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施榕的学术追求与学术特色

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施榕教授,为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参与、创建我国乡村医德学和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是其学术追求的两大特色。

在我国医学伦理学理论体系中,把乡村医生的医德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和体系,应该说是一次首创,乡村医生医务问题可以说是农村的医学伦理学的问题,因为医生是农村医疗卫生战线上的一支主要力量,有关的农村卫生政策、卫生措施,医疗预防、计划生育、免疫接种、三废治理、卫生保健,所有的医学方面的工作几乎都离不开乡村医生,所以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指出:“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一支极其重要的基础力量,这支队伍的巩固提高和发展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关键。”

乡村医生医德学,即农村的医学伦理学,不仅在农村有很大意义,而且对整个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研究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全国医学伦理学学会的会标即是一把雨伞、一只灯笼,不管创作者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却恰好象征了农村医务工作者崇高的医德。由施榕主编的《乡村医生医德学》出版后,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副会长石大墣教授予以高度评价,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先后多次发表消息和记者报道,《健康报》为此发表《学者访谈录》。美国马辛·威多斯泰博士读后向施榕致谢,他说:“假如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能接受你著作中的伦理学观点,那么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医疗和保健问题就不会有困难了。”

《乡村医生医德学》既与总体医学伦理学有共性,也有它独到的个性,这正如《健康报》记者所说:“他概括出乡村医生医德的三个特殊性,一是乡土性……二是集各科医生应具有的医德于一身……三是高度的自觉性。”乡村医生医德的这些特殊性的个性是施榕长期亲身医疗实践感受体会总结得出的。

施榕学术追求的基本点,在于他致力于研究伦理学在现阶段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价值,从而专心致志钻研学习,他在调查研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以开拓性的思维创立了独特的农村医学伦理学的学术体系,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第一位农村医学伦理学学者。可以说施榕的学术思想就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结合农村实践的具体化体现。施榕熟悉农村,长期从事农村的医疗实践,几十年来从最基层的乡村医生开始,一直到现在的高等医学学府的领导岗位。他对农村、对农民有真挚纯朴的感情,从而确立终生献身农村医学事业的崇高志向,他对事业执着追求,刻苦学习,重视理论导向的重要性。他白天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作调查研究,晚上勤奋学习,写作直到深夜,甚至凌晨。他阅读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他还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哲学、医史、中医学、中国古代医德等方面也有所造诣。在最近短短的几年中他编著图书数十部。他还兼任中华医学伦理学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理事,《上海医教》常务编委、《医德信息》报总编、《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委。施榕在《乡村医生医德学》中形成独立的学术体系,在护理伦理学中也有独特的理解。施榕长期从事护士的培养工作,亲自进行内科及护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教学,他的专著《面向21世纪的护理道德》在1991年全国“90年代医德建设展望”专题研讨会上进行了专题讲演,获得好评。

(摘自《中国医学伦理学》1993年第6期,作者方光) X5Q1Emv3LVB91Z1I8yuGvio9M5l6K+K9oyR3zcwv4ewxO7i9p00OOOonzmD0rzw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