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一种顽强的姿态

2000年秋初到北京,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北京严重水土不服,从身体到内心。

我不喜欢北京的方方正正;也不喜欢北京一到秋冬就草木枯黄,最后变得光秃秃只剩树干的苍凉景象;甚至不喜欢北京日日高挂的太阳。

我流鼻血,脸一层一层地脱皮,嘴唇干裂到不能笑。

我怀念长江母亲的气息,我怀念江南温润的潮湿,甚至连以前不喜欢的、总是下个不停的绵绵细雨都怀念。

在职读研的上课时间大部分都安排在周末或晚上,白天,我成了闲人。

一天,从早市买菜回家的路上,我看见旁边的小区里有一块牌子——《现代教育报·中学生周刊》,牌子下方贴着招聘启事。

我走进大门,对办公室的人说,我来应聘。

第二天,我接到让我去面试的通知。

当时的周刊社长拿着我填的表格问我:“你当过警察?”我说:“准确地说是当警察的老师。”社长说:“你来上班吧,到办公室当副主任。”

试用期工资700元,我开始了白天打工、晚上学习的忙碌生活。

在办公室琐碎地忙碌了一个月后,我对社长说,让我去编辑部做记者吧。

老郑,是当时周刊聘任的总编辑,“文革”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牌大学生,相当有才。

到编辑部报到那天,老郑看着我的头顶上方,哼哼道:“既然是社长定的,那你就做吧。”

后来我才知道,北京有一句方言叫“不受待见”,老郑当时的眼神里就写着对我的不待见。

不受待见的我,在编辑部无事可做时,在电脑上信手写下了一些随笔,以此表达对北京的“不待见”甚至有些痛恨的感觉。

这些随笔无意中被老郑看见了。老郑的变化是,给我取了个新名字——他从文章中知晓我排行老二,就叫我“二姐”。我当时不知道,“二”在北京话里也有不受待见的成分。

但老郑却明显开始待见起我来。一天,他从家里抱来几本关于老北京文化的书让我读。“要在一个新环境中生活得从容,应当首先用心读懂这个地方。”这次,他慈祥地平视我的眼睛说。

老郑还有一句话对我来说很重要:“在一个行业坚持做上五年,你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老郑说这句时,有点儿首都人民海纳百川的大家风范。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教育编辑、记者生涯。一做,就做了近三个五年。

北大、清华、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二中、北京小学、中关村一小、明天幼稚集团、破旧不堪的打工子弟学校……记不清当年是哪个学校的校长,送我一张带学校名称的地图,这张地图我保存至今。14年来,地图上的大部分学校,都被我画上了标志着进校采访过的红圈。

撒欢儿跑的劲头来自我始终记着老郑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好记者是跑出来的。”

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北京十一学校的一对母子,母亲教子有方,儿子品学兼优。当时到望京方向还没通地铁,我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南二环到东五环的花家地附近采访他们。

刚到北京不久的我,在搭乘公交车的漫漫途中不时闪过一丝担忧:我会不会迷路呢?还好,我找到了我的采访对象,并写出了一篇好稿件。

至今,我仍保留着我编辑的第一个版面——“心语星空”版,上面有我写下的第一篇编者按:《靠近你,走近我》。冥冥中,14年前写下的这个标题,折射了我的心路历程——靠近你,走近我,以一种顽强的姿态,我开始融入北京,融入北京的教育。

我们一起走过

红袖子教育感悟@老师: 做了十年的教师,我与教师这个群体有着天然的血脉相通。这些年,是无数支持我的老师和我一起走过的。在辛勤付出和不断探索学习中,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中,我们共同收获理想,收获成绩,也播种着新的希望。与你们同行的日子,一路上有柔风、有白云、有星光,还有内心满满的幸福感。让我的生命一直与你们同行——不管晨昏与寒暑,不论快乐与艰辛。

0

我的生命与你同行。

教育德为先。2005年教师节,一生以“教人以德”为准则的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在接受我的采访后,挥毫泼墨,深情寄语。 /g9OnVHasaSNg6pitN6NMRHTGqsT2rMyRcg95Lm8zkwt6bAVnj53iBtdv+q3gfkI

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