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人”情结: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你的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一类人:只要有人向他提出请求、邀请,不管他有多忙,不管这能给他带来怎样的麻烦、不快,付出多少代价,他都会照单全收;在工作中,他总会完成一些自己能力、职责范围之外的任务,尽管这常常令他应接不暇,感觉分身乏术……然而,他的那些让别人满意的付出,却不能让自己真正感觉幸福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好人情结,它是一种心理偏差。

小朱辞职了,打电话向同事告别。同事很伤感,对他说:“小朱啊,我们都不舍得你走啊。以前你在的时候,这么热的天气,总会帮我们买冰和可乐,现在你走了,尽留下一些懒人,可苦了我们。”听了同事这话,小朱特别郁闷。为什么?因为他突然明白了自己被迫辞职的真正原因。

刚进公司的时候,为了搞好同事关系,小朱表现得很积极,做事勤勤恳恳。每天上班他都早早地来到公司,拾掇台面,清扫办公室,还时不时帮同事们带早餐。每逢休息日值班,只要有人开口,他都愿意帮忙,为此他变成值班专业户。小朱成了大家公认的“大好人”。接下来的事情,基本上是每个“大好人”都会遭遇到的。小朱的任务渐渐增多,接着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觉得自己做得够多了,想拒绝一些跑腿的任务,可是没想到,马上埋怨就来了:“摆什么架子嘛!快去快去,我们等着用呢!”碍于情面,小朱只好继续跑腿。

这样事情多了,难免出乱子。有一次主管差他去车站接亲戚,他实在无法拒绝,只好领命,谁料刚出公司大门就被经理碰上。经理问:“你这是去哪啊?”小朱不敢说实话,便答:“出去招工。”后来经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把小朱狠狠训了一顿,说他缺乏最起码的诚信。小朱见自己的形象毁了,在公司待着也无趣,只好递交了辞职请求。

一个大好人就此黯然离场。想想这样的经历,也就难怪小朱郁闷了。刚进公司时他若没有依着那些懒人,没有做那华而不实的老好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烦人的事,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事实上,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与小朱类似的经历和烦恼:做大好人做到过劳死,变成佣人、庸人;想拒绝做大好人吧,又怕遭人埋怨,或担心自己被误会为不合群。这种心理很矛盾,很多人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其实就是一种好人情结在作怪。何谓好人情结?简而言之,就是认为只有通过做大好人,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获得友谊。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但非常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矛盾的心理感受。

这种好人情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某些经历。回想我们的经历,观察生活中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便会发现其中的端倪。当我们的行为叛逆时,会被教训和批评,被认为是坏孩子。而当我们表现出服从时,就会得到这样的赞美:“啊,你真是个好孩子!”要做一个好孩子,这种引导给了我们最初的好人情结。稍大的时候,我们又被教导,要做好人,才会被社会认可。在不断的教育和引导中,做好人逐渐成为一种信念,进入人们的自我概念中,变成了大家性格的一部分。

做好人当然是很好的信念,但如果这种信念走向极端,问题就来了。小朱的头脑里所形成的信念就是极端的:他太把做好人当回事了。他将自己能否受欢迎,完全归结于某方面的原因,比如人是否做得好。这就是极端的思维。我们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有这样的极端思维和信念。这种极端的思维和信念是怎么来的?了解好人情结的形成过程,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众所周知,每个听话、顺从的人都会被贴上“好”的标签,这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事情。父母、老师和其他长辈不断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孩子、好人。多年的经历和教训,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只有好人才会受到人们的肯定、欢迎,被人接纳。

我们的思维逻辑就这样逐渐形成:好与听话、顺从联结在了一起,好与肯定、认可联结在了一起。于是听话、顺从与肯定、认可联结在了一起。这还是正常的思维发展。但是下面我们开始极端起来。因为进入社会,我们需要肯定和认可,所以我们必然就想到听话和顺从。这就是你不懂拒绝、不敢拒绝、不善拒绝的秘密所在。

我们逐渐放弃拒绝,而选择接受和顺从,并由衷为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好人”而倍感欣慰。别人夸我们一句“哎呀,你真是个好人”,可能就会让我们头脑发热,失去理智,稀里糊涂就答应对方的请托。等到反应过来,我们又难免后悔莫及,埋怨自己糊涂。

为了消除内心的挫折感,我们便会自我安慰:“我是大好人,怎么可以有怨念呢?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帮人家的忙,我应该高兴才是。”这样的自我肯定,多少有点儿自欺欺人的味道,但不可否认,它真的很有效。一时之间,我们被自己说服了,内心的好人情结得以强化。

虽然做好人很累、很苦,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可能会很大,但我们的心里有时可能还会觉得挺美,乐在其中,回味无穷,并进行积极的自我赞赏。这些自我赞赏和肯定,会不断强化我们心中的好人情结。经过一次次的自我强化,我们晋级了,从好人变成老好人,服从、接受成了我们的一贯原则,从此再也不会拒绝。

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一旦形成,老好人就好像变成了圣人。他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每个人都高兴。他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可谓有求必应,急人之所急,即便他自己的事情忙不过来,也总能够接受他人的请求,帮助他人做事。他总是希望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让对方满意。

老好人往往助人为乐,任劳任怨,总能帮别人的忙,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牺牲精神。他们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的生活似乎并不好过,因为不懂拒绝,不会拒绝,他们时常陷入忙碌的事务中,焦虑地活着:既为自己的事情担心,又为别人的事情操心,哪能不焦虑呢?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力有时而穷,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个人精力,都不是无限的。面对无数的请托,老好人也会有吃力的时候,那老好人会怎么样?身心痛苦之余,他会想要拒绝,但他的思维和行动习惯里都没有“拒绝”这个词,因为他总觉得要是拒绝帮助别人的话,那么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老好人形象可能会就此毁掉。这种认知普遍存在于老好人的身上,拒绝他人成了破坏自我美好形象的举动,有这样的认知,又怎么可能去拒绝呢?

于是,面对种种请托和要求,他们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最终累到半死。

不可否认,这样做可以获得别人的好感,并且可以避免跟别人发生不快,但是付出的代价太高了。由于老好人为人太好,不懂拒绝,所以别人可能会利用老好人的好心好意,甚至欺骗他。为了始终保持好人形象,老好人不能表现出愤怒和不悦,不管这样的情感表露多么正当。长期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老好人的心理容易失去平衡,变得扭曲和怪异。

所有的老好人性格都难免出现问题,有心理咨询人员总结出老好人的性格变化过程:十几岁的时候觉得完美;二十多岁觉得还不错;三十多岁开始时时冒怨气;到了五十多岁,怨气大了,有时让人不敢靠近;六七十岁时,这人就完全陷入埋怨情绪中,感叹为什么做了一辈子好人,就是没人爱他?

老好人形象通常都有扁平化特点,给人平庸的感觉,让人觉得这样的人缺乏某种深度和清晰度。老好人确实不会讨人厌,但性格没有清晰的棱角或轮廓,很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描述准确地刻画了人们对老好人的微妙但消极的反应:“她不过是个好脾气、热心肠的年轻女人,我们很难讨厌她,因为我们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老好人因为缺乏个性,常被人们忽略,甚至成为无关紧要的人物。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好人常被当作庸人和佣人,那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看一看,你的好人情结严重吗?如果特别严重的话,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拒绝能力。按照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情结属于无意识范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情结的负面影响会有很大的难度。你做好准备了吗? xAcPZOJ4ieuRP0Kt7FDbaxQf5dtaToSLsodp+Ad8kC6oAuS+0e7wuyD49lGX7w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