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南怀瑾先生的成长经历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

南怀瑾先生1918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就在家人的安排下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在他十几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还遍读诸子百家之书,并十分热爱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他沉浸在研读学习中,乐此不疲。

到了青年时代,书本上的现有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南怀瑾的求学之心。于是他毅然背起行囊,不畏艰险不辞辛苦地去深山老林、人烟罕迹之处寻找高隐之士。他的诚心打动了这些不问世事的隐者,他谦虚好学的精神,使他学到了许多独一无二的知识。

抗战时期,南怀瑾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在川时又久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恳植,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侩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嵋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

在四川的灌县青城山,有远近闻名的禅寺灵岩寺,它的住持传西法师更是一位高僧。战乱纷纷下许多许多知名学者如冯友兰、钱穆等均住在寺内闭关静修避祸,大居士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也在寺里闭关。袁老先生是当时的川北禅宗大德,他乐善好施,行脚遍天下,与虚云大法师齐名,而南怀瑾正是他的得意门生。

南怀瑾时仅二十五岁,但却深得袁老先生真传,他随袁老先生赴重庆参访虚云大法师,亲聆敦诲,亦步亦随,深得袁老喜爱。后来,南怀瑾为求深入研究佛法,便离开成都,奔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闭关修持。

峨嵋山的天然境地确实十分适合闭关,南怀瑾这一闭关不想就是三年。三年间,南怀瑾苦读经书,遍阅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从中受益匪浅。他闭关期间,袁焕仙居士还曾特地上山看望,不仅为僧众们举行了一次禅七,还欣然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经典的对联:“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长忆峨嵋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南怀瑾对这段生活常会深深的怀念。“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这段话更是对曾在他闭关时诚心供养他的印华法师的真诚感谢。

从1945年开始,南怀瑾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期间,他得到了包括贡噶活佛、根桑活佛在内的多位大师的指点和首肯。而且,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专门为南怀瑾传授了显密大小戒律,并亲自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给了南怀瑾。

对在川九年的种种不易和学习成果,南怀瑾有诗云:“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之后,南怀瑾便如同诗中所云,去了云南。

(二)逆境中不断进取

在滇时,南怀瑾讲学于云南大学,短短数月后,于1947年,他返回浙江乐清老家,即归隐于杭州天竺,并披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后来他还到江西庐山天池寺清修。在1949年那个风云变化的一年,南怀瑾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最终远走台湾。

初到台湾之时,南怀瑾曾与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大概是两人共同出资,朋友主要统管经营。文人经商可想而知,最后惨至血本无归。这是南怀瑾一家的生活已经举步维艰。他们一家六口挤在一个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的小屋子内。子女年纪尚小,生活十分清苦。南怀瑾后来自己写文章描述当时的生活情况为:“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南怀瑾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一部巨著《禅海蠢测》。

后来,南怀瑾迁居台北龙泉街的一处菜市场中,环境喧闹,污秽堆积,南怀瑾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待弄幼子,可他居然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这两部经典实为抱本修行,闭关悟道之人的指南针。

“着书多为稻梁谋”、“煮字疗饥”,尽管自己三餐不继,南怀瑾仍然会从自己口中省出粮食,接济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家,如此大慈大悲,常常让人感动涕零。

由于几部有影响的经典著作的问世,南怀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教,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期时,为了纠正当时学术界对禅学与道家的诸多误解和岐见,先生挥如椽巨笔,正本清源,全面阐释禅宗宗旨与宗派源流,深刻剖析了禅宗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深远影响。南怀瑾的治学严谨和对学术严肃的态度,是学术界耳目一新。一颗文化新型就这样诞生了,南怀瑾的明子和声望随之也传遍了整个台湾,甚至海外。

1969年,南怀瑾以“熟读经书徒论议,实行道义太伶仃”为号,发愿“欲为天心唤梦醒”,创立了“东西精华协会”,希望能为台湾社会注入更多的中华文化,使之服务于社会、大众,并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东西精华协会发展迅速,影响力与日俱增。其间,南怀瑾又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杂志一经面世,就受到欢迎,其中连载的长文《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更是引起众多读者的热烈反响。鉴于此,为了方便学人学习,不久,《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南怀瑾对历代禅门祖师公案予以新解的《禅话》相继刊印了单行本。

接着,南怀瑾创业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这时,南怀瑾的创作如日中天,他夜以继日,挥毫写下一系列传世之作,《论语别栽》、《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列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甚幺》、《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等。与此同时,南怀瑾又整理出版了与袁焕仙老师合着的《维摩精舍丛书》、《定慧初修》,并整理出版了历年诗词楹联等作品《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和《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著作之多,恐怕许多人一辈子都要望尘莫及了。

(三)不辞辛苦,教化人间

除了在佛教方面著作颇丰外,南怀瑾在中国传统学说——儒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先后写出了《论语新裁》和《孟子旁通》等书。南怀瑾的讲演录《论语别栽》,长达六十七万言,系先生以渊博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成,对论语原文作了翔实,准确、生动的讲述,并以经解经,阐发原文义旨及所涉人文掌故,且对原文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实为独步千古的上乘佳作。这两本书一经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成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和朋友之间的馈赠佳品。而南怀瑾也被评为当时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从1976年——1988年十多年间,这一套书先后印行十八版之多,一时“洛阳纸贵”。

南怀瑾信仰佛教,平日也奉行慈举。“东西精华协会”会员的会费始终是新台币20元,虽会员们一再提议增加,但总被南怀瑾否决。尽管如此,协会每年仍要捐出不少资助清寒学子的奖学金、救济金,赞助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有时还要供养一些出家人。所须经费便全靠南怀瑾历年在各大学研究所任教的薪金及讲学、著述的收入来维持。而南怀瑾以密宗上师身份为弟子们灌顶所收受的供养红包,从来不打开看,遇有来访的小朋友,随手打开抽屉便拿出来送人。他淡泊名利,看清钱财的博爱胸襟实在宽大。

南怀瑾常言自己愿能“友天下士,读世间书”、“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他常豪宴款待友人,从不吝啬,而他自己则几十年如一日,午、晚两餐各吃一小碗红薯稀饭,各色菜肴屉仅浅尝而已,早饭不食,酒几乎是点滴不沾。由于身兼数职,事情繁多,常常是“未眠人在书斋里,寂寞银灯晓色临”,忙得不亦乐乎,创作也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进行了。

南怀瑾的学说和著作也引起了国外各界人士的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男女学生,喜爱中国文化,纷纷登门向南怀瑾学习。南怀瑾充分发扬了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胸怀,倾心传授,不讲代价,不求回报,许多海外学子因此与南怀瑾结下了父子情深的情缘。一位加拿大青年在他学成归国后,任加国政府专员,公余之暇,将《论语别裁》译为法文,以供喜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士方便阅读。委内瑞拉学者达易理对易学十分感兴趣,他专程来台师从南怀瑾研习易经,学成归国后,他执教于其国立大学,专门教授中国周易课程。还有美国禅宗巨子卡普勒,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等,南怀瑾诲人不倦的故事实在数不胜数。

1985南先生专程赴美国华盛顿,并在此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宏扬中华学术整整三年。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南怀瑾著书立说凡几十卷,教化之人无数,百草沾恩。这样的公德大概就是七级浮屠了。

(四)心系祖国,回首照中原

“江山今古一轮浑,海外中秋月在门。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书剑飘零,不见慈颜”,“几回好梦到家乡”。不是佳节也思亲,赴台几十年,南怀瑾从未停止过对大陆、故乡和对亲人的怀念。每逢生日南怀瑾从不言寿,而遵佛陀教导,将生日称为“母难日”,每到此日,他均有诗作。他把对父母的思念化作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期望和平圆满之情每每溢于言表。

为此,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中共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等来访,在他河南怀瑾的共同努力下,成立“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并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的建设付诸实施,在国家铁道部的全面主持下,该铁路现已全面竣工,造利于浙西一千多万苍生。

定居香港后,南怀瑾与大陆沟通更为便利。于是他的著作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继北京团结出版社率先于1989年推出南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之后,199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也推出先生的三部权威著作《论语别栽》、《禅与道概论》与《历史的经验》。此数部著作出版后,旋即引起轰动,几经再版印刷,仍供不应求。而南怀瑾的大名也很快为世人所知。

1991年,上海佛学书局推出南怀瑾五部佛学专著:《如何修证佛法》、《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信念》、《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书局负责人周家俊先生在出版序言中这样写道:“南教授对佛学书局素有好感,有深缘。闻悉今夏上海佛学书局恢复,生大欢喜心,即委托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向上海佛学书局联系出版事宜,以大法施供养有缘,以示对书局的庆贺和支持。上海佛学书局为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为着弘扬正法,利益人生,亦努力促成此举。正是因缘殊胜,功德圆满,谨录数言,聊以为序,共沾法益。”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简体字印行《如何修证佛法》,出版后不到一年,再次发行三万余册。

大陆的“南怀瑾热”一浪高过一浪,北京燕山出版社发行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南先生的《孟子旁通》与《老子他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了《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禅观正脉研究》、《普贤菩萨与普贤法门》、《禅海蠢测》、《禅话》、《习禅绿影》、《参禅日记》、《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

在南怀瑾的学生中,除了各界学士名家、商界富豪,更有许多政界要人。这其中就有李登辉、蒋经国等人,但南怀瑾却绝口不谈政治,只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以利益天下苍生为大愿。后来,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法师的再三邀请下,他参加厦门南普陀寺的一次禅修富践活动,这是他首次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土。对于此次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自致函祝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特赋诗志喜,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为此举办了大型欢迎宴会。

禅修活动在南普陀寺新建成的禅堂举行,这座禅堂系南先生弟子李传洪、李素美捐资修建,为大陆目前最现代化的禅堂。尽管此次活动没有对外公开,但楼上禅堂的二百三十个座位和楼下讲堂的四百多个座位仍全部坐满,海内外近七百人参加,年龄最大者八十岁,最小者不到十岁,实为海内外一次中华文化盛会。在七天的禅修中,每天从早晨八点到晚上十点,由南先生亲自讲解禅修要义并指导全体学员进行禅修实践,先生将自己毕生修学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不时参引佛道经典和古德诗文以启迪学员,有时还亲自傲动作示范。禅修七日,人人皆有所得,绝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转化身心,开阔了人生境界,初步验证了人体生命的真谛。

时年,南怀瑾已七十七岁。这正是正是:高山苍苍,河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奉献心力,继续着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D42Bz+65qDeYLiTdENBRdE8I71atWxYgu2AFDmZqXLNFRCtZlIL+ghLZcM0R4F0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