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贻误,独有四遭

I

首误者,乃原因结果之错位也。没有什么贻误比将原因同结果相混淆更危险的了。鄙人将它看作颓废的内在原因所在。而且,从古至今,它都足以称得上是最古老而又最年轻的习惯性贻误了。因为,在人们的心中它已经被正当化,乃至于被奉若神明,名之曰“宗教”,名之曰“道德”。每一条宗教和道德的教义中都包含着这些内容,神父及其道德条律的制定者们都是颓废的炮制者。这里,试举一例,以便说明这个道理。众所周知,在《科尔纳罗节食主义》一书中,作者将其“痩身食谱”作为长寿和幸福的秘诀推销给读者,而且,是作为最有效力的道德处方兜售给读者。很少有什么书会流传如此之广泛。即便在今天,在英格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册的《痩身食谱》付梓印刷。鄙人从不怀疑除了《圣经》以外,没有任何书的危害会比《痩身食谱》更大,缩短寿命的几率会比《痩身食谱》更多。这是奇迹,名副其实的奇迹,其伪装是何等的巧妙,以至于无人可以察觉。究其理论原因之所在,无非是将结果误以为是原因罢了。聪明的意大利人从其食谱中悟出了“长寿”的秘诀:要“长寿”者,必备一个迟缓的新陈代谢系统;要“长寿”者,必具一个偌小的消化能量——此便是《痩身食谱》的先决条件。吃多,吃少,不由食者自己决定;省食,节约,也不是食者自己的“意愿”。因为,多吃了,食者便会得病。相反,如果食者没能成为那种骨痩如柴的人,就还得继续按部就班地依食谱用膳。于是,一个我们这个时代的学者,如果需要大量的智能消耗,他便只能成为科尔纳罗主义摄生法的牺牲品了。

这便是科尔纳罗节食主义的信条。

II

各种宗教及其教义最普遍的布道方式是:“做……,如此这般;忍……,如此这般,你便会幸福!否则……如此这般……”每一种教义,每一种宗教都是必须履行的责任。鄙人将此唤作原罪恶的起因——不朽的荒唐,莫名的失常。谁晓得,这种布道的方式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成为鄙人“重估一切价值”的第一个案例。一个神志清楚的人,一个“幸福的人”,必定做出某种行为,而对其他行为又必定做出某种本能的回避,同时将这种生理感受的过程传递给与他相关的人和事。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德行便是他幸福的结果。长寿和多子多孙并不是对德行的奖赏,因为德行本身意味着新陈代谢的降低,而新陈代谢的降低也会长寿,也能多子多孙。简言之,这便是科尔纳罗节食主义的结果。教会及其教义都认为:“罪孽和奢华足以使一个种族、一个民族灭亡。”鄙人的回答则是:从生理学的意义上讲,当一个民族走向退化、濒临灭亡时,罪孽和奢华便油然而生了。换言之,一旦一个民族有对奢侈物的需求越来越强、越来越大的时候,其心灵便会感到极度的疲劳。而一个年轻人,则会过早地憔悴和衰老。于是,他的朋友们便会说,那都是某种疾病所致。可是,鄙人认为:一个人得了病而无力抵抗,乃是他生命枯竭和遗传性疲劳的表现。有报纸读者说,如果总是这样的阴差阳错,这个群体便会毁灭自身。一位高级政治人士则会说,一个经常阴差阳错的群体实际上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就其本能而言,这个群体已经不再安逸。每一个贻误,不管是什么样的贻误,都是本能退化的结果。都是意志退化的结果。因此,人们需要从德行上给“坏事”(贻误)下一个定义。每一件善事都是生性如此,因而也是轻松的,必要的,自由的。而每一次尝试,则都是有缺陷的,上帝同勇士不同,要特别地加以区分(用鄙人的话说便是:脚轻,乃上帝之重要属性也)。

III

二误者,乃因果关系之不实也。

人们总以为自己是知道事情原委的,然而,人们的知识从何而来?准确地讲,人们为什么要相信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呢?是从宗教王国的“灵光”里来的吗?迄今为止的事实,尚不足以证明这些都是真的。在意愿行为中,人们总以为自己是事物的动因,至少会以为自己是在这一过程中捕捉事物的因果关系。于是,人们从不怀疑意识活动便是在寻找所有行为的“前提”,也就是原因。而且,只要人们寻找它们,人们便会发现它们,即行为的动机。因为,一旦离开了动机,人们便不能自由行为,自然也便谈不上为行为负责了。既然如此,谁还会争辩思想是由什么引起的呢?谁还会怀疑思想便是“自己”产生的命题呢?在以上三个直接同因果关系相连的“内因”中,最重要且最富说服力的原因便是意志。作为原因的意识(思维)和作为原因的自我(主体),不过是因果关系中作为经验主义,在意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已知事实所产生的附属概念而已。之后,人们便可以较好地思考了。如今,人们绝不轻信只言片语。因为,“内部世界”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和不可靠的线索:意志便是其中之一。意志不会激活什么,因而便不再说明什么。意志只是事件的伴随物而已,因而便可以忽略不计。而所谓“动机”,其实又是一个误会。因为它不过是意识的一个表面现象,行为的一个伴随物罢了,与其说它揭示了行为的“前提”,不如说它隐蔽了行为的“前提”,这样更准确一些。至于“自我主义”,则完全是一个无稽之谈,一个虚构的概念,一个文字游戏罢了。正是它全然窒息了思维、感觉和意志!之后,还会发生什么呢?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精神的理由!让一切支撑精神理由的所谓经验主义见鬼去吧!这便是随后发生的事!人们巧妙地滥用了“经验主义”,而正是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人们创设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理由的世界,一个意志的世界,一个精神的世界。还好,一个最为古老而长寿的心理学在这里发生了作用。的确,它并不神秘,对于它,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行为,每一个行为都是一个意志的反映。于是,整个世界便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动因复合体,一个附着在每一个事件上的动因(“主体”)复合物。人们在其自身之外,设计了三个“内因”——“意志”“精神”和“自我”,并且对其深信不疑。同时,还由“自我”的概念中导出“存在”的概念来,并且根据自己的形象假定“物”便是人们所拥有的东西,根据“自我”的概念假定“物”便是引发事件的原因。难怪,后来人们从“物”中所发现的总是他们原来置入的东西!需要重申的是:“物”本身,或者“物”这个概念不过是作为“自我”信念对原因的反映而已。机械论者、物理学家,先生们,你们可曾晓得:即便是你们的原子论学说,依然存在不少疑问,依然包含了不少基本的心理学问题!这里姑且不论“具体”怎么样了,难道你们不会“脸红”,不会“惊诧”吗?尊敬的玄学家们,将精神领域的贻误,当作事物发生的理由,从而加以实地应用,并以此来度量现实!这,便是人们奉之为“上帝”的精神境界了!

IV

三误者,乃事物原因之虚构也。

这里,就从一个梦中的故事说起吧,比如在某种意义上,一个远程炮弹的射程,总会被顺理成章地误计为发射炮弹的原因所在。其实,准确地说,在这个滑稽的故事中,其主人公不过是做梦者一人而已,颇有点耸人听闻的味道。不仅如此,这种“感受”还会被当作一种共鸣而继续流传。一般都是维持现状,一旦有了机会,这种“虚构原因”便会自动占据突出的地位。于是,这便不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一个必须追究“意味”的问题了。炮弹的射入是有原因的,又是逆时序而展开的,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动机作为后来的东西却被首先经历了,而且常常像电闪雷鸣一般被数以百计的细节所掩盖,随之炮弹才射入的。究竟发生了什么?概念被误解了,由某种状态所引起的结果,被人们以引起这种状态的原因而接受。其实,人们完全可以在梦醒之后,试做同一件事情。这样,人们就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人的一般感觉都是抑制、压迫、紧张和突然,人们的器官,特别是神经系统便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激活体内虚构原因的心理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总想知道引起各种感觉的原因——为什么会感觉良好,又为什么会感觉不好?然而,仅仅知道人们在感觉这个事实,还是很不够,人们还得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只有人们带着某种动机完成了这一事件,才能意识到这个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记忆会在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回忆起先前的同类情形,并且将这种状态所产生的结果翻译成“原因”,而不是因果关系。毫无疑问,认为这些观念(即在意识中所伴随发生的观念),都是原因的观点,也是由记忆所唤醒的东西。因此,将某种状态产生的结果解读为“原因”的情形,便形成了定势,乃至于从事实上阻碍或者阻止了人们探知事物真正原因的通路。

V

关于原因虚构的心理学诠释。

从未知,追溯已知,乃是一种消解痛楚、抚慰心灵,从而使人的欲念得以满足的心理过程。而且,这一过程还足以给人充实的感觉。危险、骚扰和焦虑伴随未知——第一天性之功用在驱除这些消极的情绪。于是,这里的第一原则便是:有所解释总比无所解释好。因为,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摆脱无以忍受之观念的问题。而为了摆脱这些观念,人们并不十分在乎用什么手段。第一种观点认为,其实,未知就是已知,只是因为该观点对他们有太多的好处,所以人们将其奉为“真理”而已。快乐和效力,乃是一个真理的准则。可见,虚构原因的心理机制便是靠可怕的感觉来维持并激活的。其实“为什么”这个问题,并不为自身之故去阐解缘由,倒是围绕着抚慰心灵、释放积怨、舒缓压力的原因。一切已知的、已经历的和贮存在记忆之中的事物都被设定为原因,这便是需要的第一个结果。而一切新的、未经历的、奇怪的东西又都被排除在原因之外。于是,就不仅需要对原因进行解释,对精选或优选类型进行解释,而且还需要对以最快速度和最高频率将新的、未经历的、奇怪的感觉排除在外的过程进行解释,这些便是最普通的解释类型了。而进行这些解释的结果则会导致一种特殊的原因归属型解释越来越占优势,并且集中于一个系统之中,从而最终支配其他类型的解释。换言之,原因归属型解释便会直接将其他原因及其解释类型全都排除在外。

一位银行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生意;一个基督徒,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罪孽;而一位美女,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她的爱情。

VI

整个道德和宗教的王国都应该归属于原因虚构的范畴之内。

关于心理“不悦”感的阐释。

“不悦”或者“不快”的感觉可能来自他人对我们的敌意(或者邪念——最富有宗教意味的情形,常被误以为是女巫歇斯底里的发作)。这种感觉,也可能来自我们无以证明的行为(譬如“罪孽”感、由于生理不适而引起的“自责”感,因为人们总会为自己不如意的事情找个理由)。这种感觉,可能来自惩罚,来自“报应”,人们本不应该欠的债、本不应该还的情(在叔本华的概括中这些都是厚颜无耻的东西,其哲学命题是它反映了基督道德的真实面目,是对生命的亵渎与中伤。“每一次剧痛——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是人们理应承受的。因为若非如此,它便不会问津于人。”《意志与理想的世界》第二部分第666页)。这种感觉,还可能由草率的、拙劣的行为所诱发(被设定为“原因”而“应该责备”的情绪、情感和意识,被解读为由心理上理应承受的忧伤所引起生理痛苦)。关于心理“愉悦”感的阐释。这种感觉,可能来自对上帝的信任;这种感觉,可能来自对善行的意识(有时,就连一个诸如良好消化一类的生理状态,也会被误以为是所谓的“良心”);这种感觉,可能来自成功的喜悦(一个天真的谬论——在自疑病或者帕斯卡症的状态下,即便成功了也绝不会带来什么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还可能来自信任、希望和基督教徒之间的兄弟之爱——所谓基督之德行。实际上,所有这些预设性的阐释都是从结果上考虑问题的,而且似乎将“愉悦”感和“不悦”感全都解读为某种虚伪的“方言”。人之所以处于希望的状态,乃是因为作为其生理基本的感觉是强悍的、充裕的;人之所以相信上帝,乃是因为丰富而强悍的感觉足以使之平静下来。足见,道德与宗教完全陷入了错误的心理学阐释之中。在每一种具体的情形下,它们把原因错误地当成了结果,或者将这个信以为真的结果错误地当成了真理,或者将某种意识下的状态错误地当成了这一状态的因果关系。

VII

四误者,乃自由意志之失也。

如今,无论在什么意义上,人们都已经不再赞同“自由意志”的观念了,因为“自由意志”意味着什么,人们是非常清楚的。神学之士们,在其所有的手段中最声名狼藉的一点,不过是为了使人类在神学的意义上负有他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罢了。换言之,不过是为了使人类紧紧地依附于“神”的威力而已。于是,鄙人的责任便在于对此作一个心理学的解读。

世上充满着对责任和义务的拷问。如果考察一下一个人处在某种状态下的意志、意图及其责任和义务行为的话,便足以察觉其天真无邪的本性已然被剥夺殆尽。其实,“意志”教义所创设的基本目的原本便是为了惩罚人们。换言之,原本便是为了让人们找到负罪的感觉。整个旧日的心理学——关于意志的心理学,都是以作者及处于社会上层之牧师们的主观期望为出发点的,以便为他们自己设定了颁布惩罚条例的权力,甚至还期望同时再为上帝设定一个颁布惩罚条例的权力。在这些条例中,人被认为是“自由的”,这是为了让他们找到负罪的感觉。于是,每一个行为都被认为是自愿的。换言之,每一个行为都是发自个体自我意识的。就这样,心理学中最虚伪的东西竟变成了最基本的东西,从而编入了心理学的每一条原则。如今,当人们从相反的立场上审度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非道德主义者竭尽全力,以便从地球上驱除伏罪和惩罚的理念,从而净化心理学、史学、人性,乃至社会诸部门及其法令条款环境时,扑入我们视野的依然是神学之士们的激进主张。这些主张,依然无从与世俗的观念同日而语,依然在利用道德秩序的理念,通过“惩罚”和“伏罪”的手段,浸染着人类天真无邪的心灵。

足见,基督教之品性不过是刽子手们独有的形而上学罢了。

VIII

那么,我们的学说又该是什么呢?

从来便没有什么救世主足以改变人类的禀性,上帝不会,社会不会,父母不会,祖上不会,人类自己也不会(康德提出过一个最终为人们所拒绝的荒谬概念,叫做“概念自由”。在康德之前,或许柏拉图也曾涉及过这一概念)。没有人可以对自身的存在、自身的模样、或者其所生存的环境,负有什么责任和义务之类的事情。决定人类天性的东西是很难同决定其阅历和命运的东西分得清楚的。人类的命运,不是靠一个特殊的设计、意愿、企图便可以决定的;人类的问题,也不是靠实现几个“人之典范”“福之样板”乃至“德之化身”便足以解决的。足见,企图给人类的天性设定某种人为的“目标”之类的东西,乃是一种荒唐的做法。这里,之所以借用“目标”这个概念是因为,在现实中是没有什么目标的。“一”是必要的,“一”是未来的一部分,“一”属于整体,“一”在整体之中,从来就没有什么能够判断、测度、比喻,乃至惩罚我们人格的。因为,那样会导致人类整体为之所判断、揣度、比喻,乃至惩罚。离开了人类整体,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于是,谁都不再负有责任和义务,而所谓人格的表现也将无以追溯其恰当的原因,作为整体的世界便既不是感觉的中枢,也不再有“精神”的问题,唯此,方是伟大的革命;唯此,才足以恢复人性之清白与无辜。足见,“上帝”才是迄今为止人类生存的最大障碍。我们否认上帝,而在否认上帝的同时,便否认了上帝赋予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唯此,方足以救赎世界的未来。 s0s4jNDGc6PC3MLmCtlvikiAVHvKcBnX5TmQNEs2xvsgx+xtKwTim0LrxQxn0C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