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了一批循环型城市、园区、企业,逐步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产业链和产业间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产业共生的角度来看,我国循环经济园区还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协同性较低、集成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鉴于我国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的客观实际,如何以产业共生理论指导循环经济园区的企业按照生态系统的链接关系,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循环经济园区实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双重目标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基于产业共生的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过程。与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按照3R(Reducing、Reusing、Recycling)原则,形成了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三低一高”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不可再生资源。而产业共生是指在各产业系统之间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能量高效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网络,即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的平台体系,某个产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资源能够作为另外一个产业生产所需的能量或原辅材料,使多个产业之间构成共生的生态网络,与循环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明显,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区域性、结构性环境风险依然突出,守住环境安全底线的任务尤为艰巨。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要顺利度过这个时期,我国需要摆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形成集约高效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轻对原生资源的过度依赖,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带来的制约。而基于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恰恰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该模式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对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能够避免大规模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让我国经济在一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实现长久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二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旧动能的转换时期和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和政策出发点;是标本兼治的经济发展战略举措,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更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充分融合和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战略举措,也是推动产业共生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高质量发展要求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绿色产业链,这正是产业共生和循环经济的功能作用体现。

产业共生和循环经济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聚焦于废弃物资源化、资源共享与副产品互换,充分挖掘各产业间副产品和废物资源的耦合关系,推动上游企业副产品变为下游企业原材料,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再生利用,使产业链紧密耦合、资源能源高效利用闭合流动、上下游企业结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式循环体系。同时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绿色发展,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激发新动能,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选择。

三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和有效路径

我国正处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政策,把调整产业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依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断加大环保限产力度,以循环经济园区构建产业共生模式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

基于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实现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型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能够在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等方面不同程度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能够加快产业结构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变进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比重,减少或淘汰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再利用率低的产业;二是能够增强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和耦合,适度关联产业规模以及均衡产业联系比例和增长速度;三是能够在不同产业之间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将整个产业结构对环境的负外部效益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产业共生模式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四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至于损害后代人类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方式。它既考虑全人类的利益,也考虑到世世代代人类的利益,目的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来看,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种以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长、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了经济、社会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以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与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来加速经济产出,是一种非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而基于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则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排放,甚至零污染排放,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等融为一体,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从根本上解决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这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 促进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的战略选择和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存在资源承载能力趋于极限、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同时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还未完全形成,而基于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产业链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实现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绿色化、低碳化和循环化。此外,该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创新,综合反映了能效提升、污染减排、循环利用、产业链耦合等绿色管理要求。因此,基于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而且符合培育绿色化、经济高质量增长点的客观要求。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物质财富不可能无限增长,而生活质量却可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消费导向要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人类的消费方式正在进入绿色消费阶段,与其他消费方式相比,绿色消费实现了人类消费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趋向绿色化、生态化,但还未达到绿色消费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高质量导向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资源型产业正逐渐失去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全社会对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为产业共生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色属性,满足社会迫切需求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基础。

基于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倡导的绿色消费,是一种低消耗和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型消费方式,既能够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消费,也能够满足人们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消费和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首先,基于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绿色消费追求环保、低耗消费,崇尚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的要求。其次,基于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绿色消费通过对生产的引导,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相一致。最后,基于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合考虑到绿色消费所倡导的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现代消费观,以及绿色消费所带来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等方面变革,体现出高品质、高层次的生活方式。因此,基于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改变消费模式,减少消费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8gLwESPYp5r+rEU+vR3ZrYmPKL90Db9zPJ9MJel4W+Jjq/s3oIkA8/618kXs0P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