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循环经济

一 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循环经济思想萌生于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兴起。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像宇宙飞船一样,用资源满足自己需要并留下废弃物,那么到资源用尽、飞船舱内充斥垃圾的时候,最终地球也会如宇宙飞船一样毁灭。如果地球要避免因资源枯竭而毁灭的命运,人类就必须采取新的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最小化;进而K.波尔丁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实现他对经济发展的设想。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20世纪80年代,循环经济也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探讨了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大力推行以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为循环经济赋予了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后,世界各国环境治理方式逐渐从“末端治理”的思维定式转向“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的治理方式,循环经济逐渐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最现实的发展模式。

二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以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系统论原理,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原理以及将生态系统视为经济系统基础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循环经济学是在以上原理和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循环经济学旨在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学与系统论、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学等相关原理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循环经济相关原理和理论关系

(一)系统论原理

一般认为,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由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论包括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理论,其中,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不受或很少受外界指令的干扰,自发形成、生长、发展、运行、老化、解体,并且内部各组分保持协同一致。自组织构成的系统对应着一定的宏观结构或功能,其形成是一个具体且复杂的过程。他组织理论认为,他组织是以利用、改进、控制自组织系统为目的,经过人工设计、组建、控制、管理的系统。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一定环境中由若干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集合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并全面、开放、持续、动态地看待整体和有关问题。系统论是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主要有如下基本原理。

1.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强调要素与系统之间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要素与环境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使系统呈现各单一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表现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应。该原理还要求人们从系统整体层面上去认识、考察和把握一个系统及其分要素和子系统。

2.联系性原理

联系性原理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与相互作用来实现其整体功能、体现其整体属性;强调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认为一定的环境是系统存在、发展和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条件,且系统在和外部环境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该原理还要求人们要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考察和把握一个系统及其分要素和子系统。

3.有序性原理

有序性原理认为系统是由纵向有序、横向有序和动态有序过程共同综合构成的。任何系统都是多级别、多层次的有机结构,不同层次系统具有不同性质并遵循不同运动规律。系统内部各层次的有序性体现为高层次系统支配低层次系统、低层次系统从属于大系统,在系统整体中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按照一定渠道有序进行。系统的有序性越高,结构与功能就越优化,这就要求人们应该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系统的有序性。

4.动态性原理

动态性原理主要揭示系统状态与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强调系统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规律,要求人们必须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去认识、考察和把握一个系统及其分要素和子系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遏制,系统就会走向崩溃边缘甚至崩溃。

(二)清洁生产

1976年,巴黎“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提出的“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的思想是清洁生产概念的雏形。1979年,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开始施行清洁生产的政策。1989年,联合国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迄今为止,清洁生产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的综合整体预防环境策略,以改进节约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消除环境污染及降低人体健康风险,实现从末端治理向生产过程阶段控制。

清洁生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于清洁生产的利用资源。不断地改进设计,从源头削减污染,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尽量不使用有毒害的材料。二是对于清洁生产的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设备,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对于清洁生产的过程控制。生产原料的使用,物料的转化和产品的生产均处于全过程控制状态。清洁生产作为综合环境战略,包括生产和产品周期两个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依靠各种手段工具实现包括清洁生产审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过程控制。

(三)生态经济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单独依靠技术无法解决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的问题,引发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20世纪80年代末,50多位科学家参与组织成立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开创了生态经济学。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该议程从清洁生产、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污染控制、消除贫困与家居环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球大气层保护等领域全面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和重点领域项目。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生态经济学研究该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弥补了生态学只研究生态系统的不足。生态经济学提倡从新的视角分析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及规律。生态经济学的生态系统层次、能量递减规律等为循环经济学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三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日益污染和生态蜕变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新理性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经济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

循环经济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界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是从机制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尖锐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模式。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强调多环节、多组合、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做到生产和消费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虽然不同学者和机构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这反映了生态经济的观点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当然,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学者们对循环的资源和循环的方式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不断循环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织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尽可能降低到较小程度。

四 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减量化原则的目的在于减少从外界输入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目的在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并节省资源;再循环原则目的在于将废物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一)减量化

减量化(Reducing)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并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在生产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在循环经济发展运行中减量化原则是首要的原则。

(二)再利用

再利用(Reusing)原则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废弃物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制造商和生产者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的方法,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三)再循环

再循环(Recycling)原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的废弃物,制造商和生产者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和排放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五 循环经济的层次

循环经济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其结构分为企业循环经济、园区循环经济和社会循环经济三个层次。企业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在内部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企业共享资源和互换中间产品的共生模式,先形成企业之间的小循环,再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的中循环,最终实现社会大循环。

(一)企业循环经济

构建企业内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一个企业为单位实现清洁生产,使所有的资源、能源都得到有效的利用,最终达到无害排放或污染零排放的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是从原料的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是减量化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微观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在微观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中,企业尽力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能源使用量、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同时,企业加强物质的循环使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强度和耐用性。

(二)园区循环经济

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具体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受技术工艺的限制,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园区层面的中观循环经济就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内和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和各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源减少,而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园区对外界的废物排放量趋近于零。生态工业园区追求的是系统内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在这一层次多个企业或产业相互关联、互动发展,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

(三)社会循环经济

社会层面的大尺度循环体系建立在企业微观、园区中观循环体系基础之上,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全区域体现。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经济就是要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实现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最小化的循环型经济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过度消耗的依赖,保证对废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保障国家的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循环经济最终追求的就是实现宏观循环经济,即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性循环复合型生态系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mMCV5mPeOj4c4677spRBLSikTam/r1ojwRXQkWuu/p5qdUfMBB4GdnhVpHv0Iu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