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各部零件将产生不同程度的松动、磨损和损伤,使汽车技术状况变差,使用性能降低。汽车维修可以恢复汽车原有的技术性能,是延长汽车使用寿命、保障汽车继续使用的主要手段。
汽车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知识的密集性和技能的综合性是现代汽车维修的重要职业特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材质量在汽车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应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以致用。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本书从汽车维修的工程实际出发,首先介绍了汽车维修制度、汽车零件的损伤与修复等汽车维修基础知识,再以国内保有量较大且比较典型的桑塔纳2000轿车为主(同时兼顾东风EQ1090、解放CA1091等其他常见车型),详细介绍了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的维修方法,内容包括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配气机构的维修、冷却系统的维修、润滑系统的维修、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维修、传动系统的维修、行驶系统的维修、转向系统的维修、制动系统的维修、车身的拆卸与检验、轿车车身的校正、覆盖件及构件的修复、车身表面涂层的修复。根据现代汽车的结构及维修特点,对汽车维修企业出现概率较高的维修项目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要点进行了重点阐述,以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更好地贴合生产实际。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每章均有填空、判断、选择、简答等思考与练习题。为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书中附有课程实践项目任务工单,可操作性强,为实践环节的记录和考核提供了方便,可以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
从教材的编写内容和编写形式上来看,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以致用。在教材编写之前,我们深入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调研,全面而具体地分析汽车维修实际工作任务,提炼出完成各项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依托汽车维修职业活动,所选取的维修项目是汽车维修行业出现概率较高、最为常见、最为典型的,学以致用,以此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应用性”。
2.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教材的内容组织时,我们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传统学科型教材汽车维修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整合,在保证了基础理论经典内容的同时,没有过多的理论推导和公式计算,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在教材中的科学体现。与此相对应,根据现代汽车的结构及维修特点,教材对维修项目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要点进行了重点阐述,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书中的课程实践项目任务工单,可操作性强,使学生能够掌握汽车维修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本书由曹红兵任主编,林谋有、李军任副主编,其中第2章(汽车发动机维修)、第4章(汽车车身维修)及全部课程实践项目任务工单由曹红兵编写,第1章(汽车维修基础)、第3章第1节(传动系统的维修)、第3章第2节(行驶系统的维修)由林谋有、寇桂岳、高伟共同编写,第3章第3节(转向系统的维修)、第3章第4节(制动系统的维修)由李军编写。除此之外,还得到了吴定宜、齐飞林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大量的书籍、论文等文献资料,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或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