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山脚下的“转变问题生”学校

一进大门,东北方向二三十米,是一排U字形低矮的平房——2005年时的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中学,还保留着这样的平房。

最里面那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就是当时的校长张旺林的办公室兼寝室。从那里到学生宿舍楼和教学楼,来回直线距离约500多米。每天早上和晚上,张旺林都会溜达一圈。自1990年9月他担任这所山区学校的副校长、校长以来,除了周日和极偶尔去外地出差,这个习惯雷打不动。

这个憨厚、质朴、看起来很壮实的平谷汉子,为了他心中“让山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默默地在校园里来来回回走了15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走上七八个来回,粗略算下来,他这些年在黄松峪中学共走了5500多公里——这个距离,几乎相当于从我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步行到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

2005年5月,我走进位于大山脚下的黄松峪中学,与这位朴实的山区校长结下了深厚的教育情缘。

1990年前的黄松峪中学,是一所当地老百姓谈“校”色变的山区中学。学校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低劣、学生不思学习,许多学生都转到了县城学校。1990年,在当地老百姓的强烈呼吁下,乡政府下决心改变学校面貌,对学校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并先后将周边山上的黑豆峪中学、塔洼中学合并到该校,增强了学校的师资力量。

2005年是张旺林担任校长的第六年,当时的黄松峪中学已发展到20多个班、1800多名学生、100多位教职工,并成为远近闻名的“转变问题生”学校。“再有问题的孩子,到黄松峪中学也能改变。”——家长们一传十,十传百。这些年来,黄松峪中学几乎成了“问题学生”家长的求援站,北京市各城区甚至外省市,都有家长求上门来。甚至还出现过这样的情境:一位家长找到张旺林,跪下来请求学校收下她的孩子。

家。门里,是张旺林在黄松峪村的家,离学校不到十里地。守着1000多名住读生的校长张旺林,一周基本只回家一次。

0

在海淀区转了五所学校仍读不下去的一位学生,到这所学校不到一年后深有体会地说:“这个校长与别的校长太不一样了,不管我们成绩怎样,他和老师们都把我们当成好学生对待。”

这个不一样的校长张旺林,就是从当时的塔洼中学来到黄松峪中学的。

塔洼,这个平谷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山村,是张旺林走上教育之路的第一站。为了弄清楚支撑张旺林“让山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心愿的本源,我请他带我去了塔洼。

塔洼是当时我去过的北京最远山区。我看到的塔洼中学,只有五间破旧的平房教室。站在塔洼中学荒草疯长的小土操场上,张旺林情不自禁地说:“如果塔洼中学还要招生,我想回到这里教书,因为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读书意味着改变自己和整个家庭的命运。”他的神态和语气,让我联想到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此后,每一次听到“让山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这句话,我眼前总是浮现张旺林在山路上满脚泥泞、冒雨去家访的背影。

管人换位为服务

红袖子教育感悟@校长: 在采访张旺林时,我发现张旺林的床头有一本百翻不倦的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这本书是张旺林当校长后不久买的。书的外壳还很新,里面却画满了红道道。张旺林还有厚厚一叠抄录卡片。学校的教职员工都见过这些卡片,因为常常开着会,张旺林就会从书包里摸出一两张卡片,念给老师们听,并要求老师记下来,按照书中的建议去学、去做。如果校长们都像张校长这样,把教师队伍的建设当成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将管人变为提供服务,为教职工提供精神上的享受、事业上成功的机会,那么,无论什么条件的学校,都会有欣欣向荣的可能。

校长要发现人、用好人和凝聚人

红袖子教育感悟@校长: 一个好校长,必须懂得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所好学校,必须有一支学习型、懂业务的干部教师队伍。校长要会发现人,用好人,还要凝聚人。没有人的努力,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灰飞烟灭。有“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教师,有“标杆”般为学生树立榜样的教师,有“指南针”般指导学生的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bBPzBwIUzOjUUPyskttSV4rNV7YSKltWVNU2lak76uB0YSYun47rSA+8GdioRd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