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视频访谈纪要

访谈对象: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施榕教授

采访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副主任杜萍博士、副教授

杜萍(以下简称“杜”): 目前正值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对此,你最大的感言是什么?

施榕(以下简称“施”): 转眼间,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成立已经30年了,30年来,学会从零开始,以科学的态度,结合我国医学发展的实际,以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对医学发展不断提高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进行了脚踏实地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我有幸作为一名参与者,感到十分欣慰。

要说我最大的感言,那就是:愿学会(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越办越好,越来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跨入了新时代。眼下,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面对这一切,对我们医学工作者而言,加强医学道德建设,提高医德医风,比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我作为一名医学伦理学教授,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学会作出努力与贡献。

杜: 施榕教授,你什么时候、怎么会参加学会工作的?

施: 中央卫生部1982年在郑州举办全国卫生学院(学校)校长学习班,其中有一堂课是范以农老师讲的医学道德,就此我接触了医学伦理学。1984年在南宁召开全国医学伦理学大会期间,徐善兴书记提议上海成立医学伦理学会,我接受了这一交办任务,并积极筹办,争取各方支持,终于在1987年,我们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宣告成立,我任理事。

杜: 请谈一下你对学会的贡献。

施: 谈不上贡献,只能说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①协助学会筹备每届年会。②普及医学伦理学工作,其中编写全国首部中专护校用的《护理伦理学》,尔后编写中专《医德学》,并参加大学《医学伦理学》教材的编撰,任副主编。③普及医务人员医学伦理学知识,在全市范围讲解医学伦理学知识,编写《医德一百题》,参与全市医务人员统考命题与阅卷工作。④创建与普及乡村医生医德教育,编著《乡村医生医德学》,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空白。⑤在医学伦理学范畴框架下积极探索安乐死、临终关怀,并撰写论文《21世纪中国乡村家庭临终关怀的伦理展望》,被国际公认为“施氏模式”。⑥参编医学伦理学通讯工作。⑦先后担任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二届理事,并任该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达十年之久。⑧担任奉贤金汇镇(乡)老年护理院(临终关怀)顾问,推动该院对临终关怀的认识与实践,协助该院完成市级一项科研成果。⑨创办《医德信息》报,受到中央卫生部领导好评,确立上海成为全国医德信息中心地位。⑩由于对医学伦理学作出的成绩,我当选了奉贤区三届人代会代表、党代会代表,被评为“上海市社联优秀学会工作者”。

杜: 请你谈谈当年在奉贤召开“首届国际农村医学会议”的概况,以及所探讨的伦理问题,好吗?

施: 1996年5月22~27日,由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和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农村医学会议在上海奉贤举行。在开幕式上,我作了题为“中国农村家庭临终关怀建议方略”的主旨演讲。大会安排了六个专题组讨论,其中一组专题便是“全科医师伦理道德”,由我主持。我在讨论会上发言,提出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其核心内涵就是道德建设,全科医生必须有高尚医德,才能为人类作出医疗技术贡献。

杜: 施榕教授,你能否介绍一下医学伦理学如何进入职业考核的?

施: 学会成立之时,正面临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不规范,医疗队伍乱象丛生,医生收红包现象十分严重;开大处方、开检验单收提成费;医院外医托(黄牛)成群;医药代表贿赂医生,推销医疗器械拿回扣……医风败坏,医德沦丧。在这样的背景下,卫生部下达文件《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88〕卫医字第40号),其中第四条:“为使本规范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必须坚持进行医德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认真进行医德考核与评价。”因此,全市医学界轰轰烈烈开展医德教育,本人与范以农(已故)、曹开宾、樊民胜、邱世昌等教授下基层进行医德宣传教育。尔后,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将医德伦理写进全市医护人员考试制度,若不合格,不能晋级,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对全市医护人员做到医德医风从我做起,起到良好作用。

杜: 关于临终关怀,你有怎样的贡献?

施: 关于安乐死,法律学家、医学家、医学伦理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根据综合考量,我认为我国目前不宜实施安乐死的立法。我曾从文献资料上查到英国开展临终关怀的模式,这个模式很符合我国国情,于是我在1988年9月召开的上海临终关怀座谈会上介绍了英国这个模式,徐善兴会长、汪兆雄秘书长、奉贤县副县长、县法院院长等都参加了这个座谈会。会后,我前往南汇调查护理院现状并提出对策。

另外,我还积极推动奉贤县金汇镇红十字护理院的建立,我还在学校试点开设临终关怀课程。1994年我被奉贤县金汇镇红十字护理院聘为顾问,指导市一级课题研究项目。1994年我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东亚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在会上刊发了我的论文《21世纪中国乡村家庭临终照护伦理展望》,并作了发言,引起与会者尤其是外国学者的关注,被称为“施氏模式”,国内《苏州医学院学报》也特地刊登此文,从此在国内临终关怀学界出现了“施氏模式”。

此外,我还主审了一部《临终关怀学教材》。现在我每年都抽出时间到基层调研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和临终关怀病房。

杜: 施教授,刚才你谈了《医德信息》报,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办起来,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施: 《医德信息》报的主管单位是中华医学伦理学会中青年委员会,主办单位是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总编是我。《医德信息》是一份4版8开,以文摘、转载为主的月刊。第一版内容主要是卫生信息大事件;第二版内容主要是学术论文前沿问题讨论;第三版内容主要是各地医德医风信息;第四版内容主要是综合信息(会议、学校活动等)。《医德信息》报从1991年试刊,1992年正式刊出,2001年因多种原因无奈停刊,共出版884期,历时9年。

《医德信息》报的创刊,一方面是大环境需要,当时全国上下都非常重视医德建设、医德教育,随着东西方交流增多,一些新技术发展也引起新的伦理问题,在国内也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这样需要一个平台作为各地医疗卫生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交流的园地;另一方面,上海医学伦理学会组织讨论学术活动,除了有自己的学术组织机构、人员和必要经费、场所外,也要有学会的刊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勇挑重担,担负起办报任务。这份小报纸得到原中央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专门题词:“施榕教授,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原中华医学会会长曹泽毅也特意题词:“把医德信息报办成医务人员最好刊物。”原中央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椿也为之题词:“交流医德信息,促进行风建设。”另外,也得到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石大璞教授、东南大学孙慕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樊民胜教授及胡晓燕老师的好评与赞扬,认为“上海好的做法和经验,可借这个平台,推广到全国各地,从而为各省市深入开展医学伦理学建设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杜: 施教授,多年来,你为医学伦理学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天你又谈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与心得体会,听后获益匪浅。谢谢你的付出,也祝你老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施: 谢谢,再见。

注: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成立30周年,摄制了一部电视纪录片,杜萍博士采访施榕教授,并撰写本文。杜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全军医学伦理学会常务委员。2010年荣立二等功,2017年荣获上海市“建军九十周年强军新标兵”。 dg2l1d8fceM0ZAISYKFxMvVqyhGT7z8u2c48E23YnzxKD4BCWd+tirlOyHm8xh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