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理论学派通常将决策分为四个阶段:收集情报,拟订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他们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把信息联系定为决策的前提,而决策则是以命令、情报或建议的形式出现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收集、整理企业方方面面的信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是决策支持系统,即参谋部门的职责。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很多问题,如果追根溯源,多多少少都与信息的收集、处理方式有关。
话说有一个古董商,他发现一个人用珍贵的茶碟做猫食碗,于是假装很喜爱这只猫,要从主人手里买下。猫主人不卖,为此古董商出了大价钱。成交之后,古董商装作不在意地说:“这个碟子它已经用惯了,就一块儿送给我吧。”猫主人不干了:“你知道用这个碟子,我已经卖出多少只猫了?”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猫主人不但知道,而且利用了他“认为对方不知道”的错误大赚了一笔。这才是真正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劣势,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困境。谁都不是全知全觉,那么怎么办?首先,为了避免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在行动之前,就尽可能掌握有关信息。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管理者必须掌握充足的信息,在信息处理方面,管理者主要拥有以下职能。
(1)监控者角色。
作为监控者,管理者为了得到信息而不断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们询问联系人和下属,通过各种内部事务、外部事情和分析报告等主动收集信息。担任监控角色的管理者所收集的信息很多都是口头形式的,通常是传闻和流言。当然也有一些董事会的意见或者是社会机构的质问等。
(2)信息传播者角色。
组织内部可能会需要这些通过管理者的外部个人联系收集到的信息。管理者必须分享并分配信息,要把外部信息传递到企业内部,把内部信息传给更多的人知道。当下属彼此之间缺乏便利联系时,管理者有时会分别向他们传递信息。
(3)发言人角色。
这个角色是面向组织的外部的。管理者把一些信息发送给组织之外的人。而且,经理作为组织的权威,要求对外传递关于本组织的计划、政策和成果信息,使得那些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人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例如,首席执行官可能要花大量时间与有影响力的人周旋,要就财务状况向董事会和股东报告,还要履行组织的社会责任,等等。
管理者应从这几种角色定位去收集信息,对管理者来说,信息主要有公司内部信息和市场信息。各个管理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管理者喜欢通过正式渠道获取信息,有的管理者偏好非正式渠道获取信息,方法虽然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即为了更好地决策。管理者在获取信息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信息的收集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任务和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收集。
(2)准确性原则。信息的收集必须准确,不准确的信息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甚至会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系统性原则。一般来讲,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有零散、断续的特点,它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发出,而是在时间上有间隔,内容上不完善。因此,多方拓展信息来源,注意信息的积累,加强信息的系统性,是提高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4)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信息所具有的一个极重要的属性,信息如果过时,也就失去或减弱了使用价值。保证信息收集及时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做好信息预测工作,抓潜在信息,走在时间的前面。
(5)全面性原则。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各种社会或经济活动不同,信息的生成量密度和含量也不相同,因此,在信息收集时,必须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上下、左右、前后的多方位收集,并把收集对象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找出其中的共性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