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为了教育东奔西走

我一直说,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对教育的关注与理解程度。我一直期盼,在中国能够有一场教育的全民大讨论,能够让我们厘清教育的大原则,辨识教育的大方向,从而帮助民众重拾对教育的信心,所有人齐心协力把教育向前推动,众志终可成城。

想实现这两点,当然少不了媒体人,尤其是专业教育媒体人的力量。雷玲就是一位充满教育情怀的记者。

我和雷玲接触并不算多,但是她当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以及对新闻的敏感、对教育的情怀,还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实,她澎湃的激情完全可以从她这本书的书名中看出:“梦想触手可及”,洋溢着豪情和志气,让人动容。

而她这本书里所记录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看了这部书稿,我才了解到她在十年前采访我时的经历,原来那次深夜采访还让她的新车挂了彩。那一次呼吁的“名校办民校”问题,现在已经基本解决,让人看见了教育的进步。看了这部书稿,我也回忆起她当年远赴苏州采访新教育时,风尘仆仆的身影。看见书稿里的她,对被采访者穷“追”猛“打”,对新闻线索紧抓不放,为了教育东奔西走,且总能以小见大,把大问题表达得清晰清澈,从细节中展示出她的文字功夫。看见她这样的一路脚印,不由得对年轻的她刮目相看。

其实,无论是读者还是被采访者,很少有人会去留意新闻背后发生了什么。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新闻背后自然不是新闻。看了这些故事,我想,新闻背后可能的确不是新闻,但是,新闻背后可能是更加精彩的故事。我们看见一个人孜孜不倦地求索与追问,与人性过招也与自我过招的历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教育是社会的缩影,预言着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的教育扎根在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上,任何进步与任何溃败,都离不开教育赖以生长的环境。中国教育要想再次腾飞,必须进行一次全新的启蒙,让真正的优秀教育理念走进民间。这个重要的使命,需要更多的人全力以赴才能完成。我以此敦促自己,也深深期待着雷玲以及更多雷玲一样的年轻人的同心同行。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2014年3月18日于北京滴石斋 sjXPe2A7vWUBM001PPPI127V25vPnCuU29YlLyKaR8F4QcYXeC3Xi/oyuZJH+Q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