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心为农民的卫生院院长

——记施榕老师在奉贤邬桥卫生院的事迹

在邬桥人民公社卫生院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医生曾经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迹,他就是施榕院长。

施榕,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10月出身于江苏省东台市。1963年从江苏苏州医学专科学校学成后分配到上海市奉贤县邬桥人民公社卫生院当医师。

扎根农村天地,迅速历练成长

当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刻起,施榕就惊诧于这儿贫瘠落后的农村面貌、资源缺乏的医疗设施。医生崇高的使命感让他从那一刻起,就立志扎根农村的医疗事业,改变几百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生老病死、缺医少药的局面。医生的工作是平凡的,但乡村医生不仅平凡,而且非常劳累艰苦。施榕在这里既是医生,又是农民,捧着一颗献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赤子之心,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亲如家人。他还在医疗实践中刻苦攻读各科医书,执着探索,精益求精。所以,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乡村父老兄弟的信赖、拥护和爱戴。

1964年,他当选为邬桥人民公社团委副书记、公社人民代表。1965年10月施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5至1966年,他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工作者”称号。在这期间,奉贤县人民政府授予施榕“卫生系统标兵”称号,并于1966年任命其为邬桥人民公社卫生院院长。

当时的邬桥人民公社卫生院条件简陋,只有一栋破旧房子。施榕从局里(当年文教卫生为一个局)争取到农业中学的两栋房子,作为门诊用房、医工宿舍,后又造了三间新房子办起了食堂(卫生院原无食堂,都是去公社食堂搭伙吃饭的),卫生院原用房作为病房,收治住院病人。

卫生院原来只有内科、外科。一个中医专业的女医生看内科,兼看儿科,施榕在任期间发展了化验室、口腔科、X光室、西医内科、外科,并开设手术室,解决阑尾、疝气、男性结扎、中小型外科手术;后续又开设痔疮科、西医小儿科、妇科,开展放环取环人流术,设立产房。

1965年12月23日,《文汇报》在头版发表《公社好医生——记奉贤邬桥公社卫生院医生施榕》评述报道,高度评价施榕“彻底为农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求实好学的精神,盛赞施榕在“条件差、交通不便的邬桥人民公社卫生院”所作出的感人业绩。

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发展创新

创办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政府机构由武装部部长朱关根负责。他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够支持,说“群众欲办就办,群众说不好办就不办”。施榕认准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大事,全身心投入到创办中。比如虚心向办得好的单位去现场取经。他曾经去崇明竹桥人民公社卫生院学习,因为那个医院搞中草药制作针剂很有名气,有一个赤脚医生还去过联合国世卫大会上演讲过,也见过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耀东大队蹲点期间,他看到《人民日报》发表湖北省长阳县乐园人民公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后,就组织社员学习,使大家认识道: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是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关系到广大贫下中农身体健康、发展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从1969年7月开始,在郊区第一家率先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施榕所负责的大队,参加合作医疗总人数有1 252人,除外出之外,99%以上社员群众都参加了。当时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每人每月缴1.2元,生产队从公益金中每人实际4个月开支411.36元,只占合作医疗经费总数的20%左右。4个月来共诊治大小疾病2 356人次,有效地解决了社员群众就近看病吃药的问题。广大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合作医疗实在好,毛主席为我们贫下中农想得真周到。”该大队自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以来,由于领导重视,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健全了管理制度,合作医疗费用做到有结余,所以使得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经过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一年多,抓了预防工作,卫生状况有所改善,社员的健康水平有了提高,革命和生产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当时农村积极推广中草药和新针疗法。创办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大队革委会认识到:实行中西医结合,能更好地为贫下中农服务,是发展合作医疗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施榕院长的带领下,积极推广中草药,做到不花钱,治好病;少花钱,治大病。大大节省了合作医疗经费,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贫下中农讲:“小毛小病无啥要紧,草药土方可治疗。”他们用蒲公英治疗咽喉疼,用板蓝根治疗扁桃体肿大,用彩菜树枝条煎汁熏扭伤。除了广泛应用土方草药治病外,还积极推广新针疗法。工作大队前后办了三次新针疗法学习班,使全大队11名卫生员个个学会扎针治疗技术。如大队卫生员曹琴芳从“三抢”开始,两个多月为病人扎针治疗100多人次,收到显著疗效,深受贫下中农欢迎。就这样,他们不花一分钱,坚持依靠群众,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用土办法办起了“红医村”和草药房。群众称赞说:“手捧宝书创百宝,自力更生搞预防,土办法穷办法就是好。”社员群众为了把“红医村”、草药房办得更好,采药种药,蔚然成风,人们走路也要留神采些草药回队里,就连六七岁的小孩也这样做。

蹲点乡村基层,逆境中求发展

1965年,施榕在奉贤地区农民呼吸道系统多发病方面的调查研究中取得成果,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论文,被推荐为出席“首届中华内科学术会议”代表。

“文革”初期,施榕曾遭“造反派”无理批判,诬蔑为“黑标兵”。村干部和广大群众挺身而出,介绍他到耀东大队去蹲点,从而保护施榕。施榕在那儿蹲点了好几个月,为农民看病和改造粪池等,改善了村庄里的卫生条件。他带领卫生员除了带药箱到田头治病外,还挨家挨户帮助社员缸水消毒,打药水灭蚊。施榕在那儿被保护得很好,避免了更大的不幸,缘于“农民的医生农民爱”、缘于施榕全心全意地为农民服务的初衷。在动乱的年代,施榕继续开展乡村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向纵深推广他执着追求的事业,因此创造了新的业绩。

1968年10月29日,《解放日报》几乎用第二版的整版发表了题为《贫下中农的贴心医生——记邬桥人民公社卫生院施榕同志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先进事迹》的专题评述报道。

培训赤脚医生,为民带来福音

1964年施榕开始着手培训邬桥人民公社的26名赤脚医生。在公社的支持下,他利用学校寒暑假、农闲时间,把这26名赤脚医生抽调上来集中培训。施榕通过制订《赤脚医生培训条例》,以思想教育为前提,让赤脚医生正确看待“半农、半医”,不能像大医院那样等病人上门,而是要下乡开展巡回医疗,送医上门。赤脚医生也要干好农活,只有干农活,才会有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思想觉悟。此外,施榕制订培训赤脚医生教育大纲,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围绕赤脚医生干哪些活,如打“灶边井”“设计无害化粪池”等,动员群众行动起来和不卫生习惯作斗争。同时,他还要给学员讲解20多种常见病的基础理论。当时的赤脚医生教材,都是他自己利用休息时间刻钢板,在蜡纸上油印而成。教材中,还印有中草药性能与用途,以及针灸常用穴位。他请老药农来教赤脚医生识别中草药,让女职工做布娃娃教赤脚医生练习扎针,最后赤脚医生相互在身上试针练习。一个月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两种:一种为试卷理论考核,一种为到田间看病人“实践”考核。在培训时他还增加“四大救护”技术练习。有的赤脚医生基础较差,为了让学习更加通俗易懂,施榕上课讲解剖结构“胃”时,自己掏钱到肉铺去买了一个猪肚子,指着猪肚说“医学上称作胃,胃内壁的皱褶上面如有炎症就是胃炎,如有‘生疮’就是溃疡”。他还每月进行一次例会,检查诊疗登记本,病人用药情况、签名,用药是否合理,药物是否过期,并让赤脚医生在例会上交流看病心得。会前,把每个大队的药配好,按队放在一处;会后,按各自的大队名称来拿药并包装好。各个大队在大队办公室里设立一个药橱,把公社分配药放在药橱内,一般准备一个月的药量,卫生院的药到县医药公司配置。他要求做到两者之间账目相符,便于检查。后来,施榕把这些知识内容发表在上海中医学院等六院校编的《赤脚医生手册》的第一篇(《往事芬芳》附录)及上海市卫生局编的《上海卫生员读本》,如今存放于区档案馆内。发展培训赤脚医生时,张云大队1962年预防疫苗注射只完成百分之二十左右,因为农民担心接种预防针有副作用。施榕在大队支部书记的支持下,在原来每队卫生员中挑选三名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进行培训、实践,终于消除了农民的顾虑,顺利完成接种任务。这三人,也是施榕培养的新中国第一批赤脚医生。

1972年,施榕借调至县卫生局脱产培训全县赤脚医生和中级医务人员医训班,目的就是培养专门为农村、农民服务的医学专业人才。正是在农村的医学实践和对农村的热爱,让施榕深刻意识到农村迫切需要医学人才。此后,无论在奉贤县卫生学校,还是在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赤脚医生一直是他想方设法进行培训的对象。直至退休,培训全县赤脚医生,仍是他长期坚持的追求。

心系邬桥卫生事业,激励年轻队伍成长

1978年,施榕调往奉贤卫校任副校长,开始新的创业历程,但他却始终关心邬桥卫生事业的发展,尽自己全力,出谋划策,共商发展。施榕每年都要回邬桥看望他一手培养的乡村医生和他曾经的同事们,和他们谈心拉家常,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鼓励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并积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学习机会。在施榕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有三名医生进入区中心医院医训班脱产培训,也有医生在他的鼓励下报考电大学习深造提升学历。施榕始终不能忘怀的就是如何培养、教育我们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生们。至今,他还经常与在邬桥上班、当时奉贤县卫生学校培养的第一批全科医生之一——陈华医生保持通信来往,关心她的事业和生活,鼓励她不断完善自己,奉献社会。

如今,施榕已是耄耋之年,但是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病人耐心细致的态度,始终激励和鞭策着年轻一代的成长。

施榕在邬桥人民公社卫生院的15年,是他满腔热情不忘初心的15年,是他兢兢业业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15年,也是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15年。他,改变了邬桥地区卫生医疗的落后面貌;他,亲手培育了邬桥人民公社卫生院的医魂。邬桥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功绩。

(金志萍)

注:金志萍,199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fCjBUNKTHTX4VULYGgf6a8tQCGS+v4INdjZ0Nfy1QQEVCQrNGpH2rHQ5r333KN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