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自我隔离了一个月,我们终于迎来了疫情转机的信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复工。在大城市里,上下班时间已经开始有了熟悉的交通拥堵的迹象。这个特殊的假期太另类、太长、太难熬,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学生盼着开学,盼着上课。
很多学校开学了,但校园还是空的——我们迎来了线上教育网络教学的新学期。这给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带来巨大的挑战。至于这种教学方式要持续多久,现在谁都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一切取决于抗疫的进展。我们都希望尽快取得抗疫的胜利,让我们所有人不仅安全,还可以恢复我们熟悉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相信,那一天不会远了。
但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现实。首先,虽然开始上课了,但是,我们还不能和同学们处在一个校园里、一个操场上;我们还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打球、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玩儿,甚至有时候一起“作”。这些应该是我们闷在家里的时候最想念的。其次,课程是开始了,但是和在学校里上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一个人面对着一个电脑屏幕,甚至是手机,很难找到上课的感觉。最起码初期阶段,还会因为老师和学生们对新的上课方式不熟悉而出现各种意外,闹各种笑话,总之就是不那么顺溜!
除此之外,家长开始上班了,留孩子一个人在家上网课,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少有机会体验的生活方式。以前,孩子们大多数白天是在学校,几乎所有时间都被学校安排了。回到家里,一切又都被家长安排了。现在,突然间,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在成年人的控制、监护下,自由的时间多出了不少。要如何安排这些“自由时间”呢?
现在要面对的新学期的学习方式,既不是我们想要的,也不是我们选择的,却是既保障同学们的安全,又不耽误学习的最好选择。我们有幸,我们的国家现在足够发达和富强,可以提供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道理我们都懂,但是,适应起来还是有些别扭。这也不奇怪,人就是这样,对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不得不”接受的那些东西,心理上都会有些抵触。这方面,我相信同学们都有过体会。
可是,我们完全可以不把这种状态看成是一种被动的、不得不接受的委曲求全。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危机”吗?现在“危机”中的“危”已经开始减弱,但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完全消失,其中蕴含的“机”,也就是“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
首先,想一想这些年,你是不是总希望自己有更多的自主性,不用一切都被别人控制,而自己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现在机会来了!你多了一些时间,关键是,你多了“一大些”不被成年人盯着的、自己掌握的时间。
你肯定也听过很多人说,我们国家的孩子,就是“学习机器”,只会答题考试,独立能力差,离不开成年人的指导、照顾、保护和控制。这不怪你,我们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很容易对孩子过度控制、过度保护,包括代劳很多事情。当然,家长是好意,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吃亏,或者走弯路。可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样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习以外你什么都不让我做,我怎么才能学到那些能力啊?你现在就有机会自己培养这些能力了!除了课业学习之外,你还想拓展什么能力?你还想学习些什么技能?你在哪些方面比较弱?哪些方面自己其实挺有能力,但是从来没有机会展示?抓住这次机会,拓展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人生经常是父母代替你设计和决定的。现在你有一些时间、空间和决定权,你想如何利用这些时间呢?给自己列“希望清单”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力 ——你想学习练就哪些能力?(计划统筹?组织力? )
兴趣 ——除了课堂习的内容,你还对哪些领域好奇或感兴趣?
生活技能 ——将来可是要成为一个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成年人的,这些技能不能等到自己成为成年人再开始培养。
素质、品位 —— 音乐?绘画?阅读?运动
作为家长,这段时间一定很纠结。如果在家,很可能会没完没了地督促孩子学习。在学校没有如此高频率的干预,孩子很可能会特别烦躁,对家长产生反感。如果上班不在家,估计就更担心了:全靠孩子自觉?这靠谱吗?
从小开始,家长就是孩子的全职保姆。家长的第一任务就是保护孩子,先是怕他受到伤害,再是怕他犯错。然而,正是过度的保护剥夺了很多孩子成长的机会。家长的初衷是好的,而且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是有必要的,因为没了家长的指导,孩子自己做主的事情通常做得不好,或者不够好。
但是,人的成长有一个规律: 欲望永远走在能力的前面 。比如,孩子最开始想说话表达自己的时候,他还没有掌握说话的能力,咿咿呀呀半天,谁也听不懂;孩子第一次想摆脱父母的搀扶,自己走路的时候,他还没有掌握独立行走的能力,他会摔倒。难道家长会不让孩子说话?“等你舌头利落了再说话啊!”难道家长会因为怕孩子摔倒,就制止他学习走路?那时候,你不会因为孩子的能力还不到位就打击他学习和成长的欲望。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是这样。 保护好孩子学习、成长的欲望,给他学习提高的机 会,鼓励他尝试。 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指导,在失败后表扬他的努力,看到他的进步和提高,让他成为一个 始终有自我学习 动力 的人,一个不需要等别人给自己发布任务才知道该做什么的人。这不更好吗?
家长特别喜欢“乖”的孩子。什么是“乖”呢?就是你说什么他做什么。小时候这好像很可爱。但我们忘了,孩子在成长。到了不同的年龄,他们就有下一步成长的需要。一个三岁的孩子、六岁的孩子、十岁的孩子、十三岁的孩子、十六岁的孩子,他们是不同的。三岁、六岁的孩子更需要乖,因为他们能力有限,更需要家长保护。但是,十几岁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需要了,他们不仅要开始学习新的能力,还要建立起更高的自尊和自信。如果你抱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小时候挺乖的,怎么现在不听话了呢?”就好像是在说:“你十几岁了,怎么就不能像你六岁的时候一样呢?”如果他一直“乖”下去,你打算让他“乖”到什么时候呢?三十岁?五十岁?他怎么才能成为让你放心的那个有能力独立地在世界上闯荡的成年人呢?的确,你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给他空间他往往会做得不够好,但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就像学走路时会摔倒一样。
家长的角色一直在变。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简直是“上帝”,是保护神。渐渐地,他和我们的地位在拉近,孩子的话语权渐渐增加,自主权渐渐增加,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在变:从“保护神”开始,往越来越平等的方向发展,孩子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尊严,越来越有能力,直到他超越我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眼下这段特殊时期,家长要如何配合孩子的这种成长呢?
a.鼓励孩子从被动执行 的“乖”孩子变成主动探索 的“成长型”孩子。 孩子的成长环境决定了,我们以往没有给他太多时间和空间上的余地。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给他一定的主动探索、主动成长的尝试机会了。
b.让孩子从简单参与开始,通过取代一部分“家长功能” 获取信任。 首先,可以让孩子参与到一些原本是家长“权力范围”内的事情中来。记得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家里很多事情就开始是“开会讨论”的了。全家人是一个“家庭小组”:妈妈是“组长”,爸爸是“副组长”,我是“大组员”,妹妹是“小组员”—连幼儿园大班的小组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原则上,讨论以后,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父母手中。但是,只要我们的想法有一定道理,我的父母都会尽量采用我们的建议。这对我们兄妹两个产生自己的独立想法的思考能力,提高阐述自己想法的表达能力、说服能力,乃至进一步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过了几年,我和妹妹甚至可以取代父母的一些功能,比如我负责管理家里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钱。所有和审美有关的,比如买新桌布、换窗帘等,都是由我负责预算。在预算范围内,妹妹决定买哪一种。有了这些锻炼机会,等到上了中学,我和妹妹的自信和能力都很出众。
c.孩子的自信心来自对自己的认可。 我们都希望孩子自信。可问题是,对孩子的几乎所有的评判权,都掌握在别人——家和老师的手里。自己够不够好由别人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培养出足够自信的孩子。自己做了一件事,不用问别人“怎么样”,自己很自豪,自己给自己“点赞”就足矣。居家上网课的这段时间,来自“别人”的评判会减少很多,这很自然地给了孩子做一些让自己满意、自豪、自信、有成就感的事的机会。
开始上网课以后,学校的课业学习虽然是恢复了,但是,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学习,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从占据的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应该比以前少了一些。最重要的区别是,你在家上课,而且下了课还在家,既免去了往来学校的通勤时间,也少了外出活动的时间。这就给了你很多设立“学校学习”以外的成长目标的机会,比如:
a.培养统筹计划、合理利用和安排时间的能力。 无论是上大学还是走上社会,总有一天你要有你自己的独立生活,总有一天你要开始完全为自己负责任。那么,现在就开始培养能力吧!一天的时间、一周的时间、几周的时间,有上课、做作业,也有娱乐、阅读,还可以为家里做点儿事。怎样安排才最合理?最劳逸结合?如果能够在几周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在完全自觉、主动的前提下,不用别人监督、逼迫、唠叨、施压,就能既完成所有必须完成的任务,还留出自己的自由时间,游刃有余,那么相信疫情过去后,你的日子会更好过,是吧?
b.永远不会出现在考试题里的课外读物。 我发现,很多学生读过的书都差不多,这是因为,多数学生只读老师安排的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只读会考的内容,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其实,最让人脱颖而出的,不是所有项都和别人一样,而是比别人略多出一丁点儿。让一个人脱颖而出的,是你有,而绝大多数人没有的东西。
c.了解自己可能会感兴趣的领域。 为什么我这么建议呢?因为我看到太多学生高考的时候,为选择专业而纠结。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对那些专业一无所知。还有很多大学生,上了两年大学后,对自己选择的专业特别后悔,因为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这些东西学校不会教你。早点儿探索一下没坏处。尤其是,经过了这个探索过程,你再学习的时候,就不只是在为考试而刷题了:你已经明白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这种意识。
很多人把和考试、升学、分数没有关系的一切都统称为“不务正业”。其实,就像一桌酒席不能只有主食,不能只有荤菜,不能只有凉菜一样,一个人需要有不务正业的能力,甚至你的一生都需要这个能力来调理、平衡工作与生活。一个理科生不仅可以,甚至应该也喜欢艺术,一个文科生可以对外太空充满憧憬,一个艺术生可以对考古特别发烧,一个准备学金融的人可以酷爱烹饪。给你酷爱的这些“不务正业”的方面时间和精力,本身也是对你自己的尊重和认可。它使你成为那个特殊的你。
很多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所以“内容”高于一切,因为掌握了“内容”,记住了“内容”,就有可能得到高分。我知道现在说这些可能会让你感觉有点早,但是,总有一天你会走出校园,去面对不再用考试成绩来评价你的真实世界。从那天起,比的就不再是“内容”,而是“核心能力”了:
a.身体能力。 也许你以前总说自己没有时间锻炼,但是,锻炼培养的是身体能力。好的身体首先是为了不得病——战胜型冠状病毒肺炎最重要的是患者本身的免疫能力。其次,身体也是形象的一部分。这不只是为了好看。身体形象好,自己会有自信,别人也会尊重。在家里可以做很多运动,给自己一个目标吧!好的身体肯定不是“饿”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b.语言能力。 走上社会后你会发现,语言能力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也是很多人遭遇滑铁卢的原因。一个人在家怎么培养语言能力?其实,有些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是自己一个人先练的。比如,很多人一发言声音就特别小,一听就不自信。在现实生活里,你这样刚说半句话,大家就已经决定不听了。一个人在家,可以假设一个场景,练习自然地、有节律地、大声地说话,或者朗读诗歌、背诵名人的演讲等,锻炼说话的能力。
c.组织力、影响力、领导力。 你可以设计一个疫情结束以后的活动主题,从设计到组织,从“招人”到“找场地”,各种细节都要照顾到,还要有可操作性。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设计,增强自己的“领袖力量”。
d.同理心、共情能力。 无论你是几年级,成年人还是把你看成一个孩子,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他的似乎不用多想。但是,身处这场疫情之中,你逃避不了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患者和患者家庭的焦虑、痛苦,甚至绝望;感受到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和坚守抗疫一线的牺牲精神;感受到了来自五湖四海,乃至世界各地的爱心;感受到了人类大家庭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感受到了不同的人在危机状态下的各种心理反应和行为;还可能第一次认识和思考了疾病和生命的意义,国家经济,全球局势,地球的未来等一系列问题。这次疫情把你从自己的小世界里拉了出来,推入了一个和周围的环境,和人息息相关的大世界。你开始关注别人的感受,能够感受别人的感受。现在,正好可以利用能自主掌握的时间,多关注一些原本以为和自己不相干的人的命运和感受。共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仅有用,更会使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e.独立思考能力。 数字、分析、传言、谣言、发布、更正、辟谣、争论,你以前可能从来没有同时面对如此复杂、多面、冲突的信息。你也许没有“资格”参与成年人的各种讨论,但即便作为旁观者、旁听者,你也身在其中。你能感受到,一个人多么容易被谣言带歪,也多么容易被渲染的情绪带偏。你也能感受到,此时拥有强大的判断力是多么重要。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出来的,但你应该感受到了它的重要性。
对学生而言,这个目标特别重要!无论你现在几岁了,你是不是觉得父母还认为你比自己的实际年龄要小?他们对你不够信任?好吧,现在他们白天不在家,而你,在上完课之后还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们一些惊喜吧!比如,第一天,把自己的房间(也许是房间里属于你的那个角落)收拾得干净整齐。第二天,收拾另外一个区域,比如书架、厨房,收拾得让人一看就愉快。第三天,妈妈回家做饭,一进厨房,发现你把菜都洗好、切好了,米饭也煮好了。第四天,因为你前三天中午尝试过几次,有了足够的进步,拿得出手了,爸爸妈妈一回家,发现你把饭菜都做好了!这些都不是他们吩咐你做的,而你自己主动做了,父母顿时对你刮目相看。以前,完成了他们的要求,仅仅是没让他们生气。现在,你真的让他们格外高兴!一系列这样的操作之后,父母对你满意、欣赏、信任,你们的关系也会变得对你越来越有利。以前你也许不喜欢做“家务”,那是因为感觉“家务”是自己想逃避而逃避不了的事。可现在是自己主动做,做完了,看着干净有序的家,吃着有自己一份贡献的菜,还真的挺爽呢!其实,干活也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