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位教师的灵魂能走多远?

2002年1月24日清晨,北京西郊八宝山的上空灰暗压抑。

八宝山殡仪馆竹厅外,寒风中,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排起了长队,他们和我一样,来送别可敬的北京二十二中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

4000多位首都各界人士,自发来到八宝山,为他们所崇敬的孙维刚老师送行。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公墓入口处的一位门卫说:“在八宝山工作了这么多年,还从没看到一位普通老师的告别仪式会来这么多人!”

孙维刚老师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没有哀乐的奏响,告别室里环绕的是他生前最喜欢听的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孙维刚老师熟悉的歌曲中,泪水再次打湿了在场所有人的衣衫。

“孙老师离开大家三年了,他却依然活在人们心里;他的思想在发展,在升华,仍然引领着广大教师们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艺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我们应该学习孙维刚教育思想的核心——“育一切人,育好一切人”。

“你走的时候/笑着/人们却为你/哭着/你的一生/为了什么/为了人们幸福地/活着/你的一生/得到了什么/活着的人永远把你深深地/记着……”孙维刚老师走了,学生们为孙老师写下的诗歌仍在。

2001年11月,在北京二十二中成希春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我曾“见”过一次孙老师。当时的孙老师已经癌症缠身,住进了医院。会上,播放了孙老师“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视频发言。

谁知即使是这样相“见”,也是最后一面。两个月后,再次在八宝山“见”到孙维刚老师,已是生死两相隔。

他是怎样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普通班55%的学生考进清华、北大?可以让毕业多年的学生年年回学校看望他?可以让一所学校因他的存在而自豪?可以让家长想尽一切办法送自己的孩子到他的班里读书?

“一位教师的灵魂,可以走很远很远。”2005年1月,孙维刚老师离开我们三年后,北京市东城区举办了“第二届孙维刚教育思想研讨会”。会后,我写下一篇采访稿:《一位教师的灵魂可以走多远》。

岁月流逝,为何我们对孙维刚老师的思念历久弥新?因为一个共同的话题把我们凝聚起来——如何在教书中育人,成为真正的人民教师。静静地站在人群中,我相信:“育一切人,育好一切人”的思想,可以让一位教师的灵魂走得很远,很远……

“育一切人,育好一切人”

红袖子教育感悟@教师: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我更认同孙维刚老师的观点:做人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大脑第一,考分第二。”这是孙老师一贯坚持的教育宗旨。孙老师虽然离开了大家,却依然活在人们心里;他的思想在发展,在升华,仍然引领着广大教师们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艺术。孙维刚老师“育一切人,育好一切人”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

读书的国家荣誉感

红袖子教育感悟@教师:“ 我们读书,就是要让自己的一生为国家、为民族赢得荣誉!”时隔多年,采访孙维刚老师时记录的这句话依然时常让我陷入深思:当许多人以“市场经济”“个人利益”等时髦词语来消解崇高的时候,当个别教师对学生大谈“读书只是为挣大钱、娶美女”而至今赢得一些人喝彩的时候,重读孙维刚,是否可以唤醒我们读书的国家荣誉感?

0

孙维刚老师的课堂,传递的不仅是知识。 zetsWWnOEVMJrQLPHC1vhEB9+MITE0pY0B7sbpNoRTG0h3DZWe5iLQlX+jaoAd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