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杭州知府林启在蒲场巷普慈寺设求是书院之际,离19世纪的百年终结,只有三载春秋了。书院厅堂中,这位福建籍的维新人士,一边对着那三十名杭州精英训话——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一边不无欣慰之意地想:大清国变法,或可有期有望了!

杭逸飘飘然地立在三十名学子之间,细高,脖长,唇红齿白,眉清目秀。一身漂白杭纺长衫,外套一件隐纹万字黑色缎背心,外面别出心裁披一件黑色丝绒披风。一根辫子又黑又亮,晃晃悠悠不时摆动。他身旁立着的青年比他略矮一些,宽肩阔眉,肤色略黑,越发显得一口白牙。他是一身的短打模样,站如青松,油黑发辫略鬈。他略仰的下巴,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两只手背在背后,双腿叉开,绑了裤腿,双脚呈外八字形,仿佛掌持利器,随时可出手。不用说,是赵尘。

那日,林藕初甚为喜悦,摆了几桌酒席,庆贺儿子入学。酒宴上没有吴茶清,他去绍兴平水收购珠茶了。天醉有些失落,说:“我这一读书,家里的担子,又得你们挑下去了,头绪又那么多,依我看,出口的珠茶生意就不要做了。”

杭夫人挥一挥手说:“瞎说什么,不挣外国人的银子,茶楼能有钱赎回来吗?”

忘忧茶庄这十年的发展,一是传统的龙井内销茶,其次便是这绍兴平水珠茶的出口了。

绍兴平水,唐代便是个有了名的茶市,茶酒均在此交易。平水珠茶,也唯平水方有,团得滚圆,活像一粒粒墨绿色珠子,英人译名Gunpowder Green Tea,绿色弹药之意。喝来,棱棱有金石之气,杀口得很。

珠茶最初出口时被译为Hgson——贡熙,意为专门进贡康熙皇帝的茶叶。18世纪中期在伦敦市场上每磅售价高达十先令六便士。

忘忧茶庄做出口珠茶生意,要通过上海的怡和洋行。前十来年生意好做,全省据说最高年输出二十万担,过了浙江茶叶出口的半数。这两年走下坡路了,吴茶清内要对付茶庄事务,外要对付洋商,两头辛苦。筋骨虽好,岁月究竟不饶人,眼见着疏黄的山羊胡子变花白了。

那日夜里,天醉兴奋,站在书房外院落中,嗅那初降的春夜之气,便看见有纸糊灯笼从圆洞门游来,憧憧烛光中映一“杭”字。

天醉筋骨一紧,这还是父亲在世时一时雅兴定做的一批灯笼,不用红黑墨色写字,专用绿漆,使唤的年代久了,渐渐破损。唯有管家吴茶清的那一盏,小心侍候着,竟也成了他本人的一道风景。

吴茶清每夜经天醉书房的院落,往后院的老板娘住处,商议一日经营,已是杭九斋死后多年的规矩。原来茶界有规矩,女人不得上店堂应酬轧台面,林藕初虽感诸多不便,也是不敢破此行规的,每日的行情,便得赖茶清通报。

忘忧茶庄,前店后场,场后又有侧门,本可直通老板娘去处,但茶清偏要每日往杭天醉处一绕。杭天醉何等明白之人,那夜在月下见了吴茶清,叫一声茶清伯,说:“今日月光甚洁,茶清伯何必再点灯笼?”

吴茶清看着少爷,慢悠悠捻一把山羊胡子说:“还是点着好。”

杭天醉背着手,去看养在石槽子里的几尾金鱼,又说:“以后茶清伯找我母亲,直接从边门进去便是了,不必绕这么大的弯子。伯伯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眼睛又不太好……”

杭天醉说这番话时,眼睛一直也不好意思朝吴茶清看。吴茶清脚定在那里,一只手拎着灯笼,另一只手捻着山羊胡子,半晌,说:“还是绕一绕好。”

吴茶清转身要走,天醉冒上来一阵冲动,他的背影总让天醉心潮难平。

“我考上求是书院了。”天醉说。

吴茶清回过头来,朝他看一眼,就停住了脚步。

“读了书,你要做什么?”声音轻轻过来,把杭天醉吓了一跳,他的眼睛一下抬了上来,吃惊地盯着茶清伯。

“我还没想过。没……想、想好。”他结结巴巴地回答,“总之,国家是要、要变法,要改良的……”

风紧,早春发枯的竹叶瑟瑟地响,月儿躲进了云层,黑了天,烛光模糊,照得到方寸几尺。天醉觉得,茶清伯伯几乎是完全隐到黑暗中去了。声音便从黑暗中袭来,说:“读了书,要做什么,想好。”

他走了,身影飘忽,像一只暗夜里的老猫。杭天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母亲林藕初从石灰甏里取出今年最好的明前茶,让天醉亲自送到赵岐黄家——不是这老铁头盯住杭天醉,哪里会有考入书院的那一天。

天醉把那一罐明前龙井双手捧到赵岐黄的红木案头上时,赵先生抚案感慨:“到底是这样的人家,行事不流于俗,小小一罐龙井,胜过那大堆小包的人参木耳。”

天醉垂着双手,略低头,说:“母亲交代我告诉您,此茶是撮着专从狮峰山收来的‘软新’,老先生不妨尝尝。”

赵岐黄长叹一声,道:“难为你母亲这番苦心,‘软新’这个牌子,也只有忘忧茶庄在做,今日送来的,可是极品中的极品了。”

“母亲说了,杭州的龙井,狮、龙、云、虎,狮是最绝的,要送,自然是送狮字号的。”

赵寄客正从园中练了棍棒回来,恰恰听了杭天醉这番理论,便拿腰间束着的带子拭着汗,笑说:“天醉,我看你也不必再去读那经史之学、孔孟之道了,径直就继承了忘忧茶庄多省事,迟早你还是要当那老板的。”

“蠢货!你懂什么?以为这茶是随便喝得的?”赵先生捻着花白长须,教导着说,“陆子《茶经》中如何评说的——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赵寄客却是不那么以为然:“陆羽,中唐一隐士耳。精行俭德,亦无非自在山中,于世毕竟无所大补的。”

天醉便驳斥朋友:“如你所说,这世间就不要那高风亮节、不甘同流合污的高士了?”

赵寄客大笑:“什么高士?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家罢了。不见生灵涂炭,只图明哲保身,又要日后清名,赵寄客一生不为也。”

赵老先生便皱起眉头喝道:“少年狂妄如此,将来一事无成。”

“非少年狂妄,实乃少年壮志。我今当着这天地间第一绝品的龙井茶预言,二十年之内,天下必大乱——”

“胡说八道!”赵岐黄拍起桌子来,“大乱对国对民有什么好处?”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乱方能大治,大治方能开盛世之和平——”

“寄客兄,想来您是唯恐天下不乱了?”天醉笑问。

“正是。”赵寄客倒爽气。

赵岐黄连连摇头,痛心疾首地对杭天醉说:“我一生,就坏在嘴上,不料几个儿子中就偏寄客承了我这秉性。岂不知无论乱世治世,书生狂言,都必遭大祸。倘不及早防心防口,灭顶之灾速速临头矣。”

天醉一看,这父子两个真的拗起口来,连忙打圆场说:“不管世道如何变幻,白云也罢,苍狗也罢,茶还是要喝,病还是要治,忘忧茶庄和悬壶堂还是废不了,这就叫万变不离其宗吧。”

“兄弟你倒乐天,”赵寄客可不给天醉打圆场,偏往死里杀口,“真的天下大乱起来,忘忧茶庄和悬壶堂的牌子,还不晓得往哪里挂呢!”

天醉一边给寄客使眼色,一边说:“既然说得如此凄惶,倒也不妨今朝有酒今朝醉了。先尝尝这罐茶,放下那些治世之理,以后评说吧。”一边便要去开那只四方瓷罐的盖子。

赵岐黄见这只青花缠枝牡丹纹的茶罐,造型大气,稳重精美,其上牡丹俯仰向背,聚散飘逸,一看就是件贵重的古董,便说:“看这图案似与不似的意蕴,怕是前朝的器物吧?”

天醉一听便眉飞色舞起来,算是说到心坎子里了,这才真正打开了话匣子,说:“正是元朝的遗物,老先生真是慧眼,元朝青花装饰,最妙之处,便在这似与不似之间……”

赵寄客手里拿着本《龚定盦文集》,凑过身来,左看右观那青花瓷罐,说:“妙在何处?我怎么只看见那么几朵牡丹花,并无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呢?”

天醉越发得意,全然听不出赵寄客的讥讽,或者说他对这年长两月的大兄的讥讽早就刀枪不入无动于衷,只管兴致勃勃地阐述自己的高论:“妙者,细微之处之精神也。如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般,便无可称妙。你细细看这牡丹,或绿叶拥簇,孤花独放;或侧转反顾,羞羞答答;或妖娆端庄,大大方方。果然如舒元舆《牡丹赋》所咏: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或飙然如招,或俨然如思,或带风如吟,或泫露如悲……”

他摇头晃脑地闭着眼睛,只管抒发自己的感情,直到发现听者鸦雀无声,才睁眼,见赵氏父子都有些异样地盯着他,便问:“怎么,我说得不对?”

寄客说:“你这是请我们品茶,还是请我们品茶罐?”

天醉说:“痴人,连我家撮着都晓得,品茶者,品水也、器也、境也、心也。宋人尚有‘五不点茶’:水不清,不点;器不精,不点……罢罢罢,我说这个,你哪里晓得,不提也罢了。”

赵岐黄坐在太师椅上,凝神注视着这位老友的遗孤。这父子两个做人,要算是父亲荒唐多了。如今儿子入了求是学院,也算是家道振兴,否极泰来。但这父子俩,依旧有命运相袭之处。美则美矣,忧则忧矣。赵老先生心生感慨,长叹一声,仿佛这锦心绣口的美少年,韶华易逝,绚烂易灭一般。

那么,他自己的小儿子赵寄客呢?唉,心凶命硬,必遭飞来横祸。这一对少年,还不知今后如何在世道上奔走呢!想到此,不由咳嗽数声,说:“寄客,天醉性情中人,你长他两月,入学之后,要多多照应他。”

“父亲所言极是。”赵寄客亲昵地拍拍杭天醉的肩膀,“有我杭州城里大名鼎鼎的赵四公子在,尽管放心。”

赵岐黄却说:“又吐狂言。我只是担心你,自以为可保护天醉,不知柔能克刚,或者哪一天,是要天醉护你的性命呢!”

杭天醉果然性情中人,顿时便被这父子俩的一番话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说:“若是哪一天我有机会来庇护寄客兄,便是造化了。实话告诉老先生,这个世道间,我最崇拜的便是寄客兄这样有英雄豪杰之气的人物,祛邪扶正,拯民水火。天醉不才,救世无能为力,幸亏有寄客兄这样的国之栋梁……”

赵老先生连连摇手:“此言过了过了。要说栋梁,将来或有一日,你们都是……”

“……天醉是必定成不了栋梁的,”杭天醉摊摊手,“天醉有幸成为梁栋雕镌之画,此生足矣。”

说到此,他拿起茶罐,一使劲,拧开了蜡封的罐盖,一股喷香的茶气扑鼻而来。就近站着的赵寄客,顿时像是被一道咒语突然镇住了一样,半晌说不出话来。

“如何?”杭天醉从那自哀自怜的感伤中回来,笑问赵寄客。

此时,满座竟都被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奇草之香弥漫了。杭天醉便匆匆地去关窗门,一边嚷道:“快快关了门窗,千万不要让这真香泛淡开去。”

赵老先生也把鼻子凑近茶罐,不由得感慨说:“我喝了一世茶,今日方才喝到了绝顶,这竟是老夫有生以来从未闻到过的天上人间第一香了。”

门窗封闭之后,屋中自然便暗淡了许多。在幽暗的天光中,泛着稳重庄严而又精致的乌光的明代桌椅,此刻一扶手、一桌面、一靠背,便都隐隐地退到深处去了,唯有墙上悬挂着的由赵家祖上传下的条幅还泛着昏黄的旧光,上面“悬壶济世”四个字,看上去也模模糊糊了。那一老二少,便悄然坐在其下,被这氤氲的天地真气所感动迷醉,竟如摄了魂魄一般,说不出一句话来。

“是什么香?兰花香?豆花香?怎么还有一股乳气,好闻,好闻!”赵寄客使劲翕动鼻翼,说,“无怪国破家亡之后,张宗子喝不到茶了,便到茶铺门口去闻茶香。我原来以为是这明末遗老遗少的迂腐,今日才知茶香如此勾人,说不定哪一日,我也会去找个地方,专闻那茶香呢!”

这便是今天杭天醉听到的赵寄客所说的最柔情的一句话了。虽然赵寄客依旧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出来的,但杭天醉还是记住了。

他们三个,重新开了窗子之后,赵老先生取出两只粉彩盖碗茶盏,小心地用勺取出一些茶叶,见那龙井扁扁的,略阔,周边呈糙米色,赞叹道:“毕竟是忘忧茶庄的龙井,真正地道。但凡周围各县打着龙井牌子卖的茶,哪有这样的成色?”

“老先生不愧是行家,外头来人,不知真伪,以为那碧绿、纤细的便是龙井,不知真龙井片子反而是带些黄色且又稍宽的。”

赵寄客见杭天醉要用仆人刚送来的热水烫茶盏,便道:“天醉,我得了你的前朝遗物,也拿件宝贝出来送给你,也算是一物换一物吧。”

赵先生和天醉不免纳闷:此人一向喜新厌旧,南人北相,夹枪带棒,全无花前月下的闲情逸致,能够拿出什么宝贝来呢?天醉便问道:“你若送我龚定盦诗文,我是不要的,我家书柜中有。”

“这件宝贝,你若不要,我在杭州城里倒爬三圈。”

说话间,赵寄客三步并作两步跳入园中,把刚才习武时置放在石条凳上的一只紫砂壶拎来,掀了盖子,使劲把茶叶渣甩了出去,然后拎回屋中,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你算是碰上了,看看这是什么款?”他一下子把壶身倒了过来,露出壶底。

赵先生和杭天醉一见,异口同声道:“曼生壶!宝贝宝贝,怎么让你捡着这件好东西了?”

果然,壶底有“阿曼陀室”印记。天醉一疑,说:“怕不会是赝品吧?”

赵寄客冷笑一声,说:“你再看看那壶把下的款!”

果然,有“彭年”二字扳脚印,天醉这才真正信了,却又不好意思要,转手捧给赵岐黄。他知道,杭人眼中,谁家藏了一把曼生壶,谁家的门第都会高贵起来。

曼生,实为钱塘人士陈鸿寿(1768—1822)之号。“西泠八家”为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他们集聚杭州,共创篆刻中浙派风格,曼生占一席之地,可谓金石大家。其人在溧阳知县任上,结识宜兴制壶名手杨彭年兄妹,造型十八种,撰拟题铭,名家设计,手书写之,匠人制之,世称“曼生十八式”。

赵寄客得的这把壶,是一把方壶,色泽梨皮,壶身上刻着:“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藏。”

天醉眼直直地馋着那壶,嘴里却谦让着:“不敢当,不敢当,这礼确实太重了。”

赵岐黄两只老手来回摩挲着壶身,说:“哪里哪里,这壶配你那只青花四方罐,倒还相值。”

看得出来,这老先生一向慷慨,此刻也不得不忍痛才能割爱。他盯着壶却问儿子:“寄客,我怎么竟不知道,你有这样的东西?”

赵寄客却不以为然地说:“我哪里有这样的宝贝。是昨日去白云庵习武,在南屏山下见一旗人,丧魂落魄,斯文扫地。见着我,偷偷拿出这把壶来,说是世传的,又不知好坏,不敢在城里卖,怕丢了颜面。他只要二十两银子。我给他三十两,唉,只怕今日他就扔到大烟上去了。当时我就想,不妨买来,送给天醉老弟,强似流落在这些败家子手里。父亲若喜欢,我下次再买一把便是。”

天醉轻呼起来:“你当这是买白菜,今天一把,明天一捆。你昨日三十两买来,明日三百两都无处去觅呢!”

赵寄客轻轻一笑:“身外之物,何足挂齿。你于这些雕虫小技太痴迷了,才把它看得重如泰山。”

赵先生却听出这几句话来,似有所指,便豁然一笑曰:“寄客所言极是。物归其主,就好比良马有伯乐,璞璧有卞和。这曼生壶,由天醉来藏,想来是最合适不过了。”

天醉听罢此言,便再也耐不住性情装君子了,双手谦和而又坚定地从赵先生手中拿过壶来,小心放到盆中,用一壶开水细细冲洗,又取出干净手绢,小心擦着,一边操作,一边还埋怨赵寄客:

“寄客兄你好大的胆,竟把这等千古名壶夹枪带棒地放在习武场上,一个闪失,看你如何交代?”

赵寄客却不理他那一套,径自把壶取出来回甩了几下,放在桌上,一勺新茶下去,便道:“你不要再给我玩物丧志了。一杯茶,吃到现在,还没上口呢!”

杭天醉纵然再向往父亲杭九斋曾经引他进入的逍遥天地,他也不愿、也不可能成为杭九斋第二了。花间品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甲午战后,朝野震撼。维新人士以为,非变法不足以救亡图存。而救亡图存,则从教育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时汇为学界新潮。杭天醉和赵寄客的伯乐——杭州知府林启,恰恰便是在此时,由衢调杭,这个相当于杭州市长的行政长官,短短三年,开办并担任了三所学府的“校长”——它们分别是浙江蚕学馆、养正书塾,还有,便是这求是书院了。

与杭、赵二子前后入学者,多有当世称为经天纬地之栋梁才子: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1898年入学,1901年遭清廷追捕而离去;如林尹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如周承炎,辛亥革命时浙江光复总司令;如何燮侯,北大校长;如蒋百里,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国民党陆军大学校长;如许寿裳,文学家;如邵飘萍,中国早期新闻家……

林启办学,实为变法,并不想革命。在世时,曾为孤山补植梅树百株,庚子年春诗云:“为我名山留一席,看人宦海渡云帆。”卒后,果然葬于孤山。却不曾想到,他看到的,首先倒不是官场中的宦海沉浮,而是他选拔的学子所掀起的改造中国的苍黄风暴了。

百日维新失败,时值八月,退学者甚众,林藕初把独生儿子关在家里,连求带哄,定要他退学,边哭边说:“小祖宗,太后是反得的吗?一天到晚就变法变法,好像皇帝头上就没人似的了。现在好了,头跌落了,你也好安耽了!回来学做生意。知府那头,我去打点回复了事。”

一边就让撮着称了几斤上好的明前茶,叫了轿子,便要出门。

杭天醉,19世纪末中国最后一代文人,被革命的浪漫激情正搅得热血沸腾,最听不得“做生意”三字。见母亲真的要出门,便大声在锁着的屋子里威吓:“妈,你若去林知府那里退学,我立刻就在这里一头撞死!”

气得林藕初坐在轿子里,走又走不得,下又下不来,连声骂道:“你这短命活祖宗,你要我倒拜转跪下来求你不成?平日里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前日有人不耐读,被除了名,你还说除得好,大家方便,还说了要随了他去,怎么现在个个都退学了,你却不随?”

杭天醉就在屋子里跳脚:“谁说个个都退学了?谁说个个都退学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就是那千帆,就是那万木!中国不维新变法,就是千疮百孔之沉舟,就是半死不活之病树。我说维新变法还不够,须革命一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吓得林藕初惨叫一声:“我的活祖宗,你是要杭家满门抄斩啊!我不去了不去了,求求你小太爷,你快点给我闭上祸嘴,免得千刀万剐,菜市口杀头,作孽啊!”

忘忧茶庄的老板娘要哭,又不敢,怕惊动更多人,生出是非。所幸庭院深深,连忙叫了撮着去关大门,撮着走了几步,又回转来,说:“铁头来了。”撮着爱叫寄客铁头,还以为他是个天生的惹是生非的坯子。林藕初心里便叫苦不迭。这个赵寄客着了魔似的,整天在天醉面前聒噪不已,弄得她这个宝贝独生子连杯热茶都不再有心思喝。碍着赵老先生面子,又不好撕破脸皮去得罪。正不知如何是好,那活冤家又在屋里头叫:“寄客兄,寄客兄,你看我妈把我家忘忧楼府弄成个牢狱之地,要把我像谭嗣同一样押到衙门里去呢!”

林藕初一听,气得叮叮当当从腰间夹袄上拉下钥匙,一把扔给心急慌忙走来的赵寄客,说:“我是管不了你了,叫你寄客兄管着你吧!”

说着,就坐在园中那丛方竹旁的石鼓凳上掉眼泪。

那赵寄客,也是个不知老小的贼大胆,手一扬,潇潇洒洒接了钥匙,说:“伯母只管放心,有我赵寄客在,天醉进不了菜市口。”说完,径直去开了房门。

杭天醉正在屋里急得火烧上房,见赵寄客来了,一盆子水浇下似的,却反而不急了,转身就躺在他专门从母亲屋里搬来的美人榻上,伸直了两条长腿,长叹了一声:“哎,这次,怕是完了。”

“叹什么气,还不到你哭的时候呢!”寄客一把端起那只曼生壶,对着壶嘴一阵猛吸。杭天醉想夺过来,嫌他弄脏了壶口,又一想这本来就是他的,欠起的身子,又倒下了。

“听说书院扩充学员的诏命收回了,监院本先借垫的建筑设备一干费用,六千余元,都不知到哪里去筹集了呢!”

“瞎操心,林大人什么样的品行,会看着自己创办的书院于水火而不顾?”

“林大人怕是此刻自顾不暇了吧。”

“也好,让这些‘保皇派’头脑清醒清醒。”赵寄客双手握拳,搁于膝上,腰板笔挺,坐在太师椅上,“大清国本来就该土崩瓦解了,还只管相信那一个两个皇帝做甚?”

杭天醉激动了一番,现在有些疲倦了,便蒙着双眼,用余光看着房梁,道:“寄客,我们怕不是空佬佬一场。人家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这般天地间芥子一样的微尘,参与不参与,又能左右什么大局呢?”

见杭天醉又把那副颓唐嘴脸搬出来,赵寄客急忙把手一指:“打住,我最听不得你说这些混充老庄又梦不到蝴蝶的酸话。我来,也不是听你这番理论的,你可听说今日城中的一大新闻?”

杭天醉一听,立刻就跳起来,睁大那两只醉眼,问:“什么新闻?今儿个我被妈锁了这整整的大半日,心里寡淡,正要弄些消息来刺激刺激,你快说来我听!”

赵寄客便拉了杭天醉出门:“走,上三雅园喝茶去,那帮老茶客,可是专门等着忘忧茶庄的少东家读《申报》呢。”

“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读报?”

“大丈夫嘛,去留肝胆两昆仑,天崩地裂也不改色,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到茶楼读报,是励志社同人共商定的,你想破例吗?”

“小弟不敢。”天醉急忙揖手,“我拘了这半日,正好放风。只是你又何必用什么新闻来勾我呢?”

“真有新闻。三雅园来了个唱杭滩的,《三国》唱得到门,姓段,你不想去见识?”

天醉一听,眉眼顿时就化开来,连声说:“去!去去!莫不是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姓段的先生把红衫儿带回来了?这么好的事情,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赵寄客连连摇头,说:“你啊,公子哥儿一个,到底也只有拿公子哥儿的办法对付。我这是噱你呢。看你诚不诚心,哪里有什么段先生?”

“去看看去看看,万一碰上呢!”

天醉三步并作两步,跳出门去,急得他妈在后面跟着问:“小祖宗你又要死到哪里去?”

“这不是到衙门里去投案自首吗?”天醉故意气他母亲。

“撮着,去,跟牢!”林藕初命令道,又带着哭腔,对赵寄客说,“寄客,你也是个宝贝,千万别在外面闯祸啊。你爹一把年纪,你娘前日还来我这里滴眼泪呢。”

赵寄客赶紧捂着耳根往外走,他平生最听不得的,就是这婆婆妈妈的废话了。

那一天,赵寄客要把杭天醉拖去的三雅园,是杭州清末民初时著名的茶馆,就在今日的柳浪闻莺,离从前的忘忧茶楼也差不了几步。因这几年由忘忧茶楼改换门庭的隆兴茶馆江河日下,败落少有人问津,三雅园便崛起取而代之了。店主王阿毛牛皮得很,汉族青年,旗营官兵,携笼提鸟,专爱来此处雅集。赵寄客等一干学子也就乘机把这里当作了一个“聚众闹事”的窝。

中国的茶馆,也可称得是世界一绝了。它是沙龙,也是交易所;是饭店,也是鸟会;是戏园子,也是法庭;是革命场,也是闲散地;是信息交流中心,也是刚刚起步的小作家的书房;是小报记者的花边世界,也是包打听和侦探的耳目;是流氓的战场,也是情人的约会处,更是穷人的当铺。至于那江南茶馆,一向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嘉湖平原为最。一市秋茶说岳王,亦可见茶事中人心向背。当初求是书院成立励志社,讨论的无非是读书立论写诗作画等一干书生常做之事,到茶楼去读报讨论时事,首倡,还是杭天醉。他一时心血来潮出了这么个主意,当时便有人笑道:“天醉兄真是维新、生意两不误,上茶楼读报,又灵了市面,又卖了茶,何乐而不为呢?”

原来这三雅园也专卖忘忧茶庄的茶,和杭家素有生意往来。杭天醉便红了脸,说:“这可不是我创的新,原是有典可查的。《杭州府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三月,有姓李者,忽开茶坊,饮客云集,获得甚厚,远近效之。旬月之间开五十余所。今则全市大小茶坊八百余所,各茶坊均有说书人,所说皆《水浒》《三国》《岳传》《施公案》罢了。”

众人见杭天醉认了真,便纷纷笑着来打圆场:“天醉兄何必掉书袋子,杭州人喝茶论事,又不是从你开始。我们哪一个不是从小就看着过来的?”

此话倒真是不假,偌大一个中国,杭州亦算是个茶事隆盛之地。南宋时,便有人道是“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那时杭州的茶坊多且精致漂亮。文人墨客、贵族子弟往来于此,茶坊里还挂着名人的字画。如此说来,求是书院的才子们亦不必以师出无名为憾,原本宋朝的读书人,就是这么干的。不过那时的老祖宗还在茶坊里嫖娼,那茶楼和妓院便兼而有之。这一点,求是书院学子却是立下规矩断断不能干的,谁若在读报的同时胆敢和青楼女子调笑,立刻开除。赵寄客再三再四将此条嘱咐天醉,把个天醉气得面孔煞白,说:“你这哪里还把我当读书人,分明把我当作嫖客了事。”

赵寄客笑着说:“我看你就是个风流情种,不预先和你约法三章,保不定栽在哪个姑娘怀里头呢!”

杭天醉又气得直跺脚,双唇乱颤:“那‘风流’二字,可与下流相提并论吗?你们看我,何曾与哪一个妓女明铺暗盖过?”

“这个,谁知道呢?又不会拿到《花间日报》去登新闻。”又有人笑道,却被赵寄客连忙止住,说:“你们可不能冤了天醉,天醉清清白白,从未越轨的。”

众人又是一阵调笑,这才商议以抽签方式推定每星期日由谁上茶楼读报。杭天醉先还兴趣盎然,被众人又是做生意又是寻女人地调侃了一通,便扫下兴来。他本来就是个想入非非的即兴的人,真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了,就会生出许多厌倦来。想要打退堂鼓,嘴里呢喃着还没找到借口,便被赵寄客封了嘴:“你可不要再给我生出什么是非来。主意是你出的,你死活也得参加,我横竖和你一个小组给你壮胆当保镖便是了。”

“什么保镖,分明是我的牢头禁子罢了。”

杭天醉笑了起来。有赵寄客陪着上茶楼,他就不愁没趣了。 EWRtexAJ66K+LgRx69jMhgMiSKn/6JBhIV3oh8a+DsEEIsq0zWU24APVnZrVH4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