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货币的职能

W—G,从商品到货币,这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这一形态变化是商品的一个惊险性跳跃,如果跳跃不能成功,商品生产者会遭受沉重的打击。

价值尺度

为简单起见,本书假定金是货币商品。

金的第一个职能,是担当一切商品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规定为等值的量,使商品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因此,金执行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主要执行这个职能,从而使金这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成为货币。

商品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互相比较。与此相反,因为所有商品作为价值都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们本身就可以互相比较,因此,所有商品能共同用一个特殊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这个特殊的商品就成为所有商品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部表现形式。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所以,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要有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即可。如当商品所有者在表现他的商品价值时,并不需要把他的商品转化为金。哪怕他的商品价值数百万,他也用不着丝毫的金,他只用想象的或观念上的金就可以了。虽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但商品的价格却完全取决于实实在在的货币材料。例如,一吨铁的价值,即人类劳动量,是通过想象,把与生产一吨铁的等量劳动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而一吨铁的价值,则根据充当价值尺度的材料是金还是银,却有不同的价格表现。如果金和银同时充当价值尺度,那么,所有商品就会有两种不同的价格表现,即金价格和银价格。

英殖民地钱币

1606年,英国在北美洲建立移民区,分配土地,征收赋税。1624年,弗吉尼亚成为英国在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图为英政府当时在北美发行的钱币。

廉价轿车 资料图片 摄影 1929年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体现商品价值的同时反映出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图中是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美国出现经济衰退的狂潮。图中,汽车上的牌子写到:“100美元可以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中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

尽管商品五花八门,但它内在的价值都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想象的金量。为了使各种商品的价值作为不同的金量可以互相比较、互相计量,在技术上就有必要把某一固定的金量作为商品价值的计量单位。这个计量单位本身通过进一步等分而发展成为标准。由于金、银、铜在变成货币以前就已经有了重量标准,如磅、盎司、斤、两、钱等,所以,在一切金属的流通中,原有的重量标准的名称,也就成了最初的货币标准或价格标准的名称。

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是规定的贵金属重量。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用来使各种商品的价值转变为价格。作为价格标准,它是计量作为货币的贵金属自身的重量。价值尺度是用来计算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则是用一个固定的金量来计量各种不同的金量。

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由商品的形态变化而产生的,货币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反映。

商品的形态变化是W—G—W的交换过程。

商品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消除这些矛盾,而是为这些矛盾的运动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实现的,即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的这两个形态变化就是商品所有者的两种行为,前者是卖,后者是买。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因此,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W—G—W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从这种运动形式的物质内容来说,就是商品换商品,即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只要这种物质变换的结果一达到,过程本身也就结束。

W—G,从商品到货币,这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这一形态变化是商品的一个惊险性跳跃,如果跳跃不能成功,商品生产者会遭受沉重的打击。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的商品仅仅是交换价值,他只有把商品卖出后变成货币,才能取得一种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而货币是在别人的口袋里,为了让别人把货币从口袋里掏出来,商品就应当对货币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就是说,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应是社会有用劳动的耗费,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是生产者自发形成的,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无法决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也就是不能保证商品都能变成货币。

收款机 历史资料

1879年美国俄亥俄州诞生了第一台收款机。

繁忙的大街 外国插图

商品转化为货币,再转化为资本,这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商品流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体现为贸易。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交通业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中,人们在大街上自由交易。

瓷器包装 佚名 油画 17世纪

中国清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治河导淮工程取得成就,纺织、瓷器、采矿、冶铁都有较快发展。商品经济开始发达,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兴起。图为中国出口瓷器前的包装场景。

英国布里斯托尔港口 油画 18世纪

1651年10月9日,英国《航海条例》规定:凡亚、非、美洲的商品,只有装载在英国船上或大多数船员为英国人时,才能被运入英国、爱尔兰及其殖民地。此条例旨在把主要贸易对手荷兰从其贸易区中驱逐出去。图为英国布里斯托尔港口。

荷兰富商 佚名 油画 17世纪

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荷兰商人以行业中介为生,即购买商品把货币投入流通,而后卖出商品,从流通中赚取剩余价值。于是,这些人也就成了资本家。图中是一名荷兰富商。

G—W,从货币到商品,这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或称之为最终的形态变化。这个形态变化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货币是社会公认的一般等价物,是绝对可以出让的商品。

如果考察商品的总形态变化,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总形态变化是由两个相互对立、互为补充的运动:W—G,即卖和G—W,即买组成的。商品的这两个对立的转化,是通过商品所有者的卖和买这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来完成的。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形成一个循环过程:首先是商品形式,然后是商品形式的抛弃即商品转化为货币,最后是商品形式的复归即货币转化为资本。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彼此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都有很大区别。直接的产品交换,是产品之间互相交换,卖和买处在同一过程。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所有者之间并不是以物易物,他们必须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获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这里,流通过程是持续的,它不会在使用价值换位和转手后就结束,货币也不会在一种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中退出后就消失,它将不断地停留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上。在这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贮藏手段

货币的贮藏是因商品流通的中断而产生的。随着卖和买这两种对立的商品形态变化的不停转换,货币不断地流通。但只要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一旦中断,就是说,商品卖出之后,没有接着买,那么,货币就会停止流动。于是,货币就会变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也就成为货币贮藏者。

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为什么会中断呢?这是因为,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人们保留商品第一形态变化的产物,也就是保留货币的必要性和欲望也发展起来。这时候,有人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为了取得货币,因为,用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货币成为财富的社会表现,不管什么人,谁拥有的货币越多,谁拥有的权力就越大。这样一来,商品的转换形态受到阻碍,货币不再作为一般等价物或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货币变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

欧元“亮相” 资料图片 摄影 2002年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开始在银行记账、结算、支票等非现金交易中使用。2002年6月30日,各成员国旧货币失效,欧元现钞全面流通。这是国际金融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银行的保险柜 资料图片

1609年,阿姆斯特丹的威塞尔银行成立。它使汇票代替货币成为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与银行制度的完善,今天,只需使用键盘,便可以使上千万的资金流动于各大洲之间。图为银行保险柜。

阿姆斯特丹 历史资料 油画 17世纪

17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为了给自己的产品寻找市场,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不久,东印度公司在印尼委派总督进行统治。1677年,马拉兰王给予东印度公司免税贸易的特权。图为繁荣的荷兰阿姆斯特丹。

大型独桅三角帆船 资料图片

中国的指南针传到西方,首先被西班牙用于航海。随着所需仪器、图表、技术的日臻完善,经过多次试验,快帆船出现了。由于东西方贸易中巨大的逆差,航海业开始兴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图为停泊在阿拉伯港口的装配有引擎的、可作远洋航行的大型独桅三角帆船。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是构成物质财富的特殊要素,而商品的价值则衡量着商品占有者的社会财富。对商品占有者而言,价值同价值形式是分不开的,货币的增多就是价值的增多。从商品占有者的本性看,贮藏货币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质的方面,作为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能直接转化成任何商品,因此是无限的。在量的方面,每一个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只是一种作用有限的购买手段。货币这种内在的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贮藏者不断地去积累货币,贮藏货币。

随着资产阶级社会财富的增长,富人为了显露财富,除直接贮藏金银这种形式外,货币的贮藏还出现了另一种贮藏形式,即收藏金银制成的饰品。

在金属流通的经济中,货币贮藏执行着种种不同的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职能。这一职能是在金银铸币的流通条件中产生的。由于商品流通在范围、价格和速度方面的经常变动,流通中的货币量也不断增加或减少,因此,实际流通的货币量必须要有伸缩性。为实现这个目的,一个国家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这个条件只有通过货币的贮藏形式才能实现。货币贮藏犹如蓄水池,少则蓄,满则溢,流通中的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流通的渠道。

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商品流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出售同商品价格的实现不能在同一时间完成的矛盾关系也发展起来。这里我们只举出其中一些最简单的关系来分析。不同的商品各有不同的生产时间,一些商品需要的生产时间较长,而另一些商品需要的生产时间则相对较短,有些商品的生产还与季节有关。另外,不同的商品,其生产和销售的环境也可能不同,一些商品既在市场所在地生产,又在市场所在地销售。而另一些商品则需要运送到远方市场去销售。因此,那些商品生产时间短、生产季节早、商品就近销售的商品所有者,总会比那些商品生产时间长、生产季节晚、商品远地销售的商品所有者先进入市场。这样,前者在后者成为买者之前,已经作为卖者出现了。当同样一些交易总是在同一些人中间反复进行时,商品的销售条件就会按照商品的生产条件来进行调节。于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某些商品卖出时不能要求买者立即支付货币,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卖者才能收取货币。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以货币的代表身份来购买这种商品,在这种交换关系中,前者成为债权人,后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或商品的价值形式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从而货币取得了另外一种职能,货币成了支付手段。

从市场归来 夏尔丹 油画 1739年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的公式是W—G—W,即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再由货币转化为商品,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则与它相反,其公式是G—W—G,即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再由商品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图中,从市场归来的妇女用货币购买了商品,实现了商品流通的一个环节。

柜台里的钱商 佚名 油画 17世纪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业者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一种商品资本。转化为资本的货币具有双重的使用价值:作为货币来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和作为商品来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借贷者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转让给业者使用,这些货币都是资本,一种特殊的商品。图中,以借贷为业的柜台里的钱商正在数钱。

资本家屋子的一角 插图

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它才能成为一般等价物。它具有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作为货币商品的贵金属,它的使用价值是二重的:它有作为商品所具有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还具有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社会职能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可以购买任何商品。图为19世纪后期英国资本家住房的一角。他们宣扬节俭,自己却过着奢华的生活。

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是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产生的。简单商品流通形式的改变,在卖者和买者身上打上了债权人或债务人的新烙印。债权人或债务人这两种角色还可以不依赖商品流通而出现。例如,古代社会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对立是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进行的,在罗马,这种斗争以负债平民的破产,沦为奴隶而告终。在中世纪,这种斗争则以封建主的破产以及他们的政治权力随着它的经济基础一起丧失而告终。

但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则表现为具有货币关系的形式,这是更深刻的经济生活条件对抗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里,等价的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卖的过程的两极上。现在,第一,货币在决定所卖商品的价格上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即用契约规定的所卖商品的价格来计量买者的债务,即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第二,货币执行着观念上的购买手段职能。虽然货币还只是存在于买者支付货币的承诺中,但它使商品的交换实现了。不过,只有当支付日期到来时,支付手段才真正进入流通,也就是说,从买者手里转到卖者手里。流通手段转化为贮藏货币,是因为流通过程在第一阶段出现中断,或商品以转化形态退出了流通。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入流通,是在商品已经退出流通之后。在这里,货币不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它是作为交换价值而绝对存在。卖者把商品变为货币,是为了通过贮藏货币来满足某种需要,货币贮藏者把商品变为货币,是为了以货币形式保存商品,欠债的买者把商品变为货币,则是为了能够支付。否则,他的财产就会被强制拍卖。因此,现在由于流通过程本身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就成了卖的目的本身。买者在把商品变为货币之前,就已经把货币转化为商品了,就是说,他是先完成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然后才完成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而卖者的商品在转化为货币之前,已经转化为使用价值,它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在后来完成的。

市场 凡·高 油画 1882年

货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一切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才能证明它们是社会劳动产品,是价值物。所以,货币体现社会劳动,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图中,人们用货币去市场上买东西,货币在这里同样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行会头领 佚名 油画 17世纪

荷兰人的船只比别国的大,航海技术比别人技高一筹。更因为荷兰人比别人更具进取精神,所以,在全球贸易网中,他们成了极其成功的中介人。17世纪时,他们统治了欧洲市场。图为阿姆斯特丹的行会头领。

世界最大的港口 插图

19世纪50年代后,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金本位制,私人持有黄金的,可以向银行申请,按国家规定的货币含金量铸造金币,金币持有者也可以将金币改铸为金块,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图中的港口里,停泊的就是那些追逐黄金的船只。

在流通过程的一定时期内,总需要一定量的货币来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那么,这个量是怎样决定的呢?由于到期的债务代表着产生这些债务的已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实现这一价格总额所必需的货币量,就首先取决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又决定于两种情况:一是决定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的锁链,这个锁链越长,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就越快,否则就越慢。二是决定于各种不同的支付期限的间隔。间隔越短速度越快,反之则慢。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一方面,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它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另一方面,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又需要实在的货币,如果在支付锁链的某些环节上发生故障,就可能引发货币危机。不过,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那些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销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果。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引起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产生信用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当商品所有者作为卖者赊卖商品时所取得的债权,会因为他成为买者时把债券转让给他人而使这种债券发生流通,于是,这种债券就成为信用货币。因此,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同时,随着信用事业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在扩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并以这些形式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以致在大宗买卖领域,则完全由信用货币如期票、汇票、支票来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而金银铸币则反而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之内。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引起的第二个后果是,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原来以实物交纳的地租、赋税等,会因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采用货币来交纳,在这里,货币充当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引起的第三个后果是,必须积累货币,以便到期偿还债务。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那种把货币贮藏作为个人的致富形式的现象消失了,而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形式的货币贮藏却增长了。

世界货币

货币一旦离开国内流通领域,便会失去在国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重新回到原来的贵金属条块形式。在世界贸易中,商品与商品之间要发生价值关系,必须要有一种与其他商品相对立的、具有独立价值形态的商品,这种具有独立价值形态的商品就是世界货币。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能充分地发挥一般等价物商品的作用,并充分地表现人类抽象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在这里,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应了。

在国内市场,只能有一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也就是只有这一种商品充当货币。在世界市场上,金和银同时充当价值尺度,即金银同时充当货币。

来自美洲的黄金制品 资料图片

金银本来不是货币,而是普通商品,只是在特定历史阶段才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816年英国首先实行以金币作为主要货币的金本位制。在当时,英国金的来源主要是美洲。图为产自美洲的黄金制品。

世界货币执行着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一般购买手段的职能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而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则是世界货币最主要的职能。金银充当国际购买手段,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的平衡突然遭到破坏的时候,单方面地发挥作用。而世界货币执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是指:既不是要购买,也不是要支付,而是要把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但这种转移又不容许用商品转移的形式而只能用货币形式转移。

金银的流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金银从产地分散到世界各个市场,并在不同程度上为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所吸收,从而进入国内流通渠道,用来补偿磨损了的金银铸币,或为奢侈品提供材料,最后凝固为贮藏货币。这是金银的第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是以实现在商品上的一国劳动和在金银出产国的劳动之间的直接交换为媒介的。另一方面,金银又在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之间往返,由此形成金银的第二种运动,金银的第二种运动是随着汇率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运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把大量的、集中在银行准备库内的贮藏货币的职能,限制在它执行各种特殊职能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以内。在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的条件下,如果准备库内的货币贮藏量大大超过平均水平,那不是表示商品流通停滞了,就是表示商品形态变化的流动中断了。 0rQXAlSM8A/+DeYx8KlrQFlUMmYn4eSWuapLfOY5DagZPZry7NDX+68+b8fEln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