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导读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他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一生作品很多,写下了许多哲学对话录,并且后来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书院。

《会饮篇》(或译作《飨宴篇》《宴话篇》)是柏拉图早期的一篇对话式作品,它描述了在一次宴会上,一群雅典男性对爱的本质的讨论。该作品以演讲和对话的形式写成,既有讽刺式的,也有认真的谈话。他们对话的大前提是(而且有些讲者更清楚说明),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爱是对美的企盼,美貌、智慧和美德都被讨论。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人对少年的爱,说男人不应该在这些尚未了解基本美德,也未定型的少年身上下功夫,而更应该去爱一个男子并长相厮守,并强调两人间若只有美德与知识的交流最为崇高。柏拉图提出肉体的爱不如精神上对智慧和美德的爱,这就是著名的“柏拉图式的爱情”,这样的爱就是至善。在《会饮篇》里,柏拉图还描述了认识“美”的过程:从认识美的形体到美的道理、美的制度,等等,逐级上升,经过飞跃最后认识到美本身,即“美的相”。柏拉图又进一步描述了这种“相”的基本特征: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绝对的,单一的,等等。

此书还收录了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寓言”,选自《理想国》。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一开始提到了哲学家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然后着重强调这些素质必须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之上,最终则是建立在为善的学问基础之上。对苏格拉底来说它是善的本质。一些人认为善即快乐,或者认为善即学问。柏拉图简明扼要地驳斥了此类观点,却拒绝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借用“洞穴寓言”来阐述他的观点,这是他首次详细解释唯心主义。

柏拉图还提到了太阳的比喻和分割线的比喻,柏拉图解释说,分割线比喻是太阳比喻的续篇,旨在进一步说明太阳比喻所涉及的现实中两种层次之间的关系。但它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讲述的,即我们用来理解这两种层次或领域的心智状态。因此,这个线的目的主要也不是用来给事物分类。与可知领域相关的两种心智状态,都是与同种类型的东西(本质)打交道,尽管每种心智状态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虽然在物质世界里,物质的东西与其自身的影子有区别,但这种差异主要用于阐明需要了解的东西当中存在的“真实”或真实性的程度——如果我们的学问仅局限于它的影子或影像,那么,我们对自身学问的东西了解就太有限了。就这个问题而言,就是仅仅局限于肤浅的外表了。 WeFaYKFlzCuT4QAw/pEsLRxrXVcD6eFK1dts2rMOPADs2uYJHG/XZ7akHvfMfM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