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版序

东西方的历史互相影响和激荡,这种互为“他者”的互动关系,故宫(紫禁城)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角。

2011年是我人生中至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结束了在刘梦溪先生门下的博士学业,入故宫博物院,幸运地成为故宫的一名研究人员。也是这一年,我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两本书——《纸天堂》和《辛亥年》。这是我在进入故宫博物院以前出版的最后两本书。有意思的是,这两本书都与故宫(紫禁城)有关。前者透过西方人的视角探查中国历史,尤其是宫廷的历史;后者透过宫廷的视角观察革命。在我进入故宫之前,我的写作,也在一步步向故宫靠近。

这一本《远路去中国》,正是《纸天堂》的修订本。关于此书的写作动机,我在三联版的自序里已经讲过,此番修订,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尤其是新发现的珍稀照片,以增加历史的现场感。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透过西方人的视角看待故宫(紫禁城),无疑可以增加我们观察这座宫殿的维度。因为故宫不只是中国的,也与“世界”相连。厚重的宫墙,并不能把宫殿隔开,使它自外于“世界”,沦为一座华丽的孤岛。实际上,自元代以后,人类就启动了全球化的进程,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身份不同,心思各异,却一头扎入奔向东方的漫长旅程,而紫禁城,正被他们视为它最辉煌的终点。在马可·波罗的时代,他们或许还有些形单影只(马可·波罗与自己的父亲、叔父同行);在利玛窦的时代,就已成群结队;到马戛尔尼的时代,政府业已组织公费参访团;而到绿蒂的时代,已变成有组织的侵略战争。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介入到宫殿的命运,历史的发展逻辑,也如草蛇灰线,隐含其中。至于英国人呤唎,虽然未曾进入过北京紫禁城,但作为参加过太平天国的一个外国人,他曾目睹过南京天王府——可以被视为太平天国的紫禁城,而那座城的风吹草动,亦牵动着北京紫禁城的神经。

马可·波罗曾经走进的元朝故宫(紫禁城)已经消失,明朝在元朝故宫的基础上建起新的宫殿,到2020年,就整整六百岁了。六个世纪中,它与“世界”的联系未曾间断,即使在“闭关锁国”的年代,也不曾“闭关锁宫”。宫殿是中外交流的“特区”,比如西洋“自鸣钟”,就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紫禁城的,万历皇帝很快为之沉迷,难以自拔,到雍正、乾隆时代,这些西洋钟表更是在宫殿里大量繁殖,技术上也日趋复杂,写字人钟,甚至可以写出满文和蒙文。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西洋某国赠送的一套机械系统(机器人),十八个铜铸伶人竟然可以演出全本《西厢记》,每以钥匙上弦启动,张生、莺莺、红娘、惠明、法聪这些“角色”便从箱子里走出,身段交接、揖进退让,与剧情完全吻合。

人们对故宫有一个误解,即:故宫是中国文物的大本营,这不错,但不够,因为故宫也收藏着很多外国文物,说它是一座世界文物的博物馆,也不为过。比如故宫就庋藏着公元7—8世纪印度、尼泊尔的古佛像,明清两季大量的西洋科学仪器和钟表,日本江户至明治时期的绘画、书籍、瓷器、珐琅器、金属器、漆器、织绣等。这些收藏,是岁月失落在故宫(紫禁城)里的遗物,也证明了这座宫殿的深邃与广大。

东西方的历史互相影响和激荡,这种互为“他者”的互动关系,故宫(紫禁城)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角。站在这个视角上看,历史才能豁然开朗。“故宫学”的创始者郑欣淼先生一再指出“故宫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庆幸这本书暗合了“故宫学”的开放视角,尽管它只是一本写历史的随笔,讲述的是宫殿布景下的人与事。

Zp7rRH1rMjxQqq0MOcvm/2ctsjHa3UkarquskQcZWKmJ6qqpVUGPwJzQAx3FCv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