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尼采,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除了在哲学上的造诣,他还是语言学家、诗人、评论家和作曲家。尼采五岁丧父,家中的五个女人(母亲、妹妹、祖母、两个姑姑)便将所有的爱倾注于他。成长环境使然,他从小敏感而脆弱,早熟又孤僻。家庭对他来说,是幸福的港湾,但尼采心中始终有一个使命:探索人生的真谛。他自知在暖巢中得不到答案,便毅然舍弃这一切,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四处漂泊。一生带着对真理的究极追求,最终以发疯去世谢幕,留下经典无数。他的一生,充满艺术。只需读几页他的书,你就能发现:想法标新立异的是他;言语充满辛辣讽刺的是他;抨击时不经意流露出自我沉醉的还是他。如柏拉图、阿里斯托芬一般,这些都是天才作家的“标配”。

据说,尼采的晚年,因受不了长期不被理解的孤独,在都灵大街发疯,失去了理智。本书的名字由此显得意味深长。他在书中说:“适合独立的人寥寥无几,那是强者的特权。”独立必然伴随着孤独,但孤独赠予了他深邃的思考、超脱的人格。初读《与孤独为伍》,像所有哲学书给人的体验一样,似是品一杯酒,晕晕乎乎、云里雾里。但在尼采制造的云雾缭绕背后,有一把尖刀,时刻替你剖开社会的本质、揭露内心的真实。它太过于真实,甚至有时你还想矢口否认,试图为自己留一层颜面。但他的语气太过于笃定和自信,让你羞愧过后不得不暗暗承认他的睿智和透彻。

他说:“要求别人爱自己是最大的傲慢。”“寻求机智的人没有机智。”他还说,“要明白普通人的行为就必须明白,他们很少花费精力去摆脱糟糕的境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在于这些针砭时弊的话语放到现代社会依然不会过时:那些渴望被爱的人,是否一直吝啬自己的爱?那些寻求捷径的人,是否有过踏实的付出?那些深陷困境的人,是否曾努力挣扎?求而不得的原因,尼采在十九世纪就给出了答案。

书中的讽刺浑然天成,犀利的话语夹裹在幽默中,抽打人的同时给予了最后一层颜面:“想成为榜样的人,必须给自己的德行添点愚蠢,这样别人就可以模仿并且超过模仿的对象——人们喜欢做这样的事。”“一知半解比彻底了解更受欢迎:事情在一知半解的人那里被简化,结果得到了更容易让人理解和信服的观点。”“视力不好的人,看到的东西往往比别人少一些;听力不好的人,听到的东西往往比别人多一些。”寥寥几句,思索良久。读者似乎在和尼采对话,更多的,则像是在辩论——和尼采辩论、和自己辩论。说服自己,又扳倒自己,渐渐陷入尼采构建的哲学世界,常常在看完几页后一抬头,世界都变得不真实了。

除了这些讽刺和批判,关于做人做事,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和章法:“瀑布在跌落时,变得舒缓飘逸;实干家在行动时,将强烈的渴望化为彻底的冷静。”“某些人的本领看起来比实际小,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安排的任务太庞大。”这些话,可以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他在幽默中不乏机敏的思考。不过,除了领略其中的智慧,现代人或许更需要批判的思维。阅读不是为了思想的膜拜和自我的否定,而是用清醒的头脑追寻自己的真理。有时,他会把人性看得过于深刻,甚至有些激进:“某人故去时,我们通常需要令人安慰的解释,与其说是平复痛苦,不如说是为自己的痛苦轻易得到平复寻找借口。”读这句话,仿佛可以看到尼采紧皱的眉头倔强地表达着对人类的不满。但有时,这些安慰的解释,只是悲伤流出的窗口,麻痹内心巨大的伤痛。不是为了忘记而惺惺作态,而是为了更好地铭记。人生的真相是残酷,但残酷的尽头也有温柔。书中后半段摘有尼采的诗,读起来更像是即兴而为,他说:我已找到的和正在寻找的——可曾在书里存在过?那么,亲爱的读者,你找到的和正在寻找的,是否也藏匿在尼采的文字和思想中呢?

何博文 ovMuTkU7Lw8sRI2hN7j4Wf6iXubBOXr8g13L6r8FbUhEkqvh5UbzZdh+bp9Ej3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