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生辛勤为民众,艺精德馨堪表率

施榕教授辛勤耕耘在医学教育园地,他倡导以才育才、以德化人,把研究重点放在医学伦理上,取得丰硕成果。

施榕教授1963年大学毕业。现任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医学伦理及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全国高校教育学会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伦理学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医学美容常务理事,亚洲生命伦理学会会员,世界生命伦理学会会员,《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委,《临终关怀》编委,上海医科大学生命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华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施教授一毕业就分配到基层卫生院工作,不管严冬酷暑往返于乡间小道,服务于农民兄弟,他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解决不了农民的缺医少药。”更敏锐地意识到只有把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教给他们,让群众自己同疾病作斗争。他与同事们从20世纪60年代起培训了大批不脱产卫生员、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大中专医务人员,在不同时期解决了农村缺医问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他的办学思想也获得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美国著名医学专家马辛·威多斯泰博士曾称赞道:“假如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能接受你著作中的伦理学观点,那么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医疗和保健问题就不会有困难了。”

施榕教授是我国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带头人,创建我国乡村医德学和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致力于研究伦理学现阶段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价值。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以开拓性的思维,创立独特农村医学伦理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第一位农村医学伦理学学者。他在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上,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简明又易推广的教学法,即“加、减、乘、除”教学方式。“加”即加大信息量,充实学生知识;“减”即精简精炼精神;“乘”即除本专业,增加边缘学科,医理相通,医文结合;“除”即中西方医论比较,传统继承和借鉴西方经验,从比较中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深受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欢迎。

施榕教授活跃在医学伦理论坛,除了本校授课外,还到全国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为大学生、研究生讲课,并被邀请到有关省市举办的医学伦理学高级讲习班讲授并阐明当今医学伦理观点,深入灾区安徽省为乡村医生讲授乡村医生医德学。他也十分关心老年事业,对临终关怀进行学术研讨,于1989年10月组织召开我国首届“临终关怀和安乐死”学术研讨会。

施榕教授悉心钻研医学伦理学理论研究,他的《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困惑与对策探微》《21世纪中国乡村家庭临终照护之模式论》分别被第三、第四届世界医学伦理学会议选录,《当代乡村医生医德雏论》被世界伦理学术会议选录,《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我国当代社会形态兼论》被美国《医学与哲学》收录。他的论著和论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达100余万字。曾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曾多次获“记大功”等奖励,当选中华职业教育社全国代表,并当选奉贤县党代表及连续三届人大代表,其事迹先后多次被《文汇报》《解放日报》《健康报》等报纸报道,当时受到李岚清副总理和陈敏章部长等领导接见并题词奖励。施榕教授已被收入《当代中国学者大辞典》《世界名人录》。199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人物传记中心研究所选中,授予“国际名人称号”。

(摘自《上海医学高专报》) Ts2jHqDMNTzXXznn+neRazWCQJ2gF7hfwcxahGpu1tRpgPheRD3iT3Q6eM4UvJY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