备:禁忌与禊祓

日本人认为,神灵喜好清净,厌恶污秽,所以祭祀的准备就是祓除污秽,进入适合祭祀的身心清净的状态。这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消极的,即禁忌;另一种是积极的,即禊祓。

禁忌是指住进与世隔绝的地方,谨言慎行,不接触污秽忌讳之物,使身心达到平和的状态。其居住的地方,或者是临时搭建的小屋,或者是一处彻底打扫清洁的农家,或者是神社的拜殿。今天的拜殿、社务所就常常用作禁忌。禁忌的期间以前一般是七八天,例如从上弦月到满月期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禁忌期间就缩短为一两天了。现在禁忌变得很宽松了,除了特别的有严格老规矩的的神社,其他的都只是在前一天下午进入禁忌。而且,原本是全体村民都要参加禁忌的,后来也改为只有神职人员参加了。禁忌生活的内容一般是白天睡觉,晚上打坐,饮食生活中要进行斋戒,重视食物和火的洁净。与佛教的素食主义不同,神道祭祀的禁忌主要侧重于身心的清洁,是可以吃鱼吃鸡的,只是要注意火不要被污染。神道中特别注意对火的选择,从进入禁忌期间就另外生起“洁净”的火来煮饭吃。为了制作供神的食品和甜酒,许多神社都用古老的钻木取火法生火。另外,禁忌生活中,一般不许出大声音,不出门打水,不穿鞋子,不高声谈笑,不结发,不拿针,等等。

在禁忌生活中,如果有一些违忌的事项,就需要通过一些仪式清除污秽,回复清净,这就是禊祓。

“禊”是指在河里或者海里冲洗身体,用清水除去身体和精神的污秽。在日本神话中,伊邪那岐神从黄泉国逃出,就是用清水使自己身心变得洁净。佛教中重视香火的净化作用,而在神道中,清除污秽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水,二是用火。水恒常是清净的,通过水进行清洗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也比较常见。通过火烧驱除污秽则相对比较困难,而且日本人认为火本身就是极容易被污染的东西,例如有丧事的人家里的火就会带有死的污秽,因此神道中更重视水的净化作用。古时候,在参拜之前都要在神社门前的河流(见图1-40)、水池或海边洗身,现在日本全国也都可以看到用海水洁净身体的习惯,而且进神社参拜之前都要在手水舍洗手漱口,这都是以前禊的残留形式。

在祭祀当日,也会摆放临时的洗手用具,包括手水桶、接水盆、拭纸等。为防止洗手时水花飞溅,可以在接水盆里放上杉叶等植物叶子,这时避免使用杨桐树的枝叶。参见图1-41。

“祓”是指通过某种仪式祛除精神上的污秽,与咒术类似,举行祓的仪式,称为修祓。一般会用竹竿、木棍等支起四角,上面挂起注连绳和纸垂,标志着其中的区域已经经过神力的净化,成为至纯至净的圣地,形成祓场。参见图1-42、图1-43。

举行祓除仪式时,神职人员会首先咏唱祓词,然后在参加仪式的人们头上,以及供奉的神馔上分别以左右左的顺序挥动祓串(大麻),祓除污秽。同时,根据仪式不同,也会用杨桐树枝挥洒沸腾的盐水。大规模的祓除仪式每年举办两次,即6月和12月下旬举行的所谓大祓式。在大祓式中,通过咏唱记载了禊与祓两大内容的大祓词,可以将人们身心沾染的污秽,或无意识犯下的罪孽与过错全部祓除,以避免灾祸。参见图1-44。

大麻为修祓时的用具之一,以前是用棉或麻,后来是用纸张制作而成。据《神社有职故实》[昭和26年(1951)]记载,杨桐树枝上系上麻,或者再缠上纸垂,称为大麻;而用木串、细木、竹子制成的称为小麻。“币”为麻的古代称谓,币和麻在日语中的读音相同,都读作“ぬさ”,因此大麻也称为大币,也叫作祓串、币串。现在常见的大麻是在杨桐树枝上或者白木棍上缠上纸垂或麻苧,而只有纸垂的是简化后的样式。参见图1-45、图1-46。

经过一段时间的禁忌生活和一定的禊祓仪式,人们的身心就都达到了清净的状态,就可以进行正式的祭祀了。

(二)祭日

祭日即祭祀的日期。祭祀一般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前一天的傍晚开始,到第二天早晨,是祭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秘祭”,用酒食招待神灵,并侍坐在神前,日语叫作“宵宫”,即“夜里的祭祀”之意。黑夜里的祭祀主要是在室内,或者在庭院里燃起火焰,众人身着干净的装束,彻夜奉仕。日语中的“祭”一词,读音为“まつる”(祭),即“まつろふ”(侍),即侍奉于侧,具体来说,就是察言观色、有求必应、恭敬奉仕的态度。神灵在黑夜里降临,这是祭祀中极为神圣的部分,除了具备特定条件的奉仕者之外是不能看的。到了白昼,则进入第二部分,即神灵与凡人娱乐的部分,祭祀活动也从室内转移到室外。人们抬起神轿,在华丽的花车上载歌载舞,喧闹游行。在一些著名的大神社,则有朝廷的敕使前来参拜、供奉币帛。世人常常将游行娱乐当作祭祀的主体,其实深夜里的宵宫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祭祀不止。祭祀大致可以分为春秋冬季的农耕系统和夏季的防灾系统。

春秋的祭祀主要是围绕农耕展开的。在氏神信仰中,人们认为氏神在春季从高山上降临到村落里化身为田神护佑稻作,在秋季收获后,氏神又回到山上化身为山神。因此春秋的两次大祭属于农耕系统,大致是以农业上稻作的开始与结束为时间标准的。春祭在春天开始农作时举行,是迎神之祭,将神灵从山上迎接到田间,占卜农作物收成、祈求丰收,也叫作祈年祭(参见图1-47)。秋祭是秋天水稻收获后庆贺丰收的祭祀,也叫作新尝祭,是感谢神灵的送神之祭,欢送神灵返归山林。这时农作物丰收,供品非常丰富,是一年中规模最大最热闹的祭祀。

冬季主要是火祭和雪祭,在寒冷的山村很兴盛。在火祭和雪祭都会燃起熊熊大火,以前以篝火为中心,后来慢慢变成以音乐为中心。寒冷的地区更迫切地等待春天,因此会更重视冬祭。

春祭和秋祭属于氏神系信仰,是趋利性的,与此相对,夏祭属于御灵系信仰,主要是避害性的。夏季多发水灾瘟疫等,人们希望通过祭祀减少各种灾祸,因此夏祭多为水神祭、瘟神祭。在关东,瘟神一般称为天王,在京都叫作祇园,也叫作牛头天王,是同一个神灵。牛头天王座下有八个子神,称为八王子。京都夏祭的典型代表是石清水八幡宫、北野神社、祇园八坂神社。石清水的祭日是在8月15日,北野是在8月4日或5日,祇园是在旧历六月朔日至十四日。在御灵信仰中,灾害神如水神、瘟神等,是一些易怒的小神,人们不仅要抚慰祂们,平息祂们的怒气,而且更重要的是向统御这些小神的强大的天神祈愿,希望祂们制服小神,制止灾害,因此会有天神祭。除了御灵系统的神,也有住吉神和惠比寿神,其中也有攘除疫病的意思。

(三)祭场

祭场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同时也是神灵降临的地方。因此,祭场往往选在高山、森林、树林、海边、河边等地,一看就是神圣的清净之地。祭场的标识是大树,树木就是神的依附体。人们把某些特定树种的木头看作是神灵依附的地方,如樱树、银杏、杨桐树等(参见图1-48)。

特别是樱树,在日语中的发音是“さくら”,さ是神灵之意,くら可以写作“仓”,是“神座、依附体”的意思,因此,さくら的本义为“神灵依附体”的意思。自古以来,日本人就非常喜爱樱花,把樱花移植到全日本的角角落落,这应该是和“把神迎接到这里”的意识密切相关的吧(图1-49)。

树木后来渐渐演变为自然生长的树枝、用木材削制而成的木棒,如旗帜、木棒、竿子等。还会用绿树的枝干加工成棍子或柱子,并在其顶端加以装饰。例如,将石楠花等自然的花枝捆在竿子的顶端,并高高地树立起来。这些木制的竿子高高竖起,有的地方还在即将祭祀的时候在周围插上神圣的植物,以标识神域,表示从现在开始以木竿、植物为界,截断外部的污秽,此处成为清净之地,成为迎接神灵降临的祭场。为了让神灵从天空降临时容易识别,竿子上会系上纸条、麻绳、布类等。或者在竿子顶端挂起幡,幡上写上字,幡的顶部系上杨桐树枝。夜晚则燃起火束、点亮灯笼,也在竿子上挂起灯笼等。这些标识渐渐演变为蜡烛、电灯等,变得越来越花哨。从古来意义上说,幡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迎神的标识。参见图1-50。

后来,随着神社宫殿的发达,殿堂越来越华美,神社成为常设的固定祭场,神树就逐渐退却到从属物的地位。当然,依然有很多地方在神社里最引人注目的一棵老树上张挂注连绳,在其前面举行祭祀仪式。 参见图1-51、图1-52。

随着神社的常设,也产生了神常驻于神社的观念。一个神社往往是由两处地方构成的,一处在山顶,称为山社;另一处在村里,称为村社。山社和村社也称为上社和下社、上宫和下宫、山宫和村宫、本宫和前宫等。此外,也将处于深山的社殿称为奥社、奥宫、奥院等。相较于身处偏远位置的元宫,新建在村落附近的称为新宫。两处神社之间会有一些叫作“御旅所”的临时祭神处,是祭祀途中停下来让神灵休息的地方。这种将神社分为上下两社的“二社制”十分常见,同时也有分为上、中、下社,即所谓“三社制”的存在。这些上下社的祭神有时不是同一个,因此其中一处神社可能是另一处神社的若宫,也有祭祀本宫配偶神的情况。

另外,普通人家的祭场一般不是神社,而只是一片神地,或树林里的一个神箱,或家里的神龛,也有很多农户在自家院子一隅栽种榎树,以此为祭场。名门望族的祭场往往是一个神社,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神社也常常不再是一家一门的神社,而成为村社、县社等,成为当地共同体的神社。

(四)祭司

祭司是祭祀的执行者,从古至今,担任祭司的人经历了由巫女、族长、头家,到神职的演变过程。

古时候,人们认为神灵依附在巫女身上,神灵通过巫女宣布神谕,所以,巫女是神灵的代言人,人们向巫女供奉饮食,从巫女那里听取神的口信。巫女的日语发音为“みこ”,みこ也可以写作“御子”、“神子”,是神之子之意。巫女一开始是盲女,后来渐渐变为明目女。在现在的神社里,巫女主要担任神舞的职责,身着白色和服红色裙子,于神前摇铃起舞,看起来似乎只是祭祀的辅助,但究其根源,巫女曾是与神灵最为接近的存在。参见图1-53。

到了大家族时代,握有祭祀权的是继承了正统直系血缘谱系而成为大家族中心的族长。拥有对氏神的正统祭祀权,既是族长的义务,也是族长的权利,这种祭祀权反过来又提高并强化了族长在大家族中的地位。

中世以后,随着大家族的解体,村落共同体形成,于是形成了轮流主持祭祀的“头家制度”,即祭司一职的轮流制。头家也写作“当屋”、“当人”,“当”即当值、当班。在头家制度下,由村里的几户主要人家组成祭祀组织“宫座”,参与神事和神社经营等事务,每年从宫座中选出一家作为头家担任祭司。头家的选定依据宫座里的年龄顺序、家格顺序以及神前的抽签等。担任头家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特权。头家的任期一般是一年,一般在祭祀的第二天或是一年的年初,决定下一个头家接替。

进入近世,随着职业的多样化和社会交流的多元化,由普通劳动者来担任祭司的头家制度开始瓦解,将祭祀执行权委托给职业神职的倾向逐渐增强,慢慢变为由专门的神职人员来主持祭祀了。神社中通常设有宫司、祢宜、权祢宜等职位,原则上每个神社设有宫司、祢宜各一名。宫司统领神职以及巫女,相当于神社的最高领导。一般的神社里,宫司下一级为祢宜,但在明治神宫等一部分大神社里,宫司与祢宜之间还设有“权宫司”。宫司为神社祭祀的负责人,又是神社事务以及神职人员的管理者。简单来说,宫司是神社的代表,权宫司是副代表,祢宜是宫司的辅助人员,而权祢宜则是一般职员。巫女的职责为舞蹈、占卜等,是辅佐性的神职人员。见图1-54。

(五)祭品

祭品是供奉给神灵的食物,在神道中又称馔,为神明献上食物也称献馔。神道的祭品包括米、米饭、三角饭团、糯米团子、水、酒等,另有盐、蔬菜、水果、鱼(生鱼、海鲜干货)等,在正月还会供奉镜饼(双层糯米饼)。供品中最重要的东西是米,参见图1-55。古时候,把收获的第一束稻穗捆起来供奉给神灵,或者挂在神社的墙上,称为“初穗奉纳”。日本人认为米是连接神灵的纽带,在日本很多文学作品、传说、民间故事中,都会出现作为神的食物的饭团。如《桃太郎》中,桃太郎就是与鸡、狗等动物分享了饭团,从而形成了具有神力的战斗团体。

祭品不仅仅是将各种丰收品作为神灵的食物供奉起来,而且也是为了让神和人共同进餐。这种向神进献供品,随后神和人共同分享供品的礼仪,是日本民间信仰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称为“直会”。通过吃同一个锅里煮出来的米饭,同一个臼子捣出来的年糕,喝同一个瓮里的酒,人就会由此获得神灵的庇护,拥有神灵的力量。由于是人神共食,所以原来是供奉做好的可以直接吃的食物,供奉的大米也是熟的;但现在供奉的祭品多为生的谷物、鱼、蔬菜了。

人神共食的礼仪现在也保留在神社的祭礼中,祭祀尾声时,参加祭祀的人员就会一同享用神酒与神馔。

(六)祭礼

祭礼在日语中叫作“神事”,指的是与神明相关的庆典、仪式,是为了款待和犒劳神灵,并揣测神意。祭礼一般包括三部分,其一为宫司和祢宜负责的禁忌、祈祷(祝词)、禊、祓等;其二为巫女负责的神乐、神舞、神签等;其三为信奉者氏子集体负责的娱神和占卜活动,如游行、神能(能乐)、狮子舞、射箭、骑射、拔河、相扑等。

禁忌和禊祓在前文中已经讲述过,是属于祭祀的准备阶段的重要工作。在祭日当天,宫司和祢宜主要负责念诵祝词,祈祷福瑞。祝词在神道中指的是歌颂神德、表达崇敬的祷词,借以希望得到神明庇护或利益。祝词由神职人员以独特的曲调吟唱,在文体、修辞、书写形式上都有独特的特征。

神乐为日本神道祭祀仪式中供奉给神明而演奏的歌舞,我们常常会看到巫女手执花枝、摇铃等跳起神舞。神舞不是普通的舞蹈,其主要行为是唱或者说,是随着音乐不知不觉中舞起来,手足的行动只是一种副产品。舞和蹈不同,舞是与信仰密切相关的,而蹈是单纯的动作,人们的种田舞蹈等是蹈,而不是舞。一般情况下,在横笛和太鼓朴素的音乐中,举行问汤仪式。问汤仪式是在神前立起大釜,将水煮沸,用小竹枝蘸热水洒向周围,是一种净化仪式。古时候,人们认为在洒水的时候,神灵就会降临到巫女身上,并说出神的旨意,因此只在有需要询问神意的事情时才举行问汤仪式,后来常常只吹奏音乐,而把问汤仪式省略了。

现在神社里的巫女还负责神签的发放。日本神社的神签一般分为大吉、吉、小吉、凶,个别神社会有大凶。日本人考大学、找工作、恋爱、结婚,也都到神社去抽签,如果得到了吉签,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就感觉很安心,高高兴兴带着神签回家。如果求的是凶签,只要把神签系在神社的树上、绳子上,神灵便自然会帮忙免去灾祸,逢凶化吉。参见图1-56、图1-57。

对游客来说,祭祀中最显眼、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游行队列(参见图1-58、图1-59、图1-60)。游行是神灵在信众地域内巡行的仪式,即把神灵从山里请上神座,浩浩荡荡前往村社,并在村子里巡行,队列经过的地方都会得到神灵的净化。氏子们不仅仅是抬着神灵走,还要配合指挥做高低起伏、左右摇摆的高难动作,极尽游乐。神灵游行的中心是神座,即神的座位、神的依附体。神座有各种形式,如杨桐树枝、纸串(御币)、神轿(神辇)、神马、神车、人(童男童女)、人偶等。

古时候神的座驾是十分朴素的,最主要的方式是神树枝,最常用的是杨桐树枝,被认为是神之所依。日本祭祀中的杨桐枝神轿,实际上只是在白乳木做的台子上,插上杨桐的树枝而已,还可以在下面安上轮子拉着走,神官称它为神籬(かごめ)。日本动漫《犬夜叉》中的女主人公名字叫作“日暮かごめ”,中国大陆音译为“日暮戈薇”,台湾意译为“日暮籬”,“籬”的本义就是“神灵的依附体”,是暗含了女主人公作为灵力所在的身份设定的。在神灵巡游的时候,杨桐树枝又成了坐骑。因此,在巡游队伍中,负责搬运、照顾杨桐树枝的人就成为队伍的中心,有时候甚至表示神体,即此人成为神灵的附着物,拿着的杨桐树枝只是表示此人处在最神圣的状态。这就是神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神以人为神座,依附在人身上。

人是神的又一种附着体,作为神座的人,也出现在祭祀的游行队伍中。他一般会骑在马上,坐在山车上,或者手持作为神座象征的杨桐树枝或白纸串御币。把这种神圣象征带在身上的人就是作为神座的人,他是整个祭祀游行的核心。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小孩子被认为是与神灵很接近的存在,所以在祭祀的游行中,人们也常常让童男童女斋戒沐浴骑在马上、坐在车上前行。后来人们开始用人偶代替童子担当神座,让人偶骑在马背上前行。

现在最普遍的是白色的纸串,日语中叫作“みてぐら”,汉字写作御币。御币在后世演变为币帛之意,是奉纳给神灵的各种财物,但みてぐら的本意并非如此。みてぐら按照其发音,汉字可写作“御手仓”。古时候是在一棵固定的大树下祭神,这种在固定场所、无法移动的、天然的树木,叫作“仓”,即神座之意。后来“仓”变得可以移动,而且渐渐把神劝请到各地。“御手仓”即祭祀之人手执之仓,即手执之神座,因此,“みてぐら”“御手仓”“御币”的本义应该是靠手执而移动的神座。而手持“御手仓”“御币”的人是接受神的指令的人,是祭祀中最主要的职位。在祭祀中,把御币的抖动作为神灵依附到神职身体的征兆。 参见图1-61、图1-62。

游行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高的、华丽的山车。在祭祀中,把以柱子为中心立着的、能够移动的、高高的装饰物叫作“山”或“山车”,有时候旗、矛也会加入其中。从山车上垂下白纸串、白垂穗等,表示无比纯净。山车也会作为神灵的依附体,有时候,代表神灵依附体的童子也会坐在山车上。山车要尽量在华美风格上下功夫,表现“风流”之美。日本庶民之美中有“不易与流行”,“不易”的是精神与信仰,而“流行”之美就尽数表现在这华丽的“风流”之中。山车就是这种“风流”之美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向神明奉纳时,氏子所在的各町会费尽心思使表演更加华丽有趣,而且会互相竞争,赛歌赛曲。夜间举行的游行则会增加提灯行列,人们会在山车上装上灯饰,使其闪闪发光。聚集在山车下,人们跳起舞,融入欢乐的祭祀中。参见图1-63。

游行队列中还会有狮子舞以及其他舞蹈,都是作为神事舞和奉纳舞,表现与神同乐的宗旨。日本的狮子舞充满了朴素的情感,各地的狮子姿态各异,并不完全相同,参见图1-64、图1-65。游行途中的音乐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由神职演奏的雅乐,由氏子演奏的笛子、太鼓、钲等。

游行队伍在村落巡行完毕会回到神社。神社里搭建着吟唱歌谣的临时舞台,上面坐着穿着绉绸衬衫、系着白色印染头巾的人,吟唱着各地的祭神歌谣,旁边挂着红色的燃烧着火苗的灯笼。这种吟唱歌谣的临时舞台在很多地方都是祭祀的重要角色(图1-66)。

同时,神社里能乐殿上会上演与神灵相关的能剧,叫作神乐能。表演者戴上面具的一刹那,神灵就降临到人身上,人便化为神灵(图1-67)。能剧现在是日本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其起源就来自为神上演的剧目,当代能剧中的梦幻能,其题材依然是以神灵故事为主。代表神灵的,依旧是戴着面具的那一位。参见图1-68。

祭祀中还会举行各种含有竞技意义的活动,即为占卜。在询问神灵的旨意时,会选出选手进行竞技,通过比赛双方胜负情况来占卜农业与渔业的丰收形势,指导生产生活。常用的竞技有射箭、骑射、拔河、相扑等。 骑射日语中称为“流镝马”,是驰骋快马,并将弓箭射中箭靶的竞技活动,参见图1-69。向神灵供奉马也是一种祈祷仪式,如祈求晴天供奉红马,祈求降雨则供奉黑马。后来,其中的竞技要素逐渐消失,这些竞技成为吉祥的祝福仪式,或成为表演形式,祈祷天下太平、子孙繁荣、五谷丰收、渔业昌盛等。

现在,很多活动或成为表演艺术,或成为体育竞技,究其根源,都是脱胎于神社祭祀的。

三 祭祀的种类

从总体上来说,祭祀包括两个体系,一个是源自民间的,其目的是保障农业生产、防灾除害、维护现世利益等;另一个是源自朝廷和皇室的,虽然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统治,但同时也将民俗文化吸纳其中,因此朝廷祭祀同时具有民俗的一面和国家的一面。

(一)律令祭祀

天武天皇时期(672~686年)是国家祭祀形成的重要时期,国家祭祀的原型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大尝祭、祈年祭是天武天皇时期创设的,天武二年(673)举行了第一次大尝祭,天武四年(675)年举行了第一次祈年祭。 在天武时期,伊势神宫作为国家宗庙确立了其特殊的地位,在祈年祭、月次祭(六月和十一月)神尝祭时,一年四次,朝廷都会派出敕使奉币。

国家祭祀是基于律令祭祀形成的。 律令祭祀是律令国家基于国家目的而制定的国家主导执行的诸种祭祀,主要是“神祇令”中规定的祭祀。“神祇令”中现在保存着全文的只有养老令,在养老令中规定了以下19次国家祭祀,分别为:

春,祈年祭、镇花祭;

夏,神衣祭、大忌祭、三枝祭、风神祭、月次祭、镇火祭、道飨祭;

秋,大忌祭、风神祭、神衣祭、神尝祭;

冬,相尝祭、镇魂祭、大(新)尝祭、月次祭、镇火祭、道飨祭

祈年祭是每年二月日本全国神社举行的年初祭祀,祈祷风调雨顺、作物丰收和国泰民安,是基于农业方面的预祝祭祀形成的。祈年祭在《延喜式》中为二月四日。《皇太神宫仪式帐》中记载,在伊势神宫二月十二日由朝廷派出“祈年币帛使”奉币,之后开始“种田”仪式,之后“诸百姓始耕田”。这里祈年祭的朝廷奉币和神社“种田”仪式是同时出现的,也可以看出祈年祭是农耕的预祝祭祀。一般农业上的种田始自五月,日本全国大多春天的氏神祭祀是在四月,同时也作为春天的农耕预祝祭祀。伊势神宫是早稻,因此在二月进行。 柳田国男也曾在《祭日考》中指出,日本氏神体系的春天农耕预祝祭祀,大致都是在二月和四月进行。新尝祭是每年十一月举行的收获祭,由天皇向神灵供奉新谷,是丰收感谢祭。尝,即尝新谷之意,因此,尝祭是指秋祭。祈年祭和新尝祭是一对祭祀,春种秋收,春天祈愿秋天感谢。大尝祭是新皇登基当年的新尝祭,仪式更加隆重。相尝祭是各个神社举行的、向众神奉献新谷、众神一起品尝的祭祀。

神衣祭和神尝祭是由伊势神宫举行的祭祀。神衣祭于九月十四日举行,是向天照大神供奉织成的神衣的祭祀,神尝祭于九月十六日举行,是供奉初稻的收获祭。

镇花祭由大神社和狭井社在三月举行,供奉疫病神,镇除疫病。三枝祭由率川社在四月举行,与镇花祭相同,是供奉疫病神、镇除疫病的祭祀,不同的是,镇花祭以大和国内为对象,三枝祭以平城京内为对象。大忌祭由广濑社在四月和七月举行,祈祷五谷丰登,风神祭由龙田社在四月和七月举行,镇除风灾。这些祭祀是由各个神社举行的祭祀。

月次祭具有天皇家祖灵祭祀的一面,由天皇奉币和神人共食的仪式“神今食”组成,祈愿天皇身体健康、国家安泰。

镇魂祭是强化当世天皇生灵的祭祀。通过祭祀,强化天皇灵魂的活力,从而增强身体的活力,安定精神,实现天皇的身心健康和长命百岁。不过,天皇的身体并不只代表天皇一个人,天皇的身体是包含了自然、社会、国家的“宇宙的身体”,因此,如果天皇身体健康,就意味着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社会安定、臣子忠诚、国家繁荣。

镇火祭是在宫城四隅举行的防火祭。供奉火神,祈愿不要降下火灾。镇火祭一年两次,于六月和十二月举行。

道飨祭是在京城四隅举行的、防止鬼魅从京外侵入京城的祭祀,祭祀对象是鬼魅。属于御灵系的防灾祭祀。道飨祭一年两次,于六月和十二月举行。

中村英重对这19次祭祀分类如下。

①国家祭祀,祈年祭、月次祭、大(新)尝祭。目的是国家繁荣。

②圣体祭祀,镇魂祭。目的是天皇圣体健康。

③都宫祭祀,镇火祭、道飨祭。目的是驱除瘟疫、邪灵,防火防灾,保障都宫安全。

④神宫祭祀,神衣祭、神尝祭。是伊势神宫的祭祀。

⑤神社祭祀,镇花祭、三枝祭、大忌祭、风神祭、相尝祭。是各个大社举行的祭祀,祭祀时会有朝廷的奉币。

律令祭祀都有明确的国家目的,中村英重在《古代祭祀论》中将其分为三个层面:

①生产关系层面,农业丰收;

②社会秩序层面,防御灾害、国土安全、社会安定;

③国家王权层面,国家繁荣、天皇安泰。

在这里,我们按照其祈愿的直接目的,可以把这些祭祀分为如下两大类:

①民间祭祀

农业生产祈福类(祖灵系):祈年祭、新尝祭、相尝祭;

农业生产防灾类(御灵系):镇火祭、道飨祭、镇花祭、三枝祭、大忌祭、风神祭。

②朝廷祭祀

月次祭、镇魂祭、神衣祭、神尝祭。

(二)皇室祭祀

另外,还有专门的皇室祭祀,包括岁旦祭、元始祭、纪元祭、祈年祭、皇灵祭、神武天皇祭、大祓、神尝祭、新尝祭、天长祭。

岁旦祭。1月1日,在皇居宫中三殿,即贤所、皇灵殿、神殿举行祭祀,庆祝新年。以伊势神宫为首,全国的神社都举行祭祀,祈愿皇统繁荣、五谷丰登、国民安康。

元始祭。1月3日,天皇亲自在皇居宫中三殿举行祭祀,庆祝皇位元始。

纪元祭。2月11日,是现在的建国纪念日,即日本的国庆节。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的初代天皇是神武天皇,他于2月11日即位。明治6年(1873),日本设立纪元祭,是一个近代的节日和祭祀,昭和23年(1948)废止。昭和41年(1966),设2月11日为建国纪念日,成为法定假日。

祈年祭。2月17日,祈祷一年的五谷丰登。

春季皇灵祭。也叫作春季神殿祭,于春分举行。祭祀历代天皇、皇后、皇亲之灵。秋分时举行秋季皇灵祭。在日本人的传统中,春分和秋分叫作“彼岸”节,是祭祀先祖的日子。

神武天皇祭。4月3日,祭祀神武天皇。据说,神武天皇在4月3日驾崩。

大祓。每年两次,于6月和12月的晦日举行,按照新历是6月30日和12月31日。祓是神道的净化仪式,日常时举行。大祓是祓除天下万民之罪秽之意。

秋季皇灵祭。秋分时举行。

神尝祭。10月17日举行。向天照大神供奉收获的第一束稻子,感谢丰收。

新尝祭(大尝祭)。11月23日,天皇向天神地祇供奉五谷的新谷,感谢丰收。大尝祭是天皇即位后举行的第一次新尝祭。现在日本11月23日是勤劳感谢日,是法定假日。

天长祭。庆祝平成天皇的生日。

大祓。12月的晦日举行。

(三)祭祀的种类

律令祭祀和皇室祭祀属于日本的国家祭祀,其中都包含着源自农业生产的祈年祭、新尝祭等,我们把源自农业生产的、源自民间的节日还原至民间祭祀,可以把日本的国家祭祀分类如下。

①民间祭祀

A.农业生产祈福类(祖灵系):祈年祭、新尝祭、相尝祭;

B.农业生产防灾类(御灵系):镇火祭、道飨祭、镇花祭、三枝祭、大忌祭、风神祭、大祓;

②国家祭祀

A.朝廷祭祀:月次祭、镇魂祭、神衣祭、神尝祭;

B.皇室祭祀:岁旦祭、元始祭、纪元祭、皇灵祭、神武天皇祭、天长祭。

在后文中,将以此为基础,把一年四季纷繁复杂的神社祭祀分为民间祭祀、人物祭祀、国家祭祀。民间祭祀是指源自农业生产的、祈福类、防灾类祭祀,如祈年祭、新尝祭,包括祈求各种现世利益的祭祀,也包括一年四季应时的风物观赏祭等;人物祭祀是指纪念祭神的祭祀,如人物诞生祭等;国家祭祀指朝廷祭祀和皇室祭祀,是有志于国家共同体建设的祭祀。 gd3B0kSwftyvcfnhOthQfZ+dCnLB+L1Oa4If+42JcU3nYyqmlODPLW1QCh82uYY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