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面孔

对于中国人而言,利玛窦的相貌与魔鬼近似。无论多么英俊,西洋人的长相也不符合当时中国人的审美观,这预示着利玛窦在中国的道路不可能平坦。1582年,澳门已经成为葡萄牙人的“飞地”。晚明学者张燮曾经对葡萄牙人作如下描述:“葡萄牙人身高七英尺,长着猫一样的眼睛,嘴巴就像黄鹂,脸色灰白,胡子卷曲,像黑色的纱布,而他们的头发却几乎是红色的。”更令人觉得奇怪的是:当囚犯被拉去斩首的时候,他们在后面吟唱着宗教经典里的赞美诗。 虽然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但在中国人眼中,他们没有区别。

尽管如此,一个洋人的到来,在帝国引起的震荡是有限的,尽管此后数百年中,传教士在中国陷入一种长期复杂的纠葛中,以至于今天对他们进行判断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时,没有人——包括利玛窦自己——能够意识到,他的到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拐点。由于最初的变化过于细微,即使对于当时最敏锐的人来说,也不可能观察出来。

1580年代的大明王朝,已经步入它的黄金时代,王朝的一切都像黄昏之前的景象一样明亮和耀眼,尽管所有明亮的事物已经具有回光返照的性质。那一年利玛窦刚好三十岁,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正值而立之年。

大地以前所未有的辽阔出现了,有一千只飞鸟在它的上面盘旋,翅膀的影子在他年轻的脸上掠过。南方的土地,各种从未见过的植物肆无忌惮地生长,风藏在树冠里,像歌谣一样不期而至。太阳落山之前,男人们在河中洗澡、钓鱼,妇女们淘米、洗衣,偶尔还将干枯的经血残片倾倒在河中。一大群幼小的鱼苗密匝匝地追逐着那些残剩的、颇有些言不及义的红色。物质如此这般地奇妙循环,让人觉得这里从头到脚都充满生机。一切都与他的故乡马切拉塔不同。他的嘴里情不自禁地冒出一个字:“主。”

他的发音很轻,在广阔的大地上,没有人听到他的发音。但在这里发出这个音节,令他感到奇特、陌生和刺激。那个音节立即被土地上的各种声音吞没了,它像一个隐秘,深埋在利玛窦的心里。但它没有消失,它会在时间中生长,像真理一样,日益强大。他沿江北上,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桑叶似的国土,茎脉如河流一样密集丰沛,站在边缘,他就能听见水流在桑叶内部的轰然回响。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的疆域超出了上帝的视线,所以,被上帝无所不至的光芒所忽略。他为主的缺席而深感遗憾。他和他遥远的组织——耶稣会 都认为,有必要使这块土地沐浴在上帝平均主义的光芒之下。当然,这是一份艰巨的任务,他从未对此有所低估。

无须证实,仅从表情上,他就对中国人的态度心知肚明。中国人对经验以外的世界怀有斩钉截铁的怀疑态度。关于佛郎机人的各种可怕传说盛行,他们拥有所有的恶行,不仅杀人放火,而且如海中怪兽,专吃童男童女。在中国人的常识中,佛郎机国与狼余鬼国对面,狼余鬼国“分为二洲,皆能食人”,“嘉靖初,佛郎机国遣使来贡,初至行者皆金钱,后乃觉之。其人好食小儿。云其国惟国(口)得食之,臣僚以下,皆不能得也。至是潜市十余岁小儿食之。每一儿市金钱百文。广之恶少,掠小儿竞趋途,所食无算” 。佛郎机,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葡萄牙。与他们的饮食习惯相比,他们的烹饪方法更加恐怖:他们会用一口巨大的铁锅烧好开水,然后,把盛在铁笼子里的孩子放在铁锅上蒸,等到孩子浑身出汗,再用铁刷子刷去孩子的苦皮,这时,孩子仍然活着,在厨师的注视下艰难地喘息,厨师看火候到了,就及时剖开孩子的肚子,去掉他的内脏,将他蒸熟,美味佳肴应运而生。

中国人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构筑成“神—魔关系”或者“人—鬼关系”,这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它使降妖除魔的历史使命自然而然地落到中国人的肩上。它既表明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也是文化优势造成的心理幻觉。作为一种原始思维,它透露出某种无知与狂妄,诸如“解放全人类”这类的豪言壮语,只能产生于这种想当然的思维方式中。仰仗着文化上的优越感,中国人在现实世界中与西方发生的关系都被纳入这一话语体制下。1580年前后,几乎与利玛窦进入中国同时,一部名为《西游记》的小说问世,玄奘法师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的历史变成了抵抗妖魔的传奇;1597年,即意大利诗人阿利瓦本尼杜撰的中国传奇《伟大的皇帝》出版那一年,流寓南京的中国文人罗懋登完成了他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在这部小说中,伟大的航海者郑和蜕化为一只虾蟆精,而他的航海事业,更应感谢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碧峰长老的拔刀相助。中国文化总会生产一批奇异的舌头,文化英雄们创造的历史奇迹在他们引人入胜的讲述中烟消云散。他们的关注点不在文化地理探险,而志在批发数量不菲的西方魔鬼,等待中国人绳之以法。耐人寻味的是,伴随西方走向现代社会的步伐,对中国人进行妖魔化,也列入他们的日程。中国人以丑陋不堪的形象(所谓“东亚病夫”)在各种图像中频繁出没。这是他们对中国人的回应,当然,这同样不能使他们显得崇高。对他者的蓄意矮化,最终会无一例外地伤及自身。

无论怎样,利玛窦赤发绿眼的形象,刚好验证了中国人的传说。从上岸那一天起,他就着意对洋人们臭名昭著的外表进行修改——首先剃光了自己的胡须,然后穿上中国式的长袍。他试图将面孔引发的冲突,通过服饰缓冲下来。况且,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小心翼翼的,以免无意中刺痛中国人敏感的神经。总之,他把自己深隐在异国的人群里,生怕他们像挑选渣滓一般,把自己挑选出来。他在写给校友富利加蒂的信中,声称自己已然变成中国人:“我们的服饰打扮,我们的容貌举止,我们的待人接物,在所有的外观特征方面,我们都已经变成中国人。” 尽管如此,他们对身体的修改毕竟是有限的,“长身高鼻、猫睛鹰嘴”仍然会随时出卖他们的身份,并把他们置于可怕的危境。有一万种危险等待着他。当然,对于信仰奇迹的人而言,所有的危险,都微不足道。 IiemXJEc+jHho+25COPu//avxv/gcGTt1bfG0UHlgbfPWWMNxhR+AdWB9+uqAq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