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孜孜不倦的办报人

——记施榕总编和他的《医德信息》报

提起施榕教授,一般人都会称呼他施医生、施老师、施校长……很少有人知道他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医德信息》报的创刊人——施总编。大家都说施教授的行政职务、专业职务已经很多了,工作那么忙,怎么有“闲功夫”去办报纸呢?他说,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是再怎么辛苦也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其实,《医德信息》报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小有名气的,当时各省(区、市)卫生厅、卫生局的宣传处、医教处,全国各省(区、市)医学伦理学会,全国各医学院校,上海市各级医院……都知道这份报纸,是每月翘首以盼的读物。

《医德信息》报的创刊,一方面是大环境的需要,当时全国上下都非常重视医德建设、医德教育,而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增多,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不少新的伦理问题,在国内形成了一股研究的热潮,这样就急需有一个平台,作为各地医疗卫生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医生、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等)获得和交流讨论医德信息、医德建设情况、伦理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是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的成立(于1988年成立),学会成立的基本条件除了每年召开年会、组织讨论学术活动、有自己的学术组织机构、人员和必要的经费、场所之外,还要有学会的刊物。在这样的背景下,施榕教授勇挑重担,担负起创刊、办报的任务。

《医德信息》报的主管单位是中华医学伦理学会中青年委员会,主办单位是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总编是施榕,是一份4版8开大小,以文摘、转载为主的月刊。第一版内容主要是卫生信息、大事件;第二版内容主要是学术论文、前沿问题讨论;第三版内容主要是各地医德医风信息;第四版内容主要是综合信息(会议、学术活动等)、行业不正之风等。《医德信息》报从1991年试刊,1992年正式刊出,到2001年因多种原因无奈停刊,共出版了884期报纸,历时9年。施总编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一份报纸的创办不是简单的事,俗话说“好事多磨”。单是报纸刊号的申请就颇费周折,施教授为这事不知去相关部门跑了多少趟,所幸得到了时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徐善兴会长等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医德信息》报的创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另外,在经费方面也得到了上海市奉贤区卫生局和一些企业的大力支持,以赞助为主。接下去就是收集内容、组稿、编排和印刷、发行了。为此,施总编特地成立了一个团队负责《医德信息》报的所有工作,但也明确告知团队成员,这是正常工作之外的额外工作,是服务于社会的,不计报酬,不能影响正常工作。其实当时的团队主要就是三个人,施总编负责组稿、审稿;黄金龙老师负责排版;王新海老师负责印刷发行。创刊之初,互联网才刚刚起步,信息的收集主要是人工查阅报纸杂志。办一份报纸,是特别花时间和精力的,《医德信息》报工作人员少且都是不计报酬的兼职,施总编在编辑部更是身兼数职,亲力亲为,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报纸。但施教授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医生,白天的工作特别繁忙,《医德信息》报收集信息、组稿、审稿的工作只能放在晚上。在他家里书房昏暗的灯光下,埋头工作的施总编,往往要工作到凌晨2~3点,各种书籍、报纸、杂志堆积成山,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十年如一日,没有坚定的信仰和责任心,怎么可能做到。

作为总编,施教授视野宽阔、专业素养扎实,行业的敏感性也特别敏锐,当上海中医药大学樊民胜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首推“伦理查房”时,《医德信息》报就做了深度地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技术的应用引发了新的伦理问题,《医德信息》报就人工辅助技术、安乐死等问题提供了大量的相关科学知识和伦理争论的国内外信息。所以,当时不少业内人士都称赞《医德信息》报信息量大、内容翔实、学科前瞻性强。原卫生部钱信忠部长专门题词“施榕教授,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原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曹泽毅称“施榕教授,把医德信息报办成医务人员的最好刊物”;原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椿为《医德信息》报题词“交流医德信息,促进行风建设”;原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张明岛称《医德信息》报“增强医德教育,提高队伍素质”……东南大学孙慕义教授来沪参加施榕教授新书签售会的时候还提起过《医德信息》报,认为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好报纸。报纸虽小,意义无价,感谢施总编的无私付出,感谢施总编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胡晓燕)

注:胡晓燕,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委员。毕业于复旦大学社科部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承担《医学伦理学》和《社会医学》《公共关系学》《性医学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1fB38OI9YPk3Q4O8E7LXYWsCCBKfdMtlyInLiAb8qr0dDFzNY5zMA+QPHiKMXn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