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医学伦理学的普及辛勤耕耘

——访上海奉贤医专副校长施榕

随着人们对医德现象和生命价值论等热点问题的研究,医学伦理学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这门学科已经成为卫生发展和改革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在医学伦理学的研究队伍中,有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他就是上海奉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施榕教授。近几年,由他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的医学伦理学专著就有《乡村医生医德学》《医德学》《医护伦理学》《医学生第二课堂读本》《大学生成才思想修养》《医德一百题》等,由他主审和参与编定的医学伦理学专著也有十几部之多,陈敏章部长曾为他的多本著作题词或撰写序言。一位国外医学伦理专家为他留言:“假如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能接受你的著作和伦理观点,那么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医疗保健问题就不会有困难了。”

记者怀着浓厚的兴趣与施榕教授进行了一次长谈,使人感触最深的是,他始终把回答基层广大医务人员最关注的医德问题,作为他研究和著书立说的基点,他主编的《乡村医生医德学》就是这方面的可贵探索。他认为,乡村医生的医德建设,是关系到9亿多农民健康的大事,也是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一个重要保证。

为研究这支庞大的、为广大农民服务的乡医的医德问题,他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古代医德方面的资料,并对农村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站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他概括出乡村医生医德的三个特征:一是乡土性。乡村医生土生土长,他们的医德无不受到乡规民约的制约,他们应与村民一起共建农村精神文明。二是集各科医生应具有的医德于一身。施榕认为,乡村医生为村民防病治病,出诊在田头、床边,会碰到各科的疾病。因此,他们要具备内、外、妇、儿、预防保健、护理等各科特有的医德要求。三是高度的自觉性。很多乡村医生都是半农半医,亦农亦医,农村卫生工作的独立性又很强,因此,乡村医生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成为农民的知心人。

根据这些特征,施榕从理论上阐述了乡村医生的医德范畴,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乡村医生在临床、预防、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具体医德规范。如何提高护理道德水平,是施榕研究的又一个重点。最近,他为“九十年代医德建设展望”专题研讨会撰写了《面向21世纪的护理道德》。谈到这本小册子的写作动机时,他说:“刚接到任务时,觉得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但一想到全国近100万的护士队伍,能为他们做点事情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本小册子在会上受到护士们的欢迎,我确实感到欣慰!”

为了完成这个题目,施榕首先研究了国际上有关护士守则的变化,指出医德规范有两条重要的发展,一是从侧重对护士的个人道德要求转化到要求她们能更适应社会需要的道德素质上来。培养德育、能力、技艺相结合的素质是今后的趋势。二是护士道德不是判断护士的外在手段,而是要丰富她们的内部世界,激励她们提高自身素养的自觉性。结合国际上的学术进展,施榕认为21世纪我国护理道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对护士的文化层次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那种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开,医生的嘴、护士的腿的古老观念该抛弃了。21世纪,护士文化水平的高低对治疗效果是一个关键的制约性因素。其次,2000年到来之时,“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对护理的要求应当是——完善的护理道德贯穿于责任制护理、自我护理、心理护理相结合之中。另外,21世纪老年人口将不断增长,随着生命伦理学对临终关怀问题的提出,护理在伴随人的生命的最后历程中有着突出的地位。这也是护理伦理学中的一个高层次的问题。如何迎接挑战?施榕认为,必须加强护理道德教育,完善护理道德教学体系,并开展护理道德的策略研究。

在结束交谈之前,施榕特别强调,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必须从学校抓起,他曾专门为高中等医学院校学生编写了一部《医学生第二课堂读本》,医学伦理学就是其中重要的章节。他希望把这方面的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项根本内容来抓,形成一种校长、班主任、教师人人都管的局面。医学伦理学只有在这样一系列的实践中,才能更显示出它的旺盛的生命力。

(摘自《健康报》1991年12月15日,记者忽新泰) SyiyfN59B8Jp7vlUTC7S4oPYGXLyeVMATxPeAyxwvPxSw6k9qC9Fz0KPpbMAmVq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