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理念与行动的统一

1.2.1 只有理念转变,才是建设的开始

和其他行业中的管理一样,学校的管理面对的是人群,要提高管理的效益,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激发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需要以人为本。学校本就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学校办学实际上就是办文化。恩格斯指出,“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学校文化正是那种在背后推动学校前进的组织精神。所以,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校长,眼光不能仅仅盯在教育、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上,不能仅仅盯在方法的选择、规章的制定以及职能的运作上,还应该特别关注学校文化的建设,创造出一种推动学校前进的组织精神。

学校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在一定阶段的显露,而作为学校文化“动态”的部分又是需要维护和塑造的,这些都需通过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来实现,也就是说,成功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

行为文化建设,首先是要转变管理者和教师的理念,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再通过我们去改变学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学生家庭乃至社区的改变。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发展。在实施文化熏陶策略的过程中,校长可以秉承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以开放的思路,敞开大门办学,采用读书感悟、专家培训、外出求学、博客交流等立体式的策略来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不断提升人生幸福指数,我们在教师培训上向来是不遗余力的。我们提出了“创造一切机会促使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有特色的名师”的发展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借助专家的引领。孙绍振、张文质、成尚荣、许锡良、王灿明、姜永杰、王学东等专家学者,还有中国教育报刊社的编辑、记者等都受我们邀请走进了学校。此外,我还把认识的特级教师都“拉”了过来,他们的言传身教开阔了我们教师的眼界,进一步开启了教师的智慧,点燃了他们的激情。

张文质先生曾经多次和我们的管理者、师生和家长对话交流,与我们探讨学校文化发展的战略和策略、“三个关注”的课堂建设的思路以及家校协作的途径。他的到来,让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教育,是一项“立体性”的事业:既要有她的长度,即对人一生的发展负责;也要有她的广度,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有她的深度,即应该以人生的终极意义为诉求,不断提升生命的境界。

为开拓管理者和教师们的视野,我们还尽可能地将校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带到有影响的学校去参观、培训、学习。周边及远处的名校,都是我们“取经寻宝”的目标。我们还派教师参加了各类培训,如“全国初中语文新课程名师精品课观摩”、华东师大“两岸四地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和语数外等科目的骨干教师培训。同时,我们还努力引进教研活动,如市级的各种评优课、省乃至全国的学术活动,让接受培训的教师开阔了眼界。通过培训和观摩,很多老师都有了“惊异于天地之广阔”、“井底之蛙终于跳出来了”的感慨。

如何形成真正的“行为文化”?除了专家的引领和兄弟学校的经验,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形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理论武装和战略思考。我们给领导层发管理学方面的书,奖励教师们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书。为使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青年教师读书会”经常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为推动整个团队的研习和思考,我们成立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沙龙”,建立了“教育行者”、“心智家园”、“三人行班主任在线”等博客,创办了《今天第二》校刊,定期开展教育沙龙活动,这些团体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全体成员的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1.2.2 行动,兼具勇气和智慧

寻找出路

有了不断地思考和摸索后,行为文化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辐射。但在学校旧有的文化和制度面前,任何即使是善意的、科学的和精心设计的改变,都需要寻找合适的契机来付诸实施。

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建设以何为突破口?为此,我苦恼了很久。后来,我想到了校园里一个几乎令所有人遗忘的角落——厕所。

我灵机一动:“对!改变,从厕所开始!”

这种理念来源于我女儿初二的时候去香港参观,回来后写的一篇《港澳印象》。文中说香港的厕所很干净,她进了厕所后脚不忍心往下踩,很担心将自己的影子踩碎了。这段文字给我的触动很大:原来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这是一种真实的、看得见的教育。

二甲中学之前的厕所,存在着所有厕所的共性:臭烘烘、脏兮兮!于是我对后勤部门说:“厕所要改造,要以星级宾馆厕所的标准来改造。因为环境会影响人,改变人的!”我们为什么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看到有人在飞机上随地吐痰?因为在那个环境中他不可能随地吐痰。学生走进厕所,发现很脏,他也不会靠近,会找一相对干净的地方解决,于是厕所就越来越脏,越来越臭。其实道理大家也明白,就是很少将它当回事,因为总觉得厕所就是脏的、臭的。但道理一说,大家就觉得厕所的环境也要弄好。于是,改变就从改造厕所开始了。

厕所改造好不久,我去如厕,居然看到有人在那里拍照片!我上前一问,对方回答说,镇政府也要改造厕所,就照我们这厕所来改造。这让我意想不到,却也在情理之中。

边做边想,边想边做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必然会指导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行为,引领这些行为的发展与完善。

在“行为文化建设”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认真梳理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办学追求等,在师生践行中不断将之内化,对学校教育的取向进行思考。我们以“行于天地,止于至善”为校训,倡导以“卓越”为核心的境界追求,这是一种对完美境界孜孜以求的崇高精神。我们将办学理念调整为“办有灵气的教育,育有个性的人才”,育人理念变为“用智慧开启智慧,以生命润泽生命”,以此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教师思考:应该怎样放飞自己的思想,怎样活跃学校的教育气氛,怎样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人才,怎样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开发他们的潜能,彰显他们的个性。

同时我们将办学追求定位为“今天第二”。这既是对今天的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明天的教育的进一步展望。在我看来,“今天第二”,就是鼓励每个学生和教师,做最好的自己。“今天第二”意味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永远是在不断地追求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幸福人生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发展。

张文质先生说,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的这些改变,确实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智慧。它提醒我们要始终注视着自己身处其中的世界,既要乐观地估量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所能赢得的荣耀,又以一种行进的姿态,一种朝向完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一种以自由思想对抗严峻现实的生命勇气,生活在值得我们为之而活的一切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耐心、不屈不挠以及充满自制力的激情不断地融入学校正在生成的文化之中。

知行合一

可以这么说,我在思考行为文化建设时,始终萦绕在心头的,就是如何将思考和行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学校厕所改造和停车场改造中,我渐渐找到了将两者结合的可能。不管怎么说,对师生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怀,映射着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在当今的氛围下,管理者不应单单将学生的成绩和纪律作为唯一的诉求,更不能为了学生的成绩和纪律盲目地剥夺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要把对孩子在校园里的生命的保障、生理的需求、身心的舒展等关注放在第一位。

在实现了知与行的适度结合后,我坚信,学校最大的管理并非纯粹是对师生的管理,而是要从符合师生人性的需要、保障师生人格尊严的角度出发,对师生的生存状况进行关怀,处理一些似乎与管理风马牛不相及的小问题。诸如:在食堂添设绿色植物;在厕所里及时添加用纸;对有困惑学生进行及时地心理辅导等。我相信,这些行为具有某种强烈的暗示性和引导性,学校的文化建设将从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中缓慢而坚韧地生长起来。

质疑与反思

一直以来,总是有专家质疑我们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所做的许多事情,不属于严格意义的“行为文化”,而属于“环境文化”。这样的质疑,其实是因为很多人不明白行为主义哲学中所说的“相倚性”概念的缘故。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行为支撑着一种文化的思想和价值,同时,它也改造着文化,在改变文化的同时变革着文化。在广泛意义上讲,文化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或受相倚性联系强化的环境之上的行为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为改变某一团体和个体,首先必须改变人的行为,而改变行为的方法就是改变起强化作用的相倚性关联——文化或社会环境”(《教育的哲学基础》,206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版)。

这样的质疑,折射的也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在考虑人的行为习惯的时候,往往不习惯将个体的具体行为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量。当我们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个体的人品,很少考虑他形成这样的行为习惯的具体处境。

我们总是忘记了,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早已经成了“规划完善的有机体”,这种规划,是在父母长辈、兄弟姐妹、邻里之间,以及电视媒体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斯金纳认为,人们在道德选择上遭遇困难的原因,就是他们所接受的道德规划本身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家长总是说一套做一套。

也就是说,我们很少明白,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总是在他所生存的特定环境的强化下形成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人在欧美的马路上不会毫无顾忌地闯红灯,但一旦在中国待上一段时间,就是另一种情形了,其原因就是不同的环境给了他不同的强化。

斯金纳在《超越自由与尊严》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如果能够创造出这样一种环境,人在这个环境中能很快地掌握有效行为,并继续有效地实施这一行为,这无疑将很有价值。构建这样的环境,我们便可以减少迷惑烦乱,便可以创造机会,而这正是知道法或称生长法、发展法的关键所在。”因为“环境具有更深入、更微妙的现实性”。

为了说明这样的问题,他以开车为例,“一个人的开车行为,如果他的行为是由汽车的反应来决定,那么一定比只是遵循驾驶指导而开车更为灵活”。以此类推,一所学校环境的改观自然会强化师生行为的改变,在斯金纳看来,“依赖事物与依赖别人安排的相倚性联系相比较,与事物相关的相倚性联系更为准确,且能塑造更有用的行为”,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依赖事物而不是依赖人这一方法的优点就是可以接受别人的时间和精力,一个孩子必须要等到家长提醒他该上学的时候才去上学,他就是在依赖自己的家长”(同上,226页)。

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类的个性、性格、正直等特征都是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这些品质不是由每个人个体的内部决定的,而是在受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上,198页)。这一点,早期行为主义者巴普洛夫就认为:生物体可以通过其行为改变环境,同时环境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又强化了生物的行为。尽管这种观点也许存在绝对化的偏颇,但有一点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就是人与环境是存在相倚性关联的,环境对人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的影响和强化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对行为习惯养成的强化作用。必须认识到,许多时候环境并非只是自然的,而是需要精心设计的。经验早已证明,美好的环境是会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这种改变的结果就是引发团队氛围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中包含着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相倚性联系的存在决定了行为文化建设中行为与环境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一体性。

1.2.3 持之不懈的“行为文化”追求

学校管理绝对不是靠一个制度一项禁令就能解决的

升旗仪式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要求学生统一着装,大概许多学校都是这么做的,这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学校,尤其是管理者也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经常会有学生有意无意地忘记在升旗仪式或者集体活动那天穿校服。我们该如何面对?这里存在一个学校关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教育有没有做到位的问题。这提醒我们,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绝对不是靠一个制度一项禁令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必须通过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工的示范,通过我们不断提醒慢慢形成。如果学生没有在升旗仪式的时候按照规定着校服,也许他是真忘了,要是这样,学校应该宽容;要是他是“故意”忘了,应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毕竟这不是极其恶劣的行为,用不着孩子以“尊严”为代价来承担后果;此外,还要考虑为什么学生会“故意”忘了,或许因为我们的倡导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心认同,我们要反思其中的原因。

我们界定学生那天没有穿校服是“不良行为”,是从学校制定的规定出发的,但很少去想这样的规定是不是合理的、必要的。这是学校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学校管理者采取制度管理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于一项具体工作的管理要不要有制度?第二是制度要有哪些具体的内容?第三是制度制定了怎么去贯彻,怎么让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一项制度出台以后,学校更重要的恐怕是围绕相关的制度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示范评比活动,乃至于引导学生自发地组织一些与相关制度对应的群体活动,渐渐使这些制度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一种规范,要经过漫长的熏陶、引导和启迪,才能够慢慢内化为师生的行为习惯。

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招式

教育,不可以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漫长的浸润过程,希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无异于痴人说梦。教育是慢的艺术,可是我们往往慢不下来。

教育浮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味地要求“做大做强”。这折射的是一种“大”的文化心态,比如大校园、大建筑,好像麦当劳做“巨无霸”骗取儿童的食欲一样,总认为越大越好。对管理者来说,潜意识里就是希望自己在任时,能够做出一番业绩或成为这个领域的霸主。而学校管理,重在一个“理”字。所谓“理”,本意是治玉。治玉,要的是细功夫,要因势度形,需要精工打磨,这正契合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一理念。

教育应该基于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以及具体的教学场景。一旦有了一个固化的模式,即便你尊重学生的口号喊得多大声,也仅仅只是个口号。因为你最终的目的还是想将你的学生放进你预设好的框框里。

教育作为一种人文关怀,我的认识是,它是一种提醒,一种改善,一种添加,一种坚守。我们课堂教学的积弊,在于压抑人性。冷漠的师生关系,源于冷漠的教育理念。好课堂其实是彰显人性的课堂,教师有了人性,学生的人性才可能得到张扬。教学研究要依赖一定的理论指导进行,没有理论指导的研究,很多都是空谈,可悲的是我们往往认识不到这些。但是所谓的“理论”和“成果”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万应灵药。

要持之不懈地进行“行为文化”追求

管理科学告诉我们,能够影响到组织具体行为的信念可能更需要变革。这些信念的形成因素很多,比如说人们所接受的培训、他们个人的经历、他们对公司团队的理解以及对领导者言行的观察等等。只有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或人们发现自己以前的观察和观点是错误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如果一个组织中的人们相信自己所处的团队是积极向上、前途光明的,他们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谋求自己在这个行业中的发展。我们要立足于员工的自觉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员工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并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会热情主动地投入到任务的完成中,甚至不计报酬地寻求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如果他们相信许多在工作上做出了业绩的同仁会得到赏识和奖励时,他们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做出更大的成绩。

二甲中学作为发展中的三星级高中(三星级可视为江苏省重点高中),已经具有相当的办学规模,并且在办学硬件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尽管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可能完全均衡的原因,二甲中学与四星级(相当于国家级重点高中)的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之生源的减少和通州教育区域规划的调整,二甲中学的办学定位难免会发生变化。如何积极面对变化着的世界,继续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成了我们学校领导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谋求学校事业的发展,我们积极借鉴行为科学原理和行为教育学理论假设,自2008年9月提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后,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在干部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和改革、学生教育等方面进行尝试,以推进学校文化进步和学校事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将极大地增强教育能量,一所校容美、校风好、质量高、声誉佳的学校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置身其间,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受到陶冶,素质不断提高,相互之间还会形成积极影响。学校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一旦形成,师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股信念,共同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努力。当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校形象被师生认同后,就会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团结全体师生员工,规范他们的行为,进而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推动学校事业朝着共同的愿景发展。

思考并不能使我们养成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而具体的实践却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理念一旦转变为实际行动,理念就直接表现成了行为,而行为又会导致具体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说,行为又可以被看成是思想与实际的具体连接点。我们所提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来指导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思考,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在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方式,是运用行为主义哲学和行为科学的有关科学理论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学校办学规范和师生行为规范的建设、课程实施与建设、资源开发与整合、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园管理的运行实施,从而有效改变师生生命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行为文化是一种涵盖了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文化行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是致力于研究提高其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并内化为师生的理念信仰和行为准则,达到文化层面的沉淀的过程。 n9n/lk+oGiAxGtR63Za9NerGGo2mUcncDFcoXMBCCKSzx2fZBq4S7/Ly1An+mL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